集之徐公祠

遂以集之徐公祠為會所,正式成立同盟會番花分會,眾舉徐進坤為分會長,徐繡文副之。 到1911年武昌起義前,同盟會在廣東建立了九處同盟會支分會,番(禺)花(縣)分會就是其中之一。 番花同盟分會成立後,立刻準備參加南方支部策動的次年初的廣州新軍起義。

在三華村中華社,有一座古老的祠宇,叫集之徐公祠。集之徐公祠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米,總進深38.5米,建築占地462平方米。距後堂4.2米的是後樓,面闊三間12米,進深14.3米,樓高兩層共10米,共十七架,前設四架軒廊。兩次間砌牆間房。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青磚牆,紅泥階磚鋪地。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正式創建於日本東京之後,陸續派遣會員回各省發展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孫中山的家鄉廣東,是同盟會活動活躍的地區之一。宣統元年(1909年)9月,三華村人徐維揚奉命隨莫紀彭回花縣建立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三華村是徐姓人世代居住地地方,它與洪秀全的故鄉官祿布毗鄰,相距不過數里。村民們習聞洪秀全反清故事,革命思潮一觸即發,徐維揚利用這一條件和族誼關係,以集之徐公祠後樓閣為分會機關,制訂入會志願書和誓言詞,走家串戶,向父老兄弟們宣傳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發動同族人入會。僅數月就發展會員二三百人,其中絕大多數為農民。遂以集之徐公祠為會所,正式成立同盟會番花分會,眾舉徐進坤為分會長,徐繡文副之。徐植生為書記。
到1911年武昌起義前,同盟會在廣東建立了九處同盟會支分會,番(禺)花(縣)分會就是其中之一。同盟會在國內農村建立的分支組織,並發動眾多農民參加,實不多見。據後來參加者的回憶,黃興也多次蒞臨指導。
番花同盟分會成立後,立刻準備參加南方支部策動的次年初的廣州新軍起義。徐維揚與徐進坤等商議後,擇定會中精明堅毅者百人,組成敢死隊,準備屆時赴廣州起事。當時,清朝廣東當局對新軍械彈控制甚嚴,起義所需的槍彈由同盟會南方丈部統籌購進補充。番花同盟會承擔了運械入城的重任,他們或借婚嫁喜事,藏械彈於禮物之中。徐進坤之妻齊英,就多次飾為女傭,肩擔禮物,餅盒藏槍彈,炸藥偽裝“禮酒”,用瓦埕密封,他們或偽裝送殯,藏槍械彈藥於棺木中。徐維揚就曾親飾“孝子”。垂淚舉幡,以掩人耳目。就這樣,新軍起義所需的部分械彈,由徐公祠運出,一批批運入廣州城,1910年2月12日,廣州新軍起義爆發後,徐維揚率領的同盟會分會敢死隊急馳廣州增援,尚未入城,而新軍起義已敗,遂中止行動。
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於是年冬在南洋召集同盟會骨幹會議。令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統籌部,再謀廣州起義。番花同盟分會獲悉廣州大舉訊息,無不歡欣鼓舞,徐進坤等在徐公祠二樓密謀回響之策。起義前夕,徐維揚受黃興之託親至三華村組織敢死隊百餘人。歃血宣誓奮勇殺敵。起義之當日,敢死隊員們乘車至廣州,在徐進坤等安排下,三三五五陸續入城來到小東營起義指揮部。下午5時許,番花敢死隊參加了起義,在徐繼揚等率領下,負責合力敵攻打兩廣總督署,殺督署衛隊長金振幫等人,直衝至二門,後發現總督張鳴岐潛逃,敵援兵驟至,敢死隊員奮力拚殺,分路突圍,徐廣滔、徐進�、徐禮明、徐臨端曾日全等人戰死,部分黨人逃出城外,徐佩旒、徐廉輝等人在戰鬥中被執,後英勇就義。計是役番花同盟分會敢死隊工共犧牲18人(其中16位為徐姓人),占72烈士的1/4。他們的英名已刻在莊嚴肅穆的黃花崗烈士紀念碑上。民國26年(1937年),花縣為十八烈士在城隍廟內建立紀念亭,刻石記載十八烈士姓名和事跡。
據三華村故老回憶,民國9年(1920年)孫中山重返廣州後,特派老同盟會員張繼赴三華村該會舊址徐公祠憑弔,送來他的親筆題辭“毀家紓難,功在黨國”,以及胡漢民、黃興的題詞,張繼也書贈“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題詞。
烈士們雖然“一�黃土埋忠骨”於黃花崗上,但他們振興中華,瀝血黃花的革命精神,與世長存。今天瞻仰番花同盟分會故址――徐公祠,緬懷先烈,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