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銅都

中國古銅都——銅陵
銅陵位於安徽省長江南岸,她以“銅”命名,是我國最早的產銅地之一,有悠久而完整的采冶銅歷史,豐富而全面的銅文化內容,代表的反映了中國古今銅工業的突出成就,在青銅文化史上戰友有重要而又突出的位置,是久享盛譽的中國古銅都。
視中原為正統,周邊為蠻夷,受此影響及過去研究歷史多以文字記載為主的局限,人們習慣於把目光集中地黃河流域,形成黃河為中華民族文化唯一之源的概念。隨著近二十餘年長江流域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尤其是大量銅遺址和青銅墓窖的發掘,改變了黃河文化一枝獨秀的“正統”局面,逐漸形成了青銅文化起源於長江流域的理論。不少專家學者著書立說,均肯定地指出:我國采冶銅的歷史源於安徽、江西、湖北一帶。長江和黃河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春秋時銅陵屬越,當時吳越冶銅術遠精於楚蜀,古銅陵在中國冶銅史上占有足夠的位置。銅陵的冶銅史連續3000餘年未曾有過中斷,這在長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銅遺址中非常少見。由於後人不停地在前人的遺址上采冶,因而原始的遺址難以大量而完整地保存下來。或從另一個角度說,遺址保存得越是完整,越說明其銅歷史斷代的時間長。儘管如此,銅陵仍遺存數十處采冶銅遺址和大量的青銅文物:有古西周的銅煉渣、漢代的古銅井,唐宋期間更為鼎盛且史料記載亦甚祥。銅陵又是新中國第一個采、選、煉銅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企業——銅陵有色金屬公司的誕生地,如今也為中國重要的銅工業基地。銅陵的歷史,就是中國治銅史的縮影。
漢代朝庭收鹽鐵為官,銅也收為官營,設立“銅官”對銅業進行管理。銅陵是當時唯一設定銅官的所在,銅官山也由是得名。銅陵也孕育了工業文學:李白在銅陵作的“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反映冶銅及以冶銅工人為主人翁的作品;宋代詩人梅堯臣詠採礦的詩:“碧礦不出土,青山鑿不休。青山鑿不休,坐令鬼神愁”,在古代文學史上也有極高的價值。這在其他古銅地上均屬鮮見。
自1992年起,銅陵市連續舉辦了5屆青銅文化節,在青銅文化方面,組織了青銅文物展;召開了亞洲文明與青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了中國當代銅工藝品大獎賽;在全國範圍內徵集青銅文化節節徽、節歌;保護性修復了金牛洞古采銅遺址;建造了第一批城市銅雕塑;引進了銅工藝品生產技術並於當年投放市場;成功地實現了青銅文化搭台,唱出了一出轟轟烈烈的文經結合的大戲。中國古銅都閃亮登場。
銅陵,沒有愧對冠以“銅”字的閃光名字,是著名的中國古銅都。
以銅為主的金屬工具的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開始的標誌之一。青銅的冶煉和鑄造,不僅表達了一定水平的技術和技藝,更表達了一定的生產組織和生產規模,因此是當時生產力發展最高水平的代表。以銅為主的金屬工具的問世,冶金技術和金屬製品的廣泛套用,同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同時,也創造了中華民族輝煌的自身。
歷史學家對歷史時代的劃分,也通常以當時人類使用的工具來區分。當人類還是以石器為主作為工具時,稱之為“石器時代”,當人們開始以青銅製作工具、武器時,歷史學家就稱為“青銅時代”。世界各地進入青銅時代的時期不盡相同,技術發展的道路也各有千秋。我國在公元2000多年原始公社制解體時期就進入了青銅時代。它經歷了10多個世紀,相當於夏、商、周、春秋時代。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衰亡相始終。商代之前和商代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了一些青銅器,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之後,商代時期形成了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在技術上達到了當時的世界高峰。出土的大量商代、周代鑄造的銅器,包括生產工具、兵器,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具、禮器,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其中青銅器的傑作——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這些足以反映商代後期中國青銅鑄造的卓越技術和宏大的規模。
春秋末期,中國冶鐵技術有了很大突破,得到日益廣泛的套用,至秦漢時期,在武器、農具方面,鋼鐵逐漸取代了青銅。青銅時代做為一個時代結束了,但是,銅冶煉和銅器製作業並沒有因此衰落下去,相反,在更多的領域繼續得到縱深的發展,貫穿於我國整個文明史而形成自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銅文化。
開放分類:
銅工業、銅時代
詞條統計
創建者:明·Eyes
編輯次數:2次
詞條瀏覽:994次
最近更新:11.07.2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