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曲學史

中國古代曲學史

《中國古代曲學史》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2日出版的圖書, 作者是李昌集。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2版 (2007年12月2日)
平裝: 76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61717905, 7561717903
條形碼: 9787561717905
商品尺寸: 20.4 x 15 x 3.6 cm
商品重量: 798 g

作者簡介

李昌集,1949年生,1982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1985年於華東師範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1989年於揚州師範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受業於博士導師,任中敏先生,1992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出版和發表論著一百多萬字,所撰《中國古代散曲史》獲國家教委1995年全國第三屆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在海內外學術界廣泛獲得好評,論文《任中敏先生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學、唐代文藝學》(與王小盾合撰)獲1996年《文學遺產》優秀論文提名獎。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曲學史(第2版)》認為:中國古代曲學史不是單純的“戲曲學”史,而是“戲曲學”與“散曲學”交叉疊合,既合且分的演變史。因此,《中國古代曲學史(第2版)》從歷史的完整面目出發,系統研究了古代曲學的發生髮展過程,將曲學置於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古代整個文藝學系統中加以審視,揭示了曲學與傳統文化和傳統文藝學的關係,剖析了“散曲學”與“戲曲學”內在的聯繫,展示了“戲曲學”與“曲學”逐步分化的過程,突破了一般“文藝理論批評史”的研究闡釋模式,注重從“學”與“術”兩個方面對曲學史加以解釋,並以曲學史為基點,分析了古代文藝理論史中某些通見的學術方式。

目錄

導論
一“大曲學”與“小曲學’
二 曲學史和曲學史研究的意義
三 本書的學術原則與研究體例
第一卷 元代曲學史
第一章 元代曲體形式的變遷與曲學的產生
第一節 元代曲體的變遷
第二節 元代曲學的產生
第二章 元代關於“曲”的觀念
第一節 元代有關“曲”的概念及曲體分類觀
一“曲”:一個既“舊”且“新”的概念
二“樂府”與“傳奇”
三 “雜劇”與“南戲”
四 “小令”與“套數’
第二節 曲體品性論
一 士夫文人的曲體品性論
二 平民文人的曲體品性觀
第三章 元代的“曲史論”與有關曲史的文獻
第一節 元曲緣起之諸說
一 源金說
二 文人發起說
三 曲源民間:元代“曲學”無意中透露的信息
第二節 兩個視野的元曲史文獻
一《錄鬼簿》及其包涵的“曲史”意味
二《青樓集》:民間曲文化的珍貴資料
三 元代的曲作選集
第四章 元代的曲唱論
第一節 《唱論》所論之“唱”的性質
一“唱”的分類與“清唱
二 《唱論》的“文”雅觀與清唱理論
三 《唱論》的“歌之所忌”及其意味
第五章 元代的曲體形式論
第一節 《中原音韻》的北曲格律論
一 《中原音韻》歸納的北曲音韻體系
二 北曲“樂府”格律論
第二節 “樂府”語文規範論
一《中原音韻》提出的北曲“樂府”語文規範
二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一—“樂府”語文規範的總體綱領
第六章 元代的曲體創作論與曲體文學風格觀
第一節 北曲“樂府”創作論
一 “明腔、識譜、審音”:立足於“樂”的曲體創作論
二“鳳頭、豬肚、豹尾”與“語意俱高”:立足於“文”的曲體創作論
第二節 元人的曲家評與風格觀
一 元人的曲家評
二 元人的散曲文學風格觀
第三節 元人的“戲劇”觀
二 元人的“傳奇”品性說
三 關於“九美”說
本卷結語
第二卷 明代曲學史
第一章 明代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與歷史使命
第一節 明代南北曲的起落
一 明代北曲的衰落
二 明中葉後南曲的興盛
第二節 明中葉後文化中心的南移與吳越曲學家群
第三節 王國維:現代歷史學曲學的開山
一 王國維考述的戲劇形態史及其邏輯構架
二 王國維的元劇研究
最後的結語
後記
徵引參考書目舉要
第三卷 清代曲學史
第一章 明代曲文化態勢與清代曲學的走向
第二章 李漁的戲劇學:晚明戲劇學的集成與深化
第三章 金聖歎《第六才子書》:古代戲曲批評的深化與新變
第四章 清代曲學的“復古”與歷史學曲學的萌生
第五章 王國維、吳梅的曲學研究:古代曲學的終結與現代曲學的起步
最後的結語
後記
徵引參考書目舉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