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器皿

《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器皿》,這本字典不僅僅是一部字典,也是中華博大文明的又一象徵和表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翔實又易懂的語言,遙遠又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文物,一本古代器物大詞典讓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務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器物類文物不計其數,而生活中隨時面對的識別和辨認問題無疑讓人無所適從,編纂嚴謹和準確的本書則讓這一切不再成為問題,這本字典不僅僅是一部字典,也是中華博大文明的又一象徵和表現。

編輯推薦

翔實又易懂的語言,遙遠又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文物,一本古代器物大詞典讓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務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器物類文物不計其數,而生活中隨時面對的識別和辨認問題無疑讓人

封面

無所適從,編纂嚴謹和準確的本書則讓這一切不再成為問題,這本字典不僅僅是一部字典,也是中華博大文明的又一象徵和表現。

媒體推薦

《易·觀》:“觀國之光。”中華禮樂文物之盛,舉世聞名,《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正是一部以古代器物為內容的專門大型詞典。

本詞典的特點是以歷史文獻為錢索,貫串全部古代器物。所以它的詞目有嚴格的文獻依據,現在能見到的各種器物,必須找到它的古名,這樣一些現代常用名就不被採納,相反,熟見的器物可能有一些較為陌生的名稱。貫徹這個古名稱古物原則是有實際意義的,因為它可使器物內容和符號回歸到當時的真實中去,這不僅是正確稱名的問題,也是利用有關的文獻資料的前提。同時,名實之間的關係為研究器物的由來和發展提供更多的信息,這點對從事考古文物研究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我認為只有文獻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儘管現在大部分語文詞典還是採用這種辦法。通過大規模的、持續的考古發掘,大量的古代器物重見天日,而且有關學者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積累了豐富的學術成果,這對於文獻工作者來說同樣是十分需要的。古代器物是物質文明的一部分,它們都是有形之物,有具體的結構、形狀和質感,這些方面文字難以表達,因此,圖像是必需的。我們治學自古有“左圖右史”的優良傳統,對詞典來說,文字內容和圖形資料是同樣重要的。圖形資料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出土和傳世的實物資料,一般來說傳世品瑰麗精美,流傳有緒,而出土文物品類繁多,斷代明確,有較大的科學含量。二是古代繪畫和圖籍,前者往往能顯示器物的背景,可以較全面地展示某種場合的成套器用。後者是解釋名物的專門著作,其器形和定名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因此在撰寫工作中,不僅要正確把握文獻內容,同時要吸收研究成果,還要注意圖文配合。插圖來源很多,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圖片複製,實物實景拍攝、繪圖等等,其工作是十分繁重的。

科學有序的編排,主要條目和次要條目的分列,以及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符合詞典編纂的一般性質。但是這個領域內研究不平衡,我們堅持全面收詞,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而且體例規定在某一器物的主要詞條內要全面敘述形制源流,撰寫某一系列的詞條,實際上也是全方位研究整理某一種器物的歷史。而完成整套詞典,就意味著完成一項規模不小的古代器物的調查研究工作。

古代器物門類複雜,包羅萬象,有衣、食、住、行、文、武、禮俗等各個方面。對此,古代類書進行過粗泛的分類,如果立足現代科學,其中有些門類可以分得很捆。本詞典逐步完善分類,先擬就大類,然後在編寫過程中不斷調整,形成各小類,因為要照顧編寫的便利,有些器物的歸屬並不十分嚴格。這些大類是:樂器、兵器、刑具、文具、舟車、牌符、服飾、紡織、工具、牀帳、燈鏡、禮儀、博戲、器皿、珍寶、錢幣、建築。

這十七類中部分內容難免有交叉,為了相互避讓,有些小類只能劃歸一方,所以孤立地看某一大類,可能會有缺門的感覺;因為分頭作業,個別內容難免會重出。大類各有特點,規模大小不一,成書時要作一些處理,小的合,大的分,形成多卷一套的詞典。各卷內容相對獨立,可供某方面的查閱和參考,如果要全面尋檢詞條,獲得古代器物的全面內容,只能求諸整套詞典。

……

本書目錄

凡例

前言

音序表

正文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分類詞目

筆畫索引

文摘

【寶石紅】 bǎo shí hóng

瓷器釉色。明宣德期間紅釉之一。釉色艷紅似血,釉層透澈晶瑩,閃耀出寶石一樣的光澤,故稱。傳說寶石紅是採用寶石,如三佛劑之紫*、勃泥的紫礦胭脂石等,研末入釉而燒成的。明谷應泰《博物要覽》:“宣德年造紅魚靶杯,以西紅寶石為末,魚形白骨內燒出;凸起寶光。”實際上是銅元素經過熱處理,成為膠體金屬狀態,在釉裹呈現紅色。清康熙郎窯紅即仿製宣德寶石紅釉的作品。色澤絢麗,光艷奪目,是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特點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毛紋;器物底邊由於釉汁凝聚而近乎黑紅;器物口部露骨處多呈粉白、淡青或淡紅色。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彩色》:“祭紅之寅石釉者,俗呼之曰郎窯,今為行文之便,以寶石紅別之。始於宜德,盛於萬曆,康熙仿者已稍不如前,此後遂絕謇矣。此種器皿大都亮釉,其色深紅,如初凝之牛血,裹外皆有開片,而捫之無痕,開在釉汁之內,若隱若現。底足燈草邊畏常劑整,底概無款。有米湯底,蘋果底兩種,稍黃者曰米湯,稍青者曰蘋果,均有小開片。以純紅者為極難得,滿帶苔點綠者次之。其不純紅者,則變為其他名稱矣。”郎紅釉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要燒制出一件合格的產品非常困難,故有“若要窮,燒郎紅。之說。康熙後遂無此作。

【瓷】 cí

我國古代重要發明之一。用黏土、長石和石英為原料,經混和、成形、乾燥而燒成的製品。考古資料表明出現於東漢時期。浙江上虞,寧波、慈谿、永嘉等地先後發現漠代瓷窯遺址,河南洛陽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冢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有瓷製品。其中有東漠“延熹七年”墓所出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墓出土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墓發現的青瓷罐,以及輿“初平元年”陶罐同墓所出麻布紋四系青瓷罐。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曾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公社小仙壇東漠晚期窯址的瓷片標本和窯址附近的瓷石樣品作過測試和化驗,表明該窯製品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緊密,叩之有金屬聲等特徵。已經具備著瓷的各種條件。根據上述條件,現國內外陶瓷界多數人已同意將瓷器的原始階段製品命名為“原始瓷器”。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遣址曾發現印有籃紋和方格紋的原始瓷碎片,為高嶺土燒成,燒成溫度較高,釉呈豆綠色。流行時期主要在商代至戰國。殷墟出土的呈水綠色。商代南方地區在江西清江吳城及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北方地區則在河南鄭州、輝縣琉璃閣、安陽殷墟、河南藁城和山東濟南、益都等地都有發現。西周時期,以河南洛陽龐家溝、北京琉璃河、安徽屯溪、浙江德清、廣東饒平等地的發現為重要。1992年,在西周早期周原遺址出土文物1100餘件,以瓷器最為珍貴,經初步鑑定,這批瓷器燒制火候較高,吸水性很弱。其器形大,造型美,釉色晶瑩,都為前所未有。其中四號墓瓷豆的火候高達1200℃以上,吸水性低於1%。春秋戰國時期,以江南地區為多見,此時器皿胎質細膩,鐵和鈦的含量較低,外施青釉,已經接近瓷器。經分析,位於越國都城附近的今紹興縣富盛窯址出土的原始青瓷輿上虞縣小仙壇束漠青瓷片的化學組成幾乎完全一致。“瓷”字始見於晉呂忱《字林》,但原書已佚,用於文字則肇自晉潘岳《笙賦》:“傾縹瓷以酌酃。”浙江上虞發現的東漠瓷窯,主要燒制青瓷和黑瓷。三國、西晉時期,今浙江地區是生產青瓷的中心。隋代開始,白瓷製作趨向成熟。唐代品種增多,有長沙窯釉下彩,魯山花瓷,邛窯青釉褐、綠彩,山西黑瓷等。唐中期以後,浙江越窯青瓷和河北內丘白瓷形成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宋時,除世稱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外,南方、北方均有諸多瓷器產地。產品除青釉、白釉、黑釉外,定窯的釉上紅彩,磁州窯系的釉上紅、綠,黃加彩及白地釉下黑花,建窯的兔毫及鷓鴣斑,景德鎮窯的青白釉,鈞窯的銅紅釉,吉州窯的玳瑁釉及剪紙貼花等,均為宋代新創工藝。元代景德鎮制出樞府卵白釉及青花、釉襄紅,為明、清兩代瓷都景德鎮的確立奠定基礎。明初開始,宮廷在景德鎮殼立御器廠,著名品種有永樂、宣德的青花、甜白和紅;藍釉,成化鬥彩和弘治嬌黃,以及嘉靖、萬曆五彩。清時,有康熙琺瑯彩,雍正粉彩,至乾隆前期,各種色釉和彩繪瓷的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其後,漸趨衰退。

【金甌】 jīn ōu

金質之甌。原為酒器。晉乾實《搜神記》卷四:“婦人以金甌麝香囊輿婿別,涕泣而分。”《新唐書·崔琳傅》:“初,玄宗每命相,皆先書其名,一日書琳等名,覆以金甌,會太子入,帝讀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誰乎?即中,且賜酒。”宋陳元觀《歲時廣記》卷十一引《復雅歌詞):“旨臘月十五日放燈,縱都人夜遊,婦女游者,珠簾下邀往,飲以金甌酒,有婦人飲酒畢,輒懷金甌,左右呼之,婦人日:‘妾之夫性嚴,今帶酒容,何以自明,懷此金甌為證耳。”也比喻國土完整,後成為禮器。《南史·朱異傳》:武帝“嘗夙興至武德合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唐司圖空《南北史感遇》之五:“兵圍梁殿金甌破,火發隙宮玉樹摧。”清吳振棫《食養吉齋劑叢録》卷十三:“明窗在養心殿,開筆之典,始於世宗,歷聖皆踵行之。其制,每歲於元旦子刻御是處,案設金甌一,中注屠蘇;玉燭一,手引發光。”

【陶】 táo

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保留下來的遣存中,以陶器為最多。它是把制陶用的黏土,經水濕潤後,塑造成一定的形狀,待乾後,用火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使之燒結成堅固的器皿。最早用塑法,後採用泥條盤築法,亦有用摸製法,或輔以慢輸修整,以至完全用輪製成形。由於黏土所含金屬氧化物不同,以及燒成氣氛有別,呈色有紅、褐、灰、黑、青、白、黃等。華北新石器時代已知的最早遣存,是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據碳十四斷代,其年代罵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南方有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岩的陶器,其碳十四斷代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陶質主要有泥質和夾砂兩大類。泥質陶器胎質細膩,多用於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砂質陶器陶土內羼有砂粒,胎質比較堅硬,耐火度高,多用於炊器。慫陶,是以彩繪作為裝裝飾的陶器。我國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姆渡文化彩陶。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甘肅仰韶文化的馬家窯、半山和馬廠類型的彩陶最為發達。黑陶,是因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鐵的化合物燒制而成的陶器,有兩類:一類是胎和器表都呈黑色,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等遺址中常有發現,其典型製品薄如蛋殼,有蛋殼陶之稱。另一類則胎為紅色或灰色,僅器物表皮為黑色,習慣稱為黑衣陶或黑皮陶。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中多見,以良渚文化的黑衣陶最為典型。夏代陶器以灰陶為主,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種,商代已用灰陶製作建築和水管。白陶表裹和胎質都呈白色,以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所出刻文白陶為最早。一般用瓷土和高嶺土作原料,含蛾量在2%以下,燒成溫度為1000℃左右。印紋陶是器表有拍印花紋的陶器,根據胎質和火候不同,有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之分。早期多為軟陶,質地粗糙,火候很低。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地區創製出燒成溫度較高,胎質堅硬的硬陶。紋飾主要為幾何形圖案,因而也稱“幾何印紋陶”。釉陶,器表上釉,有高溫釉陶和低溫釉陶兩種,高溫釉陶燒成溫度達1200℃左右,漠代創燒的鉛釉陶為低溫釉陶。唐代出現的唐三彩是低溫鉛釉陶的進一步發展,用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的碳物作著色劑,配製低溫釉,施於坯體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溫中一次燒成。其色並不僅限三色,但以黃、綠,白為主。精緻的器皿大多出土於西安和洛陽唐墓中,江蘇揚州唐城遣址也時有發現。

唐三彩對遼、宋三彩及明清景德鎮釉上彩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字陶有陶。窯雙義,後分。清藍浦《景德鎮陶錄·陶綠餘論》:“陶有遙、逃二音,燒造博埴皆可稻也。《正字通》陶輿匈同。又陶即寫字,通作窯、均、匈等字。《說文》匈,瓦器,從缶,包省聲,蓋古字雙(自註:並音)義,後始陶、窯分稱。”

【陶實文】 táo bǎo wén

瓷茶盞。明茅一相<茶具圃贊》“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號”:“陶實文,去越,自厚,兔園上客。”又“費”:“出河濱而無窳,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繃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陶車】 táo chē

陶瓷製坯輸轉機。從考古材料看,陶車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出現。四川宋代彭縣窯出土的石質陶輪,是所見較早而保存完好的實物。後世所制,是一塊圓形木盤做成鏇輪,底面中心部嵌鑲一個瓷製輪軸帽,將它覆蓋在一根埋於泥地的直軸上端。操作時將泥料放在木盤中心,轉動木盤,雙手按泥或另思一片弧形刮板,即可拉坯製成各種器物。明宋應星《天工開特·陶埏》:“造此器坯先制陶車。車豎木一根,埋三尺之土內,使之安穩。上高二尺許,上下列圓盤,盤沿以短竹棍撥運鏇轉,盤頂正中用檀木刻成盔頭冒其上。”

【陶家佳友】 táo jiā jiā yǒu

砂壺名。奧蘭田《茗壺圖綠》:“右通蓋高一寸八分四厘,口徑二寸,腹徑三寸二分強,深一寸四分弱,重三十九錢弱,容一合三勺弱。流灣,鋬環,蓋輿器共為菊花樣,各二十四辦,以蕾為的,試搖蓋,合口之處,密縫不間,可謂巧致,但惜底純素,無款識。泥色紫而粟粒隱見。通體以菊花為式,故號曰‘陶家佳友’。”自註:“陶家謂陶淵明也,曾端伯以菊為佳友。”壺為紫泥,菊花式,無款,奧蘭田舊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