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匣子

中國匣子,由王穎導演,由傑里米·艾恩芒格/張曼玉/鞏俐/許冠文主演,於1997年上映。

基本信息

影片《 中國匣子 》 Chinese Box

編劇: 瓊-克勞德 卡里爾 (Jean-Claude Carrière)
導演: 王穎 (Wayne Wang)
時間:1997年
主演:傑里米·艾恩芒格/張曼玉/鞏俐/許冠文
片長:99分鐘
國家:法國/日本/美國
獲獎紀錄:第54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配樂獎
簡體中文名: 中國匣
編劇: 瓊-克勞德 卡里爾 (Jean-Claude Carrière)
主演: 鞏俐 Li Gong / 傑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 張曼玉 Maggie Cheung / 盧賓·布雷茲 Rubén Blades / Ken Bennett
上映年度: 1997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日本 / 美國
語言: English / 粵語 / 國語

影片劇情

John (傑瑞米艾倫斯飾)是一個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英國攝影師;他的朋友Jim (羅賓布雷茲飾)經常光顧他的公寓. John迷戀酒吧主的女友Vivian (鞏俐飾),但一直被她拒絕.就在香港回歸之際, John發現自己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白血病並且只剩下幾個月的命.於是John, Jim,和一個他們在街上遇見的神秘女子Jean(張曼玉飾)開始用一個相機到處拍攝香港的景象,要在香港回歸的最後一刻拍到真正的香港......

怎樣的1997--中國匣子

1997年,無論是對中國人而言,還是對西方人而言,都是一個感觸良多、意義複雜的年份。而每一個華人導演都試圖通過自己虛幻的鏡頭來記錄下這真實的一刻,藉此透露出自己或動或靜或甜或澀的萬般難言心態。與王家衛和關錦鵬環顧左右而言它,以暗示、指代、象徵等等意象來管中窺豹不同,第一位躋身好萊塢主流電影界的華人導演王穎,則把自己的攝影機直接對準了香港,於是爭議四起。究竟,我們要怎樣的1997?我們要怎樣的“真實”?
但偉大的時代不需要軟弱的愛情。愛情處於一種被忽略、被遺忘的地位,只作為歷史事件最微弱的細枝末節而存在,並宿命地被塗抹上濃厚的政治色彩。John是一個身患絕症的英國攝影記者,對他而言,97隻代表著一無所有,回歸只意味著失業和失戀。在他眼中,香港只是一片愁雲慘澹,美夢已經粉碎,他除了失落無話可說、無事可做,不是因為香港回到了中國的懷抱,而是因為英國的衰退而失去了香港。與Jenny之間的愛情是他生活的最後意義,他以為他愛上的是一個美麗的香港女子,一個他所眷戀和熟悉的香港的象徵,並奢望能夠帶著這最後一點屬於香港的浪漫餘韻回到英國。但出人意料的是Jenny卻來自大陸,拒絕了他的求婚,嫁做他人婦,作為香港未來的新人定居下來。而John在香港街頭偶遇的Jinny則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女子,在生活的艱辛中苦苦掙扎,年少時曾與英國少年熱戀,但仍被始亂終棄,並在左臉頰留下了永遠的傷疤。三人的故事於1996年12月31日默默開始,戛然終止於1997年7月1日英國國旗頹然墜落時分。
John、Jenny和Jinny三個角色分別代表著英國、大陸和香港,並由與之對應的Jeremy Irons、鞏俐和張曼玉來詮釋,在演員選擇上可謂設身處地、用心良苦。同時,三個主要人物所要傳達的內涵既相互交錯又各自獨立:John的沮喪低靡昭示了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沒落景象,無力挽回最後一塊殖民地的難堪無能;Jenny曾做過舞女的過往暗示著中國被西方肆意侵略的百年恥辱史;Jinny不堪回首的家庭背景和不安定的生活現狀曲折地道出香港特殊的殖民歷程和政治地位;John與Jenny之間的進退攻守是英國與大陸彼此對斡的政治隱喻;而Jinny與英國男友之間的愛恨糾纏則是對香港與英國之間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真實寫照。
整部影片以John為第一人稱,從一個英國人(其實就是整個西方社會的代表)的角度來審視97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選取這樣一個角度,最初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力求儘量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客觀地反映回歸前及回歸時香港的真實狀態。但恰巧就是這樣一個角度的選取,反而使得影片弄巧成拙,被強行賦予了過多的政治性讀解和個人的傾向立場,從而降低了真實表達的純度,削弱了影片的整體架構、衝擊力度和感染力,顯得過於偏頗,根本無法忠實地記錄下當時香港世井民情的真正風貌。卻恰如一個接受過西方文明世界再教育的中國人以獵奇和窺淫心態在香港最貧困的街道間孜孜搜尋著,利用自身敏銳的嗅覺,對每一個貌似醜陋骯髒的發現興奮不已,似乎這些就是他念念不忘的“真實”和“自由”頹敗的徵兆。可他終究是忘記了,所有這些“口實”其實都是他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世界在盡情縱慾後遺留下的“有礙觀瞻”的苦難和陣痛。
鏡頭裡的香港瀰漫著悲觀絕望的氣氛,所有的浮光掠影都在為渲染這種末世情結作裝飾和鋪墊。香港被硬生生地套上所有殖民城市預先既定好的形象,以供殖民時代的遺老遺少們紀念憑弔。對示威遊行的大肆渲染,以及新年酒會上一個香港人當眾吞槍自殺情節的刻意化安排,一廂情願地把香港市民正常和可理解的憂慮心態誇大到負面極端並推而廣之,使之上升到恐懼甚而恐怖的失真境界,可謂是居心叵測和別有用心了,當然也就不再具有代表性。而可笑的是,影片中沒有一場有關香港市民對回歸態度的描摹刻畫,反而津津樂道於老外們的議論紛紛和誇誇其談,無論何時何地,樂觀的是他們、悲觀的也是他們,似乎只有他們才真正懂得“憂國憂民”作何解。
於是,難免不讓人懷疑起影片的初衷,所強調的到底是“香港應該是什麼樣子?”還是“香港是什麼樣子?”這個基本立場和態度問題。而縱觀全片,似乎更鐘意於以“香港應該是什麼樣子”為核心來進行解答,蔓延充斥著西方世界的主觀視角和價值構築,著力刻畫著他們所願意看到和樂於接受的對香港黑暗未來和對大陸妖魔化的描繪;同時,又小心翼翼地迴避著對“香港是什麼樣子?”這個真正母題所應有的誠懇探索和客觀回答。
全片反覆渲染的一個意象,是一條被一剖為二的魚體內還在搏動的心臟。它象徵著西方世界永遠的口號--“自由”,而Jinny對此的回答到是頗值得玩味。
“自由?什麼自由!我連咖啡都喝不起。”

有關《中國匣子》里的愛情

??《中國匣子》,三個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經歷現狀,影射1997回歸前後香港的各類人群
JEREMY IRONS,英國記者JOHN。影片開頭沉穩帶壓抑的表情,深沉憂鬱的眼神,緩緩的內心獨白的畫外音,一個風度翩翩的英國紳士。他的出現幾乎讓我相信,這將是一部很厚重感的片子。。
張曼玉,土生土長的的香港女人JINNY,貧窮人家,有不堪過往,偶爾乾乾販賣假貨和拉皮條的生意,野性潑辣的扮相,帶些敵意不羈的眼神,敏感的提防陌生人的接近。很值得一提的是臉部一塊醜陋的疤痕,絲毫掩不住張的風采,她似乎有種與身俱來的高貴典雅的氣質。還有張片子裡的髮型很酷,酷斃,這讓我驚嘆不已。
鞏俐,由大陸來香港,身份複雜的女人JENNY,做過高級舞女,可能由此而傍上香港某政客——她深愛的某中年男人。電影力圖將鞏俐塑造成魅力四射,為英國記者深深迷戀的女人。。但由於秋菊的形象已經深入我心,對鞏的表現這裡不再提。
影片以一個西方人的角度看待97回歸前的香港。
滿眼的貧窮骯髒的街道,涌動的表情麻木的人群,灰暗的色調以及晃動不安的鏡頭,似乎刻意表現出悲觀蒼涼的氣氛。
這是一個英國記者眼中的香港?或者是種故意的渲染和醜化?不得而知。
想到許多外國人樂此不彼、津津樂道的窺視講述中國一切陰暗面的精神,我認為這是一種獵奇的心理,人性所普遍具有。
那么姑且相信一個英國記者看到的所謂真實吧
這是電影選取的視角,不必從政治角度給予大批評。
這不是大陸版的中國盒子,而且也不是紀錄片,很難做到絕對真實
況且紀錄片有時候也有個立場角度問題,總不能要求一個西方人具備中國共產黨員的素質和覺悟。
所以拋開政治意義和咱們的民族意識不談,這些大量的鏡頭選取及刻意暴露,我還能夠忍受。
可是當我看到片中主人翁的愛情,也被生硬的打上政治烙印時,就由不得我不嘔吐了。
JINNY的初戀,由於英國男孩家庭的反對和男孩的離去,無疾而終。
然而許多年來她念念不忘年少時候的感情,當作純潔美好深藏於心。
有一天JOHN將這個長大的英國男人帶到JINNY面前。
她多么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急急的問:是否倆人結婚?
這男子帶著疑惑神情很有禮貌的說:你是誰?
JINNY激動不以,講述從前美好時光,試圖找回過去,男人仍舊一臉迷茫
最後她忍無可忍撲上去,瘋狂地給他一巴掌
男人不屑的望一眼這醜陋的瘋女人,憤怒的離開。。。
這一耳光仿佛摑在我臉上,火辣辣的立刻就讓我憤憤然
真夠諷刺!簡直不可思議又有些可笑嘛!
回想起中學時候吵過架的男生我還依稀記得面貌
這初戀好歹也浪漫過,能夠讓一個女人刻骨銘心,卻讓這男的一點印象也無?
難不成失憶症了?影片中分明又不是。。。
這意味什麼?香港被英國人拋棄,並最終遺忘?
多么惡毒的編排痕跡!
片中JENNY與JOHN的愛情是條主線。
JENNY是個美麗的女人,JOHN很無可救藥的迷上她,好幾年。。
可是影片立刻告訴我們,其實,jenny深愛那個軟弱自私,顧及她身份而久久不願與之結婚的香港男人。
當JENNY斷然拒絕JOHN這么個魅力記者時,我心中竊喜,以為看到了愛情
這愛情多么執著,持久的不計回報的,甚至可以犧牲美色周旋於醜陋政客之間
可是我立刻又疑惑了:這兩人怎么好像互相利用?
說得更白一些,一個是靠出賣色相拉關係,一個吃著女人軟飯還不懈往上爬。。
這樣的愛,摻雜許多因素染上了許多色彩,著實已經很不純潔可靠了
不明白影片為啥還時不時的讓這愛情尊嚴一下,真夠不倫不類!
最讓我難以置信的是,莫名其妙的情節演變,居然讓JENNY跟JOHN有啦一腿!
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戰略技巧,兩人運用得十分純熟
纏綿鏡頭很溫情,最終演變成為兩情繾綣的局面。。
然而一切的一切,又以JOHN的病逝告終
幾個人,複雜的關係,接二連三的憑空而生,很讓我費解。
都是糾纏,隱隱的比喻什麼。。可以肯定絕不是單純的愛情
這些愛的情節非常經不起推敲,很明顯只是為了賦予政治意義,人為手段編排出來的。因為它的刻意性,讓一切顯得多么的蒼白生硬造作。愛情,原本應賦予電影濃厚的人情味。然而這樣的愛情,反讓人感覺整部影片“輕”和“薄”了許多,做作的讓人生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