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律學

中國傳統律學

《中國傳統律學》是2008年12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玫。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傳統音樂學叢書》系列之一的《中國傳統律學》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理論律學的基本概念、生律法的自然依據、律學研究歷史的發展與回顧、琴上十三徽的律學內涵等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李玫,文學博士,博士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全國百名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現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國律學學會會員、理事;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中國律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音樂人類學、音樂形態學和古代音樂史,已出版專著《“中立音”音律現象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出版社,2005年)、《音樂之河——圖說中外音樂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東西方樂律學研究及發展歷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以及譯著《歌劇界的奇聞逸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2004-2006年完成博士後項目《有關“燕樂二十八調”的歷代文獻梳理及實證研究》,為《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和《國學四十講》(南京大學出版社)兩書撰寫了“律學”章節,在各種核心期刊發表過數十篇樂律學論文。

目錄

序論

一、學科定義

二、研究對象、範圍

第一章 理論律學的方法

第一節 理論律學的基本概念

一、音程係數(Intervallic coefficient)

二、音程值(Intervallic value)

三、相對波長(Relative wavelength)與相對音高(Relative pitch height)

四、躍遷運算元(Transition operator)與躍程值(Transitional intervallic value)

第二節 與音律相關的長度認識所經歷的正反合曆程

一、長度比值(Length rate):古代各種文化用長度表述音律

二、頻率比值(Frequency rate):近現代律學研究方法的變化

三、周期比值(Vibration period rate):現代物理學為律學思維帶來質的飛躍

第三節 真數與對數兩個領域裡的溝通對應

一、用不同文化圈所用的音程值單位來表述從相對波長到相對音高的推算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