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徐向英,於興興著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介紹了人們日常交往中最易誤解的西方人文、歷史常識,包括詞語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等內容,點滴知識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幫助人們在演講、發言、信函以及日常的言談話語。對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做了深入介紹,介紹中西文化方面差異,分文學、文化、歷史等部分,涉及神話傳說、文學典故、歷史知識,通俗易懂,解釋詳盡,舉例貼近生活,生動活潑,語言通俗易懂,便宜學習。徐向英,於興興為北京語言大學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學者。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我們有很多人對“浮士繪”的意義並不明了,同樣,許多年輕人也漸漸分不清“馬克思”與“馬克斯”是同一個人的兩種寫法還是兩個不同的人。西方文史常識,你弄對了嗎?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徐向英、於興興編著的《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幫你解決這些問題。

本書看點: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是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學者徐向英、於興興編著。作者以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投入到本書的編寫中,對每一個問題都一絲不苟、積極求索,為本書付出了很大的辛勞。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屬於文化糾錯系列,本書所選的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記得朋友講了一個故事,兩個年輕人談戀愛時為“愛神”究竟是誰,爭得面紅而赤,結果不歡而散。還有一些人在引經據典時陰錯陽差,弄得斯文掃地,好不尷尬。在嫦娥升天成功慶功會上,某人將人類首次登月時乘坐的飛船 “阿波羅11號”,說成是“馬可·波羅”。阿波羅”非“馬可·波羅”,他們兩人,一個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一個是現實中的歷史人物。兩人風馬牛不相及,不能混淆。在網路遊戲中,將特洛伊戰爭歸因於非因“金蘋果”。

還有看過好萊塢大片《角鬥士》的人們都認為,古羅馬角鬥士大都是奴隸出身,艱難悲慘地遊走於生死之間,不是殺死對手就是被對手殺死。古羅馬競技場上血腥殘忍的角斗場面似乎告訴我們,角鬥士沒有任何規則,如果說有規則,那就是拚命殺死對方,為下一場角斗贏得生存的機會。

《角鬥士》中麥克西莫斯與其他人血肉橫飛的拼殺場面自然引人入勝,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談論西方文化常識的時候越來越多,而由於誤解產生的口誤、筆誤不在少數,而且很多人可能沒有自我發現,事實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加,很多人並沒有專門的時間與機會進行這種文化常識的再認識。所以,《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的推出,正是因應現實的需要和改善與提高大眾對西方文化常識的了解。

目錄列表

“銀箭”不是愛情箭

“繆斯”女神共九位

“愛神”稱呼有兩種

“阿波羅”非“馬可·波羅”

特洛伊戰爭並非因“金蘋果”

《荷馬史詩》並非一人之作

《角鬥士》里的拼殺不真實

情人節來自古羅馬

“中世紀”並不黑暗

文藝復興源於義大利

《十日談》不是《天方夜譚》

“吝嗇鬼”的形象須區分

“文壇火槍手”是大仲馬

《夜鶯》並非幻想之作

“托爾斯泰”須辨別

“短篇小說之王”是莫泊桑

《呼嘯山莊》作者是誰

威廉·葉慈難與約翰·濟慈同

馬克思不是馬克思·韋伯

原始人並非愚昧無知

15世紀以前歐洲以何記載歷史

最早的奴隸是否是男性

佛教是否源於安撫人們的反抗之心

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並非荷馬史詩

寡頭政治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時期

希臘早期民主和現代民主有所不同

雅典的帝國主義與現代帝國主義並不相同

《理想國》是最早描寫烏托邦的作品

希臘神廟原貌並非像現在一樣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

亞述巴尼拔圖書館並非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

古希臘、羅馬早期建築是以木材構造的

撒哈拉沙漠曾經植被茂盛

最早海上遠航的並非達加瑪

最早的文明的政體:僧侶政體

奴隸的勞動是否都是由監工看管

古今世界“七大奇蹟”有別

羅馬帝國有東西之分

“中世紀”指的是“世紀之中”嗎

奴隸、隸農、農奴並非同一概念

中世紀時騎士的身份並不僅僅是士兵

騎士並不都富有

“十字軍東征”並非一場“聖戰”

中世紀時是否對文化實行鉗制

美洲的先行者不是哥倫布

美洲在哥倫布進入前並非是野蠻的

中國和歐洲的交往始於秦漢

古希臘露天劇場音效之謎

觀音本為男身

雅典毀於瘟疫

羅馬角鬥士是素食者

古羅馬的角鬥士並非都是男性

亞歷山大遠征波斯的目的並非復仇

奴隸獲得解放的途徑有哪些

金字塔並非都是金子形

“春節”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節日

女性運動會並非從現代開始

《人間喜劇》並非喜劇

巴爾扎克的“愛情佳話”是慘劇

伊甸園裡並非都是幸福的

《舊約》和《新約》都屬於聖經

《變形記》需區分

歐洲也有《列女志》

喜劇並非都是引人發笑的

悲劇之父並非是莎士比亞

《浮士德》需辨析

《懺悔錄》有多部

力士參孫》本來自《聖經》

《失樂園》有兩部

《愛洛伊斯》與《新愛洛伊斯》有別

《青銅時代》需區分

此《雲》非彼《雲》

《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的作者是誰

《三個火槍手》與《三劍客》是同一部小說

《紅與白》與《紅與黑》作者系一人

《日出之前》與《日出》並非出自同一個作者

歐洲短篇小說家巧辨

于勒難與“于勒”同

前後象徵主義有別

童話《青鳥》與劇本《青鳥》有別

愛彌爾與《愛彌爾》有別

《四福音書》並非基督教的四福音書

《萌芽》雜誌是否源於小說《萌芽》

《群魔》與《群鬼》有別

多部作品以《童年》為題

《鍍金時代》與《摩登時代》本不同

亨利希·曼與托馬斯·曼本是兄弟

電影《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源自何處

《戰爭與世界》難與《戰爭與和平》同

《列寧》有多部

《巨人》難與《巨人傳》同

現實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有區別

現代主義文學與後現代主義文學不同

此《禮物》非彼《禮物》

《荒原》與《荒原狼》本不同

西方文學史上《牧歌》有多部

喬治·桑與喬治·桑塔耶那本無關

大小普林尼本是舅甥關係

羅蘭之歌》與羅曼·羅蘭毫無關係

《克萊夫公主》是第一部女性寫作的小說

《詩學》與《詩藝》有別

德萊頓有別於德萊賽

愛倫·凱與愛倫·坡本無關

《名利場》有兩部

喬治·艾略特與艾略特本無關

小說《卡門》是音樂劇《卡門》的原型

荒誕派戲劇並不荒誕

超現實主義文學並沒有超越現實

“垮掉的一代”並沒有垮掉

非洲國家並非都窮得叮噹響

已開發國家年輕人也買房

外國人性生活並不很隨便

美國孩子很輕鬆嗎

西方亦有重生轉世之說

“童話”並不僅僅是給小孩子看的

高爾夫球運動在歐美並非精英運動

好萊塢並非代表美國文化精神

“後現代”不等於“無法無天”

“女性文學”非女“性”文學

“嘉年華”別搞錯

美國年輕人並非都穿奇裝異服

波希米亞風格並非“看上去瘋瘋癲癲的打扮”

德國人很死板嗎

葡萄酒是法式貴族氣質的象徵

背包客是尋找精神歸宿的年輕人

“包浩斯”本義是造平民化的房子

雪茄菸並非是貴族的享受

俄羅斯並非犯罪猖獗

英國人很紳士嗎

美國人是不是都吃麥當勞

英國人很講信用嗎

外國的東西難吃中餐是世界最棒的

英國的早餐很恐怖嗎

英國犯罪率很低嗎

在國外讀書並不很輕鬆

精彩書摘

“銀箭”不是愛情箭

希臘神話里的厄洛斯是人們所熟悉的小愛神,一直被人們喻為愛情的象徵。不過關於小愛神的“金箭”、“銀箭”人們似乎並不注意區別。有一部網路小說就曾經這樣寫道:“當我被丘比特的銀箭射中時,記得那份心裡萌動的激動和不安。”被銀箭射中居然還能對愛情產生激動和不安,這可不是厄洛斯的原意。

據《牛津古典文學詞典》的解釋,厄洛斯是戰神阿瑞斯和愛神阿芙羅狄忒所生的兒子。奧林匹斯山的眾神中,最叫人無可奈何的就是小愛神厄洛斯。他有一頭美麗的金髮,還有一對可以自由飛翔的翅膀,他和他母親愛神一起主管神、人的愛情和婚姻。厄洛斯的秘密武器是他的金弓和金弓里的金箭和銀箭,不管是誰只要被他的金箭射中便會產生愛情,即使是冤家也會成佳偶,而且愛情一定甜蜜;相反,被他的銀箭射中,便會厭惡愛情,就是佳偶也會變成冤家。

小愛神的箭無論神和人都抵擋不住,他與阿波羅之間的恩怨故事廣為流傳。據說有一次太陽神阿波羅嘲笑厄洛斯的箭像玩具一樣,只是個擺設,無法建立不朽的功勳。厄洛斯聽完這話,怒火中燒立刻從箭袋裡取出兩隻不同顏色的箭,他把金箭射向阿波羅,把銀箭射向仙女達芙妮,於是一場愛情悲劇開始了。阿波羅愛上了達芙妮,而達芙妮看到阿波羅就像見到魔鬼一樣。最後,為了避開阿波羅,達芙妮變成了一棵月桂樹。而阿波羅為了紀念達芙妮,就用月桂枝來裝飾自己的弓。

“繆斯”女神共九位

在西方文學中,繆斯引入到史詩或故事中,往往被作者引用為輔助或故事的敘述者,而作者本人只是負責記錄她們的話。比如:荷馬史詩《奧德賽》第一卷就有這樣的表述:“告訴我,繆斯,那位聰明睿智的凡人的經歷,在攻破神聖的特洛伊城堡後,浪跡天涯。”但丁的《神曲‘地獄。第二首》中也寫道:“啊!詩神繆斯啊!或者崇高的才華啊!現在請來幫助我;要么則是我的腦海啊!請寫下我目睹的一切,這樣,大家將會看出你的高貴品德。”後來,人們就常用“繆斯”來指稱文學、寫作和靈感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繆斯一名詞經常單獨出現,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位女神,實際上它是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的通稱。

據語言學家考證,繆斯來自印歐語詞根men,希臘語中的摩涅莫辛涅(Mnemosyne)、拉丁語中的米諾娃(Minerva)和英語中的mind(意見)、mental(智力)和memory(記憶)都來自這個詞根。歷史學家赫西奧德在《神譜》中說,她們是眾神之王宙斯和記憶女神摩涅莫辛涅的女兒。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分別為:歐特碧(音樂)、卡莉歐碧(史詩)、克莉奧(歷史)、埃拉托(抒情詩)、墨爾波墨(悲劇)、波莉海妮婭(聖歌)、特爾西科瑞(舞蹈)、塔利婭(喜劇)、烏拉妮婭(天文),她們體現了古希臘人對詩歌藝術的全部理解。

“愛神”稱呼有兩種

在古希臘神話里,阿芙羅狄忒(Aphrodite)是掌管愛情與美麗的女神,是一位美神、愛神,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Aphrodite”在希臘語裡意思是“出自海水泡沫”,希臘神話告訴我們她出生在賽普勒斯島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帕福斯附近的海面上,愛與美的女神故鄉是在賽普勒斯。島上建有許多阿芙羅狄忒的神廟。傳說,她是眾女神中最美的一位,也是被藝術家描寫刻畫得最多的一位。

在古羅馬神話里,同樣有一個愛神,它的名字叫維納斯(Venus)。按照羅馬神話,維納斯是火與鍛冶之神伍爾坎的妻子,但她天性風流,有許多情人。維納斯還是小愛神丘比特的母親,只是我們無法知道誰是那淘氣的小愛神的父親。羅馬人把“維納斯”視為“愛神”,並稱之為民族之母。

面對著阿芙羅狄忒與維納斯,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誰是真正的愛神呢?或者這是兩個不同民族信奉的不同的愛神?

事實上,這是兩個有著血緣關係的女神,從根本上說,它們是同一個神祗,在神的譜系裡履行著相同的職能。因為古羅馬文化傳承自古希臘文化,所以古羅馬神話的基本部分也就承襲了希臘神話。希臘神話的12位主神到羅馬神話里11位都改換了名字,保持原名的只有太陽神阿波羅一個。“Pluto”是兩種神話都有的,然而與羅馬神話中的“Pluto”相當的卻是希臘神話中的“Hades”(冥王)。希臘神話主神雷神宙斯到羅馬神話中變成了朱庇特,狩獵女神阿耳特彌斯到羅馬神話變成了黛安娜,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忒(Aph-rodite)則變成了維納斯。

“阿波羅”非“馬可·波羅”

熟悉世界航天史的人們都知道,人類首次登月時乘坐的飛船是“阿波羅11號”。不過這裡飛船的名稱“阿波羅”可不是“馬可·波羅”。他們兩個一個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一個是現實中的歷史人物。兩人風馬牛不相及,不能混淆。

在西方,阿波羅是主神宙斯與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是阿爾忒彌斯的孿生弟弟,全名為福玻斯‘阿波羅(Phoebus Apollo),主管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等。阿波羅精力充沛,容貌英俊,長髮披肩。臉呈瓜子形,前額寬闊,顯得堅定、自豪。頭上通常戴著用月桂樹、愛神木、橄欖樹或睡蓮的枝葉編織的冠冕。與阿波羅有關的神話很多,比如:他斬殺惡龍皮同,在得爾斐他戰勝皮同的地方修建神廟;參加奧林匹斯山眾神與巨靈的戰鬥;神女達莢妮為擺脫他的追求,變作月桂樹,被稱為阿波羅聖樹;他還和波塞冬合力幫助特洛伊,建起牢不可破的城牆等等。

不同於阿波羅,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現實中的歷史人物。他1254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遊歷了17年。期間,忽必烈大汗曾請他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同返大都,後來還留他在元朝當官任職。馬可·波羅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先後到過今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1295年馬可·波羅回到了義大利。在作家魯思梯謙的幫助下,撰寫了《馬可.波羅遊記》。在這本書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政治開明。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這本書在歐洲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

可見,神話故事裡的阿波羅與現實生活中的馬可‘波羅相差十萬八千里,絕對不能因為兩人的寫法部分相同就混為一談。

特洛伊戰爭並非因“金蘋果”

熟悉荷馬史詩的人都知道,在公元前12世紀,小亞細亞西半島上的特洛伊王國與希臘爆發了一場長達10年的戰爭。關於這場戰爭的起源,荷馬史詩這樣解釋:

相傳在古希臘的弗提亞地方,有個叫珀琉斯的國王舉行婚禮。他邀請了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出席,卻把專管爭吵的女神厄里斯給忘記了。厄里斯便挑起是非,偷偷把一個寫著“送給最美麗的女神”的金蘋果放在了婚禮宴席上。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忒許諾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也就是這個金蘋果歸屬權的最後判定者,得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為妻,因此戰勝了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獲得了金蘋果。之後,帕里斯在阿芙羅狄忒的幫助下,來到希臘半島上的斯巴達國,趁國王外出的時候,拐走了他年輕的王后海倫,乘船逃回特洛伊。遭受奇恥大辱的斯巴達國王,找到他的哥哥,另一個小國邁錫尼的國王阿伽門農,決定發動全希臘各王國的力量報仇。於是,以阿加門農為統帥的10萬希臘聯軍,乘坐1013艘戰船,越過愛琴海攻打特洛伊城。戰爭長達10年之久,希臘的英雄們紛紛登台亮劍。

荷馬史詩對特洛伊戰爭的解釋令人心馳神往,但是如果因此認為“不和的金蘋果”就是這場戰爭的根源顯然是錯誤的。那么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一個叫海因里希·施里曼的德國商人的考古挖掘,告訴了我們事實的真相。他憑著《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指點,在小亞細亞西北端等地挖掘出湮沒3000多年的特洛伊古城等大量歷史遺蹟。海因里希·施里曼的考古發現證實《奧德賽》中的主要舞台在地中海中部和東部海域的海底,今天那裡仍然有許多古代的商船和古物。從出土的許多紡綞車可以推斷,紡織品的生產才是特洛伊繁榮的重要原因。這就使特洛伊成為邁錫尼的強勁競爭對手,因為邁錫尼也以生產紡織品為主。所以爭奪紡織品交易霸權才是特洛伊戰爭爆發最為合理的解釋。

《荷馬史詩》並非一人之作

阿喀琉斯的腳後跟、墨涅拉奧斯美貌的妻子海倫、蛇髮女妖三姐妹絲西娜、尤瑞艾莉和美杜莎迷惑人的歌聲……所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是與一部流傳至今的史詩聯繫在一起的。當人們提到《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時,自然而然會想到荷馬。然而荷馬史詩是否系荷馬一人之作呢?

實際上,關於荷馬是否真有其人,兩部史詩是否出自同一位詩人,近兩百年來仍然是西方學界熱烈爭論的問題。據荷馬史詩著名學者楊憲益研究,荷馬史詩開始時只是根據古代傳說編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下來的零散篇章,荷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後把這兩部史詩初步定型的職業樂師。我們現在看到的荷馬史詩的舊抄本所根據的都是公元前3世紀間亞歷山大城的幾位學者的校訂本。最著名的校訂本作者有三位,一是澤諾多托斯(公元前285年左右),他對原詩的結構作過一些重大增刪,原來這兩部史詩的長短沒有這樣整齊。第二位學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195年左右),他校訂史詩比較慎重,更尊重舊抄本,沒有做很多主觀的刪改。第三個著名學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和老師一樣他也很尊重舊抄本,認為改動必須有所依據。這三位學者都是當時希臘學術中心亞歷山大城著名的圖書館的負責人,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藏書,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進行校訂工作。

因此,客觀地說,荷馬史詩是在民間口頭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長期積累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保存了遠古文化真實、自然的特色。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為現在的定本。與其說荷馬史詩系荷馬一人之作,不如說荷馬史詩是凝聚了幾代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角鬥士》里的拼殺不真實

看過好萊塢大片《角鬥士》的人們都知道,古羅馬角鬥士大都是悲慘地遊走於生死之間,不是殺死對手就是被對手殺死。古羅馬競技場上血腥的角斗場面似乎告訴我們,角鬥士的遊戲規則就是拚命殺死對方,為下一場角斗贏得生存的機會。

《角鬥士》中麥克西莫斯與其他人血肉橫飛的拼殺場面自然引人入勝,但卻不真實。

事實上,古羅馬的角鬥士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高薪“白領”,是當時人們眼中的明星運動員。而且,競技場裡的角斗並非人們一直認為的“拚命殺死對方”,而只是通過展示各自的戰鬥技能來娛樂大眾,打鬥時大都是點到為止。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考古學家史蒂夫·塔克認為:“我們在研究文獻資料和古羅馬帝國的碑銘後得知,當時角鬥士非常出名,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羅馬境內路人皆知。他們極少搏鬥,一般來說,兩名對陣的角鬥士在比賽過後都能活下來。”據塔克研究,每場角斗一般分為三個評估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步接觸”,兩名角鬥士必須靈活地移動雙腳,前進、充分揮動武器,完成一擊。第二階段則從其中一名角鬥士受傷或者處於下風時開始,這時主要看角鬥士如何後退,拉開自己與對手之間的距離。第三階段到來後,角鬥士會扔開自己手上的盾,開始進行徒手搏鬥。塔克表示,這些動作可以概括出角斗的目的:角斗的目的並不是殺死對手,反而正如古羅馬詩人所說的,是為了“不流血地勝出”。在三個階段都表現突出的角鬥士就會被認為是一名優勝者。同樣,奧地利的考古學家在研究出土的古羅馬角鬥士遺骨時也發現,角鬥士的頭骨上完全沒有重複受損的傷痕。這表明在角斗時和角斗後都有一套嚴格的行為規則需要遵守,在競技場上沒有野蠻的暴力摧殘。一場真實的角斗更的是展示各自的戰鬥技能,而並非你死我活的決鬥。這也印證了史料的記載,兩個勇敢的角鬥士如果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角斗,他們通常都會活著走出競技場。

因此,電影終究是電影,如果只是出於娛樂的目的自然可以將信將疑,但是如果從事研究就一定要分清它與歷史的界限。

情人節來自古羅馬

和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之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當然它也是歐美各國的年輕人喜愛的日子,定於每年的2月14日。每年的這一天對戀人們來說是一個幸福的日子,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日子,因為情人們手中的鮮花、甜蜜的朱古力和幸福的微笑。這個浪漫的節日,大多數人會以為來自於浪漫之都法國,但是上帝好像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它來自於古羅馬,而且它的背後還有動人的傳說。關於情人節的傳說有幾種不同的版本。

傳說一是這樣的: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古羅馬,愷撒已經去世快三百年了,暴君克勞多斯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克勞多斯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範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青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克勞多斯非常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年輕的人們由於痛失愛侶,黯然傷神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在暴君的國都里,離他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這裡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瓦倫丁,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在神聖地祭壇前秘密地為他們主持婚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訊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然而事情還是被暴君知曉了,他暴跳如雷,又一次發布了殘暴的命令——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鬥爭的人,漸漸地2月14日就變成了一個節日,就是Valentine?sday——情人節。

傳說二並沒有傳說一精彩,只是一個愛情故事:

英語辭典上注釋說,情人節2月14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裡抽籤,盒子裡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傳說是最早的基督教徒之一,冒險傳播基督教義,後來為了掩護其他殉教者,被捕入獄。在監獄中,他治癒了監獄長雙目失明的女兒並感動了這位監獄長,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當暴君克勞多斯聽到這一事情時,感到非常害怕,於是下令將瓦倫丁處死。臨刑前聖瓦倫丁給監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過情人節的時候,許多小伙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則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朱古力作為回贈的禮物。據說是因為朱古力的成份之一笨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的感覺相似。

傳說三是這樣的: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統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少男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過節的時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