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是由徐向英,於興興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8年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

基本信息

(圖)《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

本書對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做了深入介紹,特別注意介紹中西文化方面的差異,分文學、文化、歷史等部分,文中涉及神話傳說、文學典故、歷史知識,通俗易懂,解釋詳盡,舉例貼近生活,生動活潑,語言通俗易懂,便宜學習。

基本資料

(圖)《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

作者: 徐向英,於興興 編著
出 版 社: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 296000
版 次: 1
頁 數: 192
印刷時間: 2008/01/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6816410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我們有很多人對“浮士繪”的意義並不明了,同樣,許多年輕人也漸漸分不清“馬克思”與“馬克斯”是同一個人的兩種寫法還是兩個不同的人。西方文史常識,你弄對了嗎?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徐向英、於興興編著的《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幫你解決這些問題。

本書看點

(圖)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是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學者徐向英、於興興編著。作者以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投入到本書的編寫中,對每一個問題都一絲不苟、積極求索,為本書付出了很大的辛勞。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屬於文化糾錯系列,本書所選的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記得朋友講了一個故事,兩個年輕人談戀愛時為“愛神”究竟是誰,爭得面紅而赤,結果不歡而散。還有一些人在引經據典時陰錯陽差,弄得斯文掃地,好不尷尬。在嫦娥升天成功慶功會上,某人將人類首次登月時乘坐的飛船 “阿波羅11號”,說成是“馬可•波羅”。阿波羅”非“馬可•波羅”,他們兩人,一個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一個是現實中的歷史人物。兩人風馬牛不相及,不能混淆。在網路遊戲中,將特洛伊戰爭歸因於非因“金蘋果”。
還有看過好萊塢大片《角鬥士》的人們都認為,古羅馬角鬥士大都是奴隸出身,艱難悲慘地遊走於生死之間,不是殺死對手就是被對手殺死。古羅馬競技場上血腥殘忍的角斗場面似乎告訴我們,角鬥士沒有任何規則,如果說有規則,那就是拚命殺死對方,為下一場角斗贏得生存的機會。
《角鬥士》中麥克西莫斯與其他人血肉橫飛的拼殺場面自然引人入勝,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談論西方文化常識的時候越來越多,而由於誤解產生的口誤、筆誤不在少數,而且很多人可能沒有自我發現,事實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加,很多人並沒有專門的時間與機會進行這種文化常識的再認識。所以,《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的推出,正是因應現實的需要和改善與提高大眾對西方文化常識的了解。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文史常識》徐向英,於興興編著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該書介紹了人們日常交往中最易誤解的西方人文、歷史常識,包括詞語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等內容,點滴知識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幫助人們在演講、發言、信函以及日常的言談話語。

作者簡介

徐向英,於興興都為北京語言大學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學者(研究生)。

精彩書摘

“銀箭”不是愛情箭
希臘神話里的厄洛斯是人們所熟悉的小愛神,一直被人們喻為愛情的象徵。不過關於小愛神的“金箭”、“銀箭”人們似乎並不注意區別。有一部網路小說就曾經這樣寫道:“當我被丘比特的銀箭射中時,記得那份心裡萌動的激動和不安。”被銀箭射中居然還能對愛情產生激動和不安,這可不是厄洛斯的原意。
《牛津古典文學詞典》的解釋,厄洛斯是戰神阿瑞斯和愛神阿芙羅狄忒所生的兒子。奧林匹斯山的眾神中,最叫人無可奈何的就是小愛神厄洛斯。他有一頭美麗的金髮,還有一對可以自由飛翔的翅膀,他和他母親愛神一起主管神、人的愛情和婚姻。厄洛斯的秘密武器是他的金弓和金弓里的金箭和銀箭,不管是誰只要被他的金箭射中便會產生愛情,即使是冤家也會成佳偶,而且愛情一定甜蜜;相反,被他的銀箭射中,便會厭惡愛情,就是佳偶也會變成冤家。
小愛神的箭無論神和人都抵擋不住,他與阿波羅之間的恩怨故事廣為流傳。據說有一次太陽神阿波羅嘲笑厄洛斯的箭像玩具一樣,只是個擺設,無法建立不朽的功勳。厄洛斯聽完這話,怒火中燒立刻從箭袋裡取出兩隻不同顏色的箭,他把金箭射向阿波羅,把銀箭射向仙女達芙妮,於是一場愛情悲劇開始了。阿波羅愛上了達芙妮,而達芙妮看到阿波羅就像見到魔鬼一樣。最後,為了避開阿波羅,達芙妮變成了一棵月桂樹。而阿波羅為了紀念達芙妮,就用月桂枝來裝飾自己的弓。
“繆斯”女神共九位
在西方文學中,繆斯引入到史詩或故事中,往往被作者引用為輔助或故事的敘述者,而作者本人只是負責記錄她們的話。比如:荷馬史詩《奧德賽》第一卷就有這樣的表述:“告訴我,繆斯,那位聰明睿智的凡人的經歷,在攻破神聖的特洛伊城堡後,浪跡天涯。”但丁的《神曲‘地獄。第二首》中也寫道:“啊!詩神繆斯啊!或者崇高的才華啊!現在請來幫助我;要么則是我的腦海啊!請寫下我目睹的一切,這樣,大家將會看出你的高貴品德。”後來,人們就常用“繆斯”來指稱文學、寫作和靈感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繆斯一名詞經常單獨出現,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位女神,實際上它是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的通稱。
據語言學家考證,繆斯來自印歐語詞根men,希臘語中的摩涅莫辛涅(Mnemosyne)、拉丁語中的米諾娃(Minerva)和英語中的mind(意見)、mental(智力)和memory(記憶)都來自這個詞根。歷史學家赫西奧德在《神譜》中說,她們是眾神之王宙斯和記憶女神摩涅莫辛涅的女兒。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分別為:歐特碧(音樂)、卡莉歐碧(史詩)、克莉奧(歷史)、埃拉托(抒情詩)、墨爾波墨(悲劇)、波莉海妮婭(聖歌)、特爾西科瑞(舞蹈)、塔利婭(喜劇)、烏拉妮婭(天文),她們體現了古希臘人對詩歌藝術的全部理解。
“愛神”稱呼有兩種
在古希臘神話里,阿芙羅狄忒(Aphrodite)是掌管愛情與美麗的女神,是一位美神、愛神,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Aphrodite”在希臘語裡意思是“出自海水泡沫”,希臘神話告訴我們她出生在賽普勒斯島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帕福斯附近的海面上,愛與美的女神故鄉是在賽普勒斯。島上建有許多阿芙羅狄忒的神廟。傳說,她是眾女神中最美的一位,也是被藝術家描寫刻畫得最多的一位。
在古羅馬神話里,同樣有一個愛神,它的名字叫維納斯(Venus)。按照羅馬神話,維納斯是火與鍛冶之神伍爾坎的妻子,但她天性風流,有許多情人。維納斯還是小愛神丘比特的母親,只是我們無法知道誰是那淘氣的小愛神的父親。羅馬人把“維納斯”視為“愛神”,並稱之為民族之母。
面對著阿芙羅狄忒與維納斯,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誰是真正的愛神呢?或者這是兩個不同民族信奉的不同的愛神?
事實上,這是兩個有著血緣關係的女神,從根本上說,它們是同一個神祗,在神的譜系裡履行著相同的職能。因為古羅馬文化傳承自古希臘文化,所以古羅馬神話的基本部分也就承襲了希臘神話。希臘神話的12位主神到羅馬神話里11位都改換了名字,保持原名的只有太陽神阿波羅一個。“Pluto”是兩種神話都有的,然而與羅馬神話中的“Pluto”相當的卻是希臘神話中的“Hades”(冥王)。希臘神話主神雷神宙斯到羅馬神話中變成了朱庇特,狩獵女神阿耳特彌斯到羅馬神話變成了黛安娜,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忒(Aph-rodite)則變成了維納斯。
“阿波羅”非“馬可·波羅”
熟悉世界航天史的人們都知道,人類首次登月時乘坐的飛船是“阿波羅11號”。不過這裡飛船的名稱“阿波羅”可不是“馬可·波羅”。他們兩個一個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一個是現實中的歷史人物。兩人風馬牛不相及,不能混淆。
在西方,阿波羅是主神宙斯與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是阿爾忒彌斯的孿生弟弟,全名為福玻斯‘阿波羅(Phoebus Apollo),主管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等。阿波羅精力充沛,容貌英俊,長髮披肩。臉呈瓜子形,前額寬闊,顯得堅定、自豪。頭上通常戴著用月桂樹、愛神木、橄欖樹或睡蓮的枝葉編織的冠冕。與阿波羅有關的神話很多,比如:他斬殺惡龍皮同,在得爾斐他戰勝皮同的地方修建神廟;參加奧林匹斯山眾神與巨靈的戰鬥;神女達莢妮為擺脫他的追求,變作月桂樹,被稱為阿波羅聖樹;他還和波塞冬合力幫助特洛伊,建起牢不可破的城牆等等。
不同於阿波羅,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現實中的歷史人物。他1254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遊歷了17年。期間,忽必烈大汗曾請他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同返大都,後來還留他在元朝當官任職。馬可·波羅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先後到過今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1295年馬可·波羅回到了義大利。在作家魯思梯謙的幫助下,撰寫了《馬可.波羅遊記》。在這本書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政治開明。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這本書在歐洲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
可見,神話故事裡的阿波羅與現實生活中的馬可‘波羅相差十萬八千里,絕對不能因為兩人的寫法部分相同就混為一談。
特洛伊戰爭並非因“金蘋果”
熟悉荷馬史詩的人都知道,在公元前12世紀,小亞細亞西半島上的特洛伊王國與希臘爆發了一場長達10年的戰爭。關於這場戰爭的起源,荷馬史詩這樣解釋:
相傳在古希臘的弗提亞地方,有個叫珀琉斯的國王舉行婚禮。他邀請了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出席,卻把專管爭吵的女神厄里斯給忘記了。厄里斯便挑起是非,偷偷把一個寫著“送給最美麗的女神”的金蘋果放在了婚禮宴席上。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忒許諾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也就是這個金蘋果歸屬權的最後判定者,得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為妻,因此戰勝了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獲得了金蘋果。之後,帕里斯在阿芙羅狄忒的幫助下,來到希臘半島上的斯巴達國,趁國王外出的時候,拐走了他年輕的王后海倫,乘船逃回特洛伊。遭受奇恥大辱的斯巴達國王,找到他的哥哥,另一個小國邁錫尼的國王阿伽門農,決定發動全希臘各王國的力量報仇。於是,以阿加門農為統帥的10萬希臘聯軍,乘坐1013艘戰船,越過愛琴海攻打特洛伊城。戰爭長達10年之久,希臘的英雄們紛紛登台亮劍。
荷馬史詩對特洛伊戰爭的解釋令人心馳神往,但是如果因此認為“不和的金蘋果”就是這場戰爭的根源顯然是錯誤的。那么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一個叫海因里希·施里曼的德國商人的考古挖掘,告訴了我們事實的真相。他憑著《伊利亞特》《奧德賽》的指點,在小亞細亞西北端等地挖掘出湮沒3000多年的特洛伊古城等大量歷史遺蹟。海因里希·施里曼的考古發現證實《奧德賽》中的主要舞台在地中海中部和東部海域的海底,今天那裡仍然有許多古代的商船和古物。從出土的許多紡綞車可以推斷,紡織品的生產才是特洛伊繁榮的重要原因。這就使特洛伊成為邁錫尼的強勁競爭對手,因為邁錫尼也以生產紡織品為主。所以爭奪紡織品交易霸權才是特洛伊戰爭爆發最為合理的解釋。
《荷馬史詩》並非一人之作
阿喀琉斯的腳後跟、墨涅拉奧斯美貌的妻子海倫、蛇髮女妖三姐妹絲西娜、尤瑞艾莉和美杜莎迷惑人的歌聲……所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是與一部流傳至今的史詩聯繫在一起的。當人們提到《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時,自然而然會想到荷馬。然而荷馬史詩是否系荷馬一人之作呢?
實際上,關於荷馬是否真有其人,兩部史詩是否出自同一位詩人,近兩百年來仍然是西方學界熱烈爭論的問題。據荷馬史詩著名學者楊憲益研究,荷馬史詩開始時只是根據古代傳說編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下來的零散篇章,荷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後把這兩部史詩初步定型的職業樂師。我們現在看到的荷馬史詩的舊抄本所根據的都是公元前3世紀間亞歷山大城的幾位學者的校訂本。最著名的校訂本作者有三位,一是澤諾多托斯(公元前285年左右),他對原詩的結構作過一些重大增刪,原來這兩部史詩的長短沒有這樣整齊。第二位學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195年左右),他校訂史詩比較慎重,更尊重舊抄本,沒有做很多主觀的刪改。第三個著名學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和老師一樣他也很尊重舊抄本,認為改動必須有所依據。這三位學者都是當時希臘學術中心亞歷山大城著名的圖書館的負責人,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藏書,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進行校訂工作。
因此,客觀地說,荷馬史詩是在民間口頭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長期積累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保存了遠古文化真實、自然的特色。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為現在的定本。與其說荷馬史詩系荷馬一人之作,不如說荷馬史詩是凝聚了幾代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