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表

世系表

世系表指按照嫡系繼承,依次將各代各輩寫下來,條理清晰,查對方便的表。

基本信息

闡發

外國王朝世系表,不一定按照嫡系來列表,有時還列入女王,如《高棉王朝世系表》。

中國帝

五帝 (-27C~-21C) 夏朝(-2070~-1600)

1 黃帝 1 ( 姒文命)
少昊( 玄囂) 昌意 2
蟜極 2 顓頊 3 太康 4 仲康
3 帝嚳 窮蟬
5
4 敬康
6 少康

句望
7

橋牛
8

瞽叟
9

5
10



11 不降 12



14 孔甲 13 胤甲 (廑)



15



16



17 履癸 (桀)

商朝 (-1600~-1046)(上)

1
太丁 2 外丙 3 仲壬
4 太甲

5 沃丁 6 太庚


7 小甲 8 雍己 9 太戊




10 仲丁 11 外壬 12 河亶甲






13 祖乙

商朝 (-1600~-1046)(下)

13 祖乙
14 祖辛 15 沃甲
16 祖丁 17 南庚
18 陽甲 19 盤庚 20 小辛 21 小乙



22 武丁



23 祖庚 24 祖甲




25 廩辛 26 康丁





27 武乙





28 文丁





29 帝乙





30 帝辛 (紂)

西周 (-1046~-771) 東周(-770~-256)(上) 東周(-770~-256)(下)

1 武王姬發 幽王姬宮涅 10 簡王姬夷
2 成王姬誦 1 平王姬宜臼 11 靈王姬泄心
3 康王姬釗 太子姬泄父 12 景王姬貴
4 昭王姬瑕 2 桓王姬林 13 敬王姬匄
5 穆王姬滿 3 莊王姬佗 14 元王姬仁
6 共王姬繄扈 8 孝王姬辟方 4 釐王姬胡齊 15 貞定王姬介
7 懿王姬囏
5 惠王姬閬 16 考王姬嵬
9 夷王姬燮
6 襄王姬鄭 17 威烈王姬午
10 厲王姬胡
7 頃王姬壬臣 18 安王姬驕
11 宣王姬靜
8 匡王姬班 9 定王姬瑜 19 烈王姬喜 20 顯王姬扁
12 幽王姬宮湦

10 簡王姬夷
21 慎靚王姬定





22 赧王姬延

秦帝國 (-221~-206) 西漢(-202~8)(上)

昭襄王嬴稷(-256年滅周朝) 1 高帝劉邦
孝文王嬴柱 2 惠帝劉盈 3 文帝劉恆
莊襄王嬴子楚
4 景帝劉啟
1 始皇嬴政(-221年建秦朝)
5 武帝劉徹
嬴扶蘇 2 二世嬴胡亥
戾太子劉據 6 昭帝劉弗陵
3 秦王嬴子嬰

悼皇考劉進



7 宣帝劉詢

西漢 (-202~8)(下)

7 宣帝劉詢
8 元帝劉奭 楚孝王劉囂
9 成帝劉驁 恭皇劉康 中山孝王劉興 廣戚煬侯劉勛

10 哀帝劉欣 11 平帝劉衎 廣戚侯劉顯



12 孺子劉嬰

新朝 (8年23年)

新都顯王王曼
1新朝建興帝王莽
新朝太子王臨

東漢 (25~220)

1 光武帝劉秀
2 明帝劉莊
3 章帝劉炟
千乘貞王劉伉 孝德皇 4 和帝劉肇 孝穆皇
樂安夷王劉寵 6 安帝劉祜 5 殤帝劉隆 孝崇皇劉翼 孝元皇劉淑
渤海孝王劉鴻 7 順帝劉保
10 桓帝劉志 孝仁皇劉萇
9 質帝劉纘 8 沖帝劉炳

11 靈帝劉宏




12 獻帝劉協

三國- 魏(220~265)

武帝曹操
1 文帝曹丕 任城威王曹彰 燕王曹宇
2 明帝曹叡 東海定王曹霖 任城王曹楷 5 元帝曹奐

4 高貴鄉公曹髦 3 齊王曹芳

蜀(221~263) 吳(222~280)

1 昭烈帝劉備 1 大帝孫權
2 後主劉禪 文帝孫和 3 景帝孫休 2 會稽王孫亮

4末帝 孫皓

西晉 (265~316)

宣帝司馬懿
文帝司馬昭 琅琊武王司馬伷
1 武帝司馬炎 琅琊恭王司馬覲
2 惠帝司馬衷 吳孝王司馬晏 3 懷帝司馬熾 琅琊王司馬睿

4 愍帝司馬鄴

東晉 (317 420)

1 元帝司馬睿
2 明帝司馬紹 8 簡文帝司馬昱
3 成帝司馬衍 4 康帝司馬岳 9 孝武帝司馬曜
6 哀帝司馬丕 7 廢帝司馬奕 5 穆帝司馬聃 10 安帝司馬德宗 11 恭帝司馬德文

南朝 -宋(420~479)

1 武帝劉裕
2 少帝劉義符 3 文帝劉義隆

4 孝武帝劉駿 6 明帝劉彧

5 前廢帝劉子業 7 後廢帝劉昱 8 順帝劉凖

(479~502)

宣帝蕭承之
景帝蕭道生 1 高帝蕭道成
5 明帝蕭鸞 2 武帝蕭賾
6 東昏侯蕭寶卷 7 和帝蕭寶融 文帝蕭長懋


3 鬱林王蕭昭業 4 海陵王蕭昭文

(502~557) 陳(557~589)

1 武帝蕭衍 景帝陳文贊
2 簡文帝蕭綱 3 元帝蕭繹 始興昭烈王陳道譚 1 武帝陳霸先

4 敬帝蕭方智 2 文帝陳蒨 4 宣帝陳頊


3 廢帝陳伯宗 5 後主陳叔寶

十六國 (304~439):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 、北燕、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夏。

北朝 -北魏(386~534)

1 道武帝拓跋珪
2 明元帝拓跋嗣
3 太武帝拓跋燾
景穆帝拓跋晃
4 文成帝拓跋濬
5 獻文帝拓跋弘
6 孝文帝元宏 廣陵惠王元羽 文穆帝元勰
7 宣武帝元恪 武穆帝元懷 10 節閔帝元恭 9 孝莊帝元子攸
8 孝明帝元詡 11 孝武帝元脩

西魏 (535~556) 北周(557~581)

孝文帝元宏 文帝宇文泰
文景帝元愉 2 明帝宇文毓 1 孝閔帝宇文覺 3 武帝宇文邕
1 文帝元寶炬

4 宣帝宇文贇
2 廢帝元欽 3 恭帝拓跋廓

5 靜帝宇文闡

東魏 (534~550) 北齊(550~577) 隋朝(581~619)

孝文帝元宏 神武帝高歡 1 文帝楊堅
清河文獻王元懌 1 文宣帝高洋 3 孝昭帝高演 4 武成帝高湛 2 煬帝楊廣
清河文宣王元亶 2 廢帝高殷
5 後主 高緯 孝成帝楊昭
1 孝靜帝元善見

6 幼主 高恆 3 恭帝楊侑

唐朝 (618~907)

1 高祖李淵
2 太宗李世民
3 高宗李治
4 中宗李顯 5 睿宗李旦

6 玄宗李隆基

7 肅宗李亨

8 代宗李豫

9 德宗李适

10 順宗李誦

11 憲宗李純

12 穆宗李恆 16 宣宗李忱

13 敬宗李湛 14 文宗李昂 15 武宗李炎 17 懿宗李漼




18 僖宗李儇 19 昭宗李曄





20 哀帝李柷

五代 -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1 太祖朱溫 武帝李克用
2 末帝朱友貞 2 明宗李嗣源(義子) 1 莊宗李存勖

4 末帝李從珂(繼子) 3 閔帝李從厚

後晉 (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獻祖石紹雍 1 高祖劉知遠 1 太祖郭威
宋王石敬儒 1 高祖石敬瑭 2 隱帝劉承祐 2 世宗柴榮(內侄)
2 出帝石重貴

3 恭帝柴宗訓

十國( 902~979):南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北漢、閩(包括殷)、吳越、荊南、南楚。

北宋 (960~1127)

宣祖趙弘殷
1 太祖趙匡胤 2 太宗趙匡義

3 真宗趙恆 商恭靖王趙元份

4 仁宗趙禎 濮安懿王趙允讓


5 英宗趙曙


6 神宗趙頊


7 哲宗趙煦 8 徽宗趙佶



9 欽宗趙桓

南宋 (1127~1279) 遼國(916~1125)

徽宗趙佶 1 太祖耶律億
1 高宗趙構 義宗耶律倍 2 太宗耶律德光
2 孝宗趙眘(養子,太祖七世孫) 3 世宗耶律阮 4 穆宗耶律璟
3 光宗趙惇 5 景宗耶律賢
4 寧宗趙擴 6 聖宗耶律隆緒
5 理宗趙昀(養子,太祖十世孫) 7 興宗耶律宗真
6 度宗趙禥(侄) 8 道宗耶律洪基
8 端宗趙昰 7 恭帝趙顯 9 帝昺 順宗耶律濬



9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 (1038~1227)

1 景宗李元昊
2 毅宗李諒祚
3 惠宗李秉常
4 崇宗李乾順
5 仁宗李仁孝 越王李仁友 某某
6 桓宗李純祐 7 襄宗李安全 齊國忠武王李彥宗


8 神宗李遵頊


9 獻宗李德旺 清平郡王李某



10 末帝李睍

金朝 (1115~1234)(上)

世祖 完顏 劾里缽
1 太祖完顏旻 2 太宗完顏晟
遼忠烈王完顏宗乾 睿宗完顏宗輔 景宣帝完顏宗峻
4 海陵王完顏亮 5 世宗完顏雍 3 熙宗完顏亶

元朝 (1206~1368)(上) 金朝(1115~1234)(下)

1 太祖鐵木真 5 世宗完顏雍
2 太宗窩闊台 睿宗 拖雷 顯宗完顏允恭 7 衛紹王 完顏永濟
3 定宗貴由 4 憲宗蒙哥 8 宣宗完顏珣 6 章宗完顏璟


9 哀宗完顏守緒

元朝 (1206~1368)(中)

睿宗拖雷
5 世祖忽必烈
裕宗真金
顯宗甘麻剌 順宗答剌麻八剌 6 成宗鐵穆耳
10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7 武宗海山 8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11 天順帝阿速吉八 12 文宗圖帖睦爾 9 英宗碩德八剌

元朝 (1206~1368)(下)

武宗海山
13 明宗和世瓎 12 文宗圖帖睦爾
15 順帝妥懽帖睦爾 14 寧宗懿璘質班


明朝(1368~1644)

1 太祖朱元璋
興宗朱標 3 成祖朱棣
2 惠帝朱允炆 4 仁宗朱高熾

5 宣宗朱瞻基

6 英宗朱祁鎮 7 景帝朱祁鈺

8 憲宗朱見深

9 孝宗朱祐樘 睿宗朱祐杬

10 武宗朱厚照 11 世宗朱厚熜


12 穆宗朱載垕


13 神宗朱翊鈞


14 光宗朱常洛


15 熹宗朱由校 16 崇禎帝朱由檢

清朝 (1616~1912)

1 太祖努爾哈赤
2 太宗皇太極
3 世祖順治帝福臨
4 聖祖康熙帝玄燁
5 世宗雍正帝胤禛
6 高宗乾隆帝弘曆
7 仁宗嘉慶帝顒琰
8 宣宗道光帝旻寧
9 文宗鹹豐帝奕詝 醇賢親王 奕譞
10 穆宗同治帝載淳 11 德宗光緒帝載湉 醇親王 載灃


12 宣統帝 溥儀

1.年代前的“-”,代表公元前;字母“C”,代表世紀。

2.人名、廟號或帝號前的阿拉伯數字,表示即位順序。

柬王朝

高棉王朝的世系表中有女王也有國王,不同於中國王朝的世系表只有男性國王在表內,因為歷史上高棉王室允許有血緣關係的女性繼承王位。高棉王朝雖然王朝的名稱不一樣,但高棉王室的歷代國王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血緣關係。

扶南王國

不明-68年 柳葉女王 Liu Yi (與混填結婚)

68年-不明 憍陳如一世 即混填

不明 混盤況

不明 混盤盤 在位3年

201年以前—225年前後 范蔓 (全名為范師蔓Fan Shih-Man)

範金聲 1 乙巳 225 (Fan Chin-Sheng)

范旃 15 乙巳 225

范長 1 庚申 240

243年前後—287年以後 范尋 47 庚申 240

357年前後 竺旃檀

憍陳如二世 20 庚戌 410

434年以前—438年以後 持黎跋摩 40 庚午 430

485年前後—514年 闍耶跋摩 44 庚戌 470

514年—不明 留陀跋摩 36 甲午 514

真臘王國

550年—600年 拔婆跋摩一世 (Bhavavarman I)

600年—616年 摩訶因陀羅跋摩 (Mahendravarman)

616年—635年 伊奢那跋摩一世 (Isanavarman I)

639年—657年 拔婆跋摩二世 (Bhavavarman II)

657年—681年 闍耶跋摩一世 (Jayavarman I)

681年—713年 闍耶特維 (Queen Jayavedi)

國家分裂

水真臘(710—781)

8世紀 Queen Jayavedi

不明 Nripatindravarman

不明 Pushkaraksha

婆羅阿迭多 尼栗波提因陀羅跋摩 補什迦羅婆 商菩跋摩 羅貞陀羅跋摩 摩希提婆跋摩 闍耶跋摩一世 11 庚戌 770

陸真臘(615—802)

8世紀 Sambhuvarman

8世紀 羅貞陀羅跋摩一世 (Rajendravarman I)

不明 Mahipativarman

依夏那巴爾曼一世 20 乙亥 615 巴瓦巴爾曼二世 加亞巴爾曼一世 加亞德維

吳哥王朝

與真臘為同一國家。王朝得名於其都城吳哥。

802年—850年 闍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850年—877年 闍耶跋摩三世 (Jayavarman III)

877年—889年 因陀羅跋摩一世 (Indravarman I)

889年—900年 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900年—925年 曷利沙跋摩一世 (Harshavarman I)

925年—928年 伊奢那跋摩二世 (Isanavarman II)

928年—941年 闍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941年—944年 曷利沙跋摩二世 (Harshavarman II)

944年—968年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968年—1001年 闍耶跋摩五世 (Jayavarman V)

1001年—1002年 優陀耶迭多跋摩一世 (Udayadityavarman I)

1002年 闍耶毗羅跋摩 (Jayaviravarman)

1002年—1050年 蘇耶跋摩一世 (Suryavarman I)

1050年—1066年 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1066年—1080年 曷利沙跋摩三世 (Harshavarman III)

1090年—1107年 闍耶跋摩六世 (Jayavarman VI)

1107年—1113年 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 (Dharanindravarman I)

1113年—1150年 蘇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1150年—1160年 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 (Dharanindravarman II)

1160年—1166年 耶輸跋摩二世 (Yasovarman II)

1166年—1177年 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 (Tribhuvanadityavarman)

1177年—1181年 空位

1181年—1215年 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1219年—1243年 因陀羅跋摩二世 (Indravarman II)

1243年—1295年 闍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VIII)

1295年—1308年 因陀羅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1308年—1327年 因陀羅闍耶跋摩 (Indrajayavarman)

1327年—1336年 Jayavarman Paramesvara

1336年—1340年 Trosok Peam

1340年—1346年 Nippean Bat

1346年—1351年 Lompong Raja

1952-1357年暹羅統治,1352年—1357年 空位

1357年—1363年 Srei Soryatey

1363年-1373年 Boromraja I

1373年-1393年 Thommasaok

1393年 暹羅統治

金邊王朝

吳哥王朝放棄首都吳哥,遷往金邊續存。

1393年—1463年 奔哈·亞 (Ponthea Yat)

1463年—1469年 Narayana Ramadhipati

1469年—1485年 Sri Bodhya

1485年—1504年 Thommaraja

1504年—1512年 斯雷·索空托·巴特 (Sri Sukonthor)

1512年—1516年 乃依·坎 (Ney Kan)

1516年—1566年 安贊一世 (Ang Chan I)

1566年—1576年 Barom Reachea I

1576年—1594年 哲塔一世 (Chettha I)

1594年 暹羅統治

1594年—1596年 Reamea Chung Prey

1596年—1599年 Barom Reachea II

1599年—1600年 Barom Reachea III

1600年—1603年 Chau Ponhea Nhom

1603年—1618年 Barom Reachea IV

1618年—1622年 哲塔二世 (Chettha II)

1622年—1628年 空位

1628年 奔哈·托 (Ponhea To)

1628年—1642年 Outey

1630年—1640年 Ponhea Nu

1640年—1642年 Ang Non I

1642年—1659年 Chan

1659年—1672年 Barom Reachea V

1672年—1673年 哲塔三世 (Chettha III)

1673年—1674年 Ang Chei

1674年—1675年 Ang Non

1675年—1695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一次統治

1695年—1699年 Outey I

1698年—1701年 安恩 (Ang Em)一次統治

1701年—1702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二次統治

1702年—1703年 Thommo Reachea II 一次統治

1703年—1706年 哲塔四世(Chettha IV)三次統治

1706年—1710年 Thommo Reachea II 二次統治

1710年—1722年 安恩(Ang Em) 二次統治

1722年—1738年 Satha II

1738年—1747年 Thommo Reachea II 三次統治

1747年 Thommo Reachea III

1747年—1749年 Ang Tong 一次統治

1749年—1755年 哲塔五世 (Chettha V)

1755年—1758年 Ang Tong 二次統治

1758年—1775年 Outey II

1775年—1796年 Ang Non II

1796年—1806年 空位

1802年—1834年 安贊二世(Ang Chan II)

1837年—1841年 Queen Ang Mey

1841年—1860年 安東 (Ang Duong)

1860年—1904年 諾羅敦·安·吳哥 (Norodom)

1904年—1927年 西索瓦 (Sisowath )

1927年—1941年 西索瓦·莫尼旺 (Sisowath Monivong )

1941年—1955年 諾羅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1955年—1960年 諾羅敦·蘇拉瑪里特(Norodom Suramarit)

1960年—1993年 空位

1993年—2004年 諾羅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2004年至今 諾羅敦·西哈莫尼 (Norodom Sihamon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