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合設立。每年評選出5位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傑出女科學家,表彰她們通過開創性工作,為解決重要科學問題所作的貢獻,並為其科研事業提供支持。該獎最初只針對生命科學領域,獎金為每位獲獎者2萬美元。從2003年開始,評選領域擴展到其他科學領域,獎金也增加到每位獲獎者10萬美元。每年評選一次,迄今為止已經有來自45個國家的91位女科學家獲得了這一計畫的獎勵。該獎項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的該獎項。作為當今世界上惟一一個在全球範圍內獎勵科學女性的項目。2017年3月23日,華人教授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2月11日公布2019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獎者名單,獲獎5位女科學家涉及化學、物理、數學等領域。

基本信息

評選標準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教授和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獲得這一獎項。

2011年獲獎的5位女科學家分別是中國香港的任詠華教授和另外4名獲獎的女科學家分別是科威特大學教授法伊扎·哈拉菲、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安妮·呂利耶、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教授西爾維婭·托雷斯-潘貝爾特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吉莉恩·班菲爾德。她們分別在腐蝕科學、高速相機、星雲化學成分和極端條件下的細菌活動等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並因此獲獎。

2012年獲獎的5位女科學家分別是南非開普敦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吉爾·法蘭特,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兒科神經病學研究首席教授英格麗德·謝弗,英國牛津大學生理、解剖和遺傳學系教授弗朗西絲·阿什克羅夫特,墨西哥國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蘇珊娜·洛佩斯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邦妮·巴斯勒。她們分別在乾旱地區植物的栽培、癲癇、糖尿病、病毒和細菌感染等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並因此獲獎。

2013年獲獎的5位女科學家分別是奈及利亞大學教授弗朗西絲卡·妮卡·奧克克、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德博拉·金、巴西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教授馬西婭·巴爾博薩、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教授黑田玲子和英國約克大學教授普拉蒂巴·蓋。她們分別在氣候變化、冷卻分子、水的特性、神經組織退化疾病和電子顯微鏡等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評選標準

此獎項分為拉丁美洲獎、歐洲獎、亞太獎、非洲與阿拉伯語國家獎、北美洲獎。側重於對科學家整個學術生涯的評價,兼顧基礎科學、套用科學和公共服務3方面的貢獻。

獲獎名單

2003年

獲獎人 簡介
李方華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

2004年

獲獎人 簡介
葉玉如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5年

獲獎人 簡介
祖赫拉·本·拉赫達爾 代表非洲獲獎的祖赫拉·本·拉赫達爾來自突尼西亞大學,從事紅外光譜實驗研究,她成功地將這一領域的知識套用於醫學和污染測定方面。
貝麗塔·科瓦雷 代表拉丁美洲獲獎的貝麗塔·科瓦雷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任教,研究非晶體物質中活動的電子。
米麗婭姆·薩拉奇科 來自北美洲美國紐約市立學院的米麗婭姆·薩拉奇科從事金屬電子實驗及從金屬到絕緣體轉變的實驗研究。
米澤文子 代表亞洲獲獎的是日本慶應大學的米澤文子,她在非晶體半導體及液體金屬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多米妮克·郎之萬 代表歐洲獲獎的是法國南巴黎大學教授多米妮克·郎之萬,她對柔軟物質尤其是泡沫有著很深的研究,這一領域很少有人涉足。她的成果使石油開採工業以及洗滌、核廢料處理行業獲得許多技術突破。

2006年

獲獎人 簡介
Habiba Bouhamed Chaabouni 突尼西亞教授,作為一名研究員,醫學的仁慈博愛讓她痴迷,她致力於改善人們對基因障礙理解的研究中.在呼籲公眾預防這些疾病方面她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竭盡心力為那些在她的祖國突尼西亞被遺傳性疾病困擾的家庭和孩子們爭取更好的健康護理。
Christine Van Broeckhoven 比利時教授,她曾經因其在諸如Alzheimer和 Charcot-Marie-Tooth疾病的分子基因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而蜚聲學術界。這為她在藉助新療法阻止該類疾病的蔓延開闢了新契機。
Jennifer Graves 澳大利亞教授,她改變了生物學對哺乳動物中的性別差異的認識。她的研究為我們對物種演變的理解帶來希望,並突破了哺乳動物的局限。實際套用包括相關性別差異病疾的診斷。
Esther Orozco 墨西哥教授,她的研究對象是熱帶變形蟲—這是墨西哥等開發中國家面臨的非常棘手的一個健康難題。她的研究為尋找可能抵抗這種寄生蟲疾病的疫苗帶來了希望。
Pamela Bjorkman 美國教授,她的研究領域是有關人體免疫系統的機械系統,在對愛滋病和癌症等病疾的認識上,她貢獻卓著。

2007年

獲獎人 簡介
法吉姆 模里西斯 她們的重點研究領域分別是模里西斯的植物及其醫學套用,長鏈分
.
子在醫學、環保等領域的套用,碳納米管理論,軟體動物的毒性研究以及長鏈分子的形狀和運動。
加加略 智利
德雷斯爾豪斯 美國
布林布爾 紐西蘭
比爾施泰因 俄羅斯

2008年

獲獎人 簡介
加扎利 來自阿聯,在遺傳紊亂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
埃爾瓜揚 來自阿根廷,成功揭示了內耳的神經末梢對聲音進行調整的過程
布萊克本 來自美國,發現了染色體在癌症和老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納里·金 來自韓國,在核糖核酸及生物學方面有著出色的研究成果
約那特 來自以色列,則憑藉在蛋白質生物合成系統上的深入研究獲得了肯定

2009年

獲獎人 簡介
泰貝洛·尼奧孔 南非羅德斯大學化學系教授 她們因在癌症治療、分子材料和宇宙星系研究等方面的突出貢獻而被授予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小林昭子 日本大學人文和科學院教授
歐熱尼婭·庫馬切娃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系教授
阿希妮·M·唐納德 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教授
比阿特麗斯·巴布埃 巴西聖保羅大學天文、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院教授

2010年

獲獎人 簡介
拉希卡·里迪 埃及開羅大學教授
洛德絲·J·克魯斯 菲律賓迪利曼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
伊萊恩·富克斯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
安妮·德讓-阿瑟馬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教授
亞歷杭德雷·布拉沃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分子微生物學研究院教授

2011年

獲獎人 簡介
任詠華 中國香港教授
法伊扎·哈拉菲 科威特大學教授
安妮·呂利耶 瑞典隆德大學教授
西爾維婭·托雷斯-潘貝爾特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教授
吉莉恩·班菲爾德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2012年

獲獎人 簡介
吉爾·法蘭特 南非開普敦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
英格麗德·謝弗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兒科神經病學研究首席教授
弗朗西絲·阿什克羅夫特 英國牛津大學生理、解剖和遺傳學系教授
蘇珊娜·洛佩斯 墨西哥國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
邦妮·巴斯勒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

2013年

獲獎人 簡介
弗朗西絲卡·妮卡·奧克克 奈及利亞大學教授
普拉蒂巴·蓋 英國約克大學教授
黑田玲子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教授
馬西婭·巴爾博薩 巴西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教授
德博拉·金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大學教授

2014年

獲獎人 簡介
布麗吉特·基弗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
勞麗·格利姆徹 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教授
塞西莉亞·布扎 阿根廷國立南方大學教授
佳代稻葉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塞吉尼特·凱勒穆 肯亞奈洛比國際昆蟲生理學及生態學中心主任

2015年

獲獎人 簡介
謝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拉賈·沙爾卡維·莫斯利 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學教授
卡羅爾·羅賓遜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泰莎·斯托爾基·貝格曼 巴西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教授
莫莉·S·肖伊切特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

2016年

獲獎人 簡介
陳化蘭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教授
埃瑪努埃勒·沙彭蒂耶 德國分子生物學專家
珍妮弗·道德納 美國分子生物學專家
卡拉伊莎·阿卜杜勒·卡里姆 南非女性健康專家
安德烈婭·加馬爾尼克 阿根廷病毒學專家

2017年

獲獎人 簡介
鮑哲南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尼雯·哈沙卜 沙烏地阿拉伯有機化學專家
米歇爾·西蒙斯 澳大利亞量子計算專家
尼古拉·斯波爾丁 瑞士材料科學專家
瑪麗亞·特雷莎·魯伊斯 智利天體物理學家

2018年

獲獎人 簡介
張彌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卡羅琳·迪恩 英國植物分子生物學家
珍妮特·羅桑 加拿大發育生物學家
艾米·奧斯汀 阿根廷生態科學家
希瑟·扎爾 南非兒童健康醫學專家

2019年

獲獎人 簡介
娜賈特·奧恩·薩利巴 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自然保護中心主任、化學教授
川合真紀 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
卡倫·哈爾伯格 阿根廷巴爾塞羅研究所物理教授
英格麗德·多貝希 美國杜克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數學教授
克萊爾·瓦贊 法國法蘭西公學院代數幾何學、數學教授

中國獲獎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教授(2003年)

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年)

中國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2015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教授(2016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201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2018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