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學

世界一流大學

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定論不一,主要是指在本國文化教育實力渾厚、擁有極大的世界聲譽和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世界一流大學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目前,中國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復旦大學在國際中影響頗大,但離世界一流大學仍有一定差距。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2001年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進行深入系統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並已發起舉辦了第一屆、第二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對外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到2020年,部分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2050年,中國整體成為高等教育強國。

基本信息

理論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但是,究竟什麼樣的大學才稱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學。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怎樣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條件確立自己的建設目標。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已開發國家怎樣通過合作來幫助開發中國家建設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大學國際排名的關係等

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
等,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Philip G. Altbach教授在題為《知識的王國:開發中國家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所面臨的挑戰》的學術報告中,闡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使命和開發中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所面臨的挑戰,他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從各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合作比競爭更為重要,每個國家都應該有自己的研究型大學,已開發國家應幫助開發中國家建設研究型大學。

法國巴黎高師校長Monique Canto- Sperber教授認為,大學評價和排名已經成為高等學校職責說明和質量保證過程的一部分,大學評價標準應當關注大學的傳統職能,做到多元化和多學科的平衡。法國出國留學服務中心André Siganos教授認為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在歐洲產生重大影響,引發了法國大學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進行反思,他還重點介紹了法國大學為提高國際知名度而採取的戰略舉措。德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心主任Detlef Mueller Boeling教授和Uwe Brandenburg介紹了該中心開展的一項歐洲最佳研究生教育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國家舉措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對外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到2020年,部分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2050年,中國整體成為高等教育強國。
方案提出,國家將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總體規劃,分級支持,每五年一個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與國家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方案還要求加強對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組織管理,有序推進實施。有關部門要抓緊完善配套政策,高校要科學編制建設方案。對建設方案要開展諮詢論證,動態監測建設過程,及時跟蹤指導並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基本特徵

1、科研成果卓著,學術聲譽很高。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圍,代表科學研究的國際前沿,擁有大批國際一流的實驗室和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的學術聲望。到目前為止,世界共有400餘名大學教師獲得過諾貝爾獎,他們基本上都來自世界一流大學。
2、學術大師匯聚,教師素質很高。
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師素質很高,他們往往是經過嚴格的篩選程式,不乏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世界傑出科學家、劃時代科技成果的發明者。
3、科研經費充裕,研究力量雄厚。
世界一流大學科研經費充裕,而且通過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公開競爭獲得的研究基金比例很高,其年度科研經費少則1億美元左右,多則數億美元。世界一流大學除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之外,還擁有龐大的研究生隊伍,研究生占全校學生的比例一般在30%至60%之間;博士後的數量一般為數百名,哈佛大學擁有3000餘名博士後。
4、辦學特色鮮明,辦學理念明確。
世界一流大學一般都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在長時間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明確的辦學理念。世界一流大學不斷適應教育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確定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主動進行改革和創新。
5、管理科學規範,傑出校長掌舵。
世界一流大學都有自己的“大學章程”,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並以章程為基礎制定有各種規範,具有規範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圍。世界一流大學都有傑出校長掌舵,他們不僅是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學專家,而且是具有獨特辦學思想的教育家,更是出色的社會活動家。政府對大學直接的行政干預非常少,大學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和學術自由。
6、學生素質一流,生師比例不高。
世界一流大學重視吸引本國乃至世界最優秀的學生就讀,其培養的學生畢業後受到社會普遍歡迎,對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創新和進步起著領先帶頭作用。世界一流大學的生師比例一般較低。
7、學科水平很高,門類較為齊全。
世界一流大學學科水平很高,如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大學均有20餘個學科名列美國前茅,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世界一流大學學科門類較為齊全,不僅能在很廣闊的領域裡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而且為學科交叉滲透和新興學科培育提供前提。
8、國際化程度高,留學生比例高。
世界一流大學實行全方位開放式辦學,是國際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橋樑。他們不僅是世界著名學者學術交流的中心,而且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地。其研究生中留學生的比例一般在20%以上。
9、經費投入巨大,辦學設施優良。
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費投入巨大,年度經費一般在數億至10多億美元左右,其中社會各界及校友捐贈占有較大比例;擁有一流的圖書館、博物中心和豐富的館藏資料,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10、鼓勵創新,重視創新團隊的多元化建設。
世界一流大學一般都願意吸收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鼓勵任何成員提出創新思想和想法,然後進行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團隊人員雖然性格各異,但往往各司其職,各有所長,整個團隊因而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國家戰略

代表們認為,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大學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許多國家都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國家戰略,而各個大學自身也在為落實這一戰略而付出紮實的努力。
瑞士蘇黎世大學校長Hans Weder教授認為質量保證和追求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學至

國家戰略國家戰略
關重要的兩個特性,而高水平的管理和適當的政策則是瑞士大學提高質量和實現卓越目標的有力保證。在瑞士的大學中人們普遍認為:大學有責任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成果,為此,大學應該建立獨立的質量保障體系和組織機構,以便保證和促進大學組織在研究和教學方面追求卓越任務的順利完成。
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前副校長Vladimir Troyan教授介紹了在俄羅斯定義創新型大學的五個主要標準以及俄羅斯大學排名機構“RatER”的方法和標準。他認為確定創新型大學的標準本身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策略原則是完全一致的,這些大學都需要與最好的大學展開競爭,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知識創新,使卓越研究和科技轉化相結合,通過實現國際化等策略更好地承擔起大學自身的社會責任。
一流大學培養一流大學培養

法國巴黎第11大學的Bertrand Bellon教授介紹了法國的國家研究體系及其最近的改革。他認為新的國家創新體系政策具有明顯的地區和歐洲特點,並已經為法國的高等教育帶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既促進了大學自治和管理等方面的積極改革,也為大學的教學、研究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如同今天的科學研究更加開放也更加富有競爭性一樣,法國古老的高等教育系統也會在追求卓越的競爭中,進一步加強大學之間的合作。
斯洛維尼亞馬里博爾大學校長Ivan Rozman教授和副校長Marko Marhl教授認為新成立的大學由於種種原因應當謹慎使用排名。事實上,新建的大學不一定會出現在世界一流大學排名榜上,但世界大學排名在客觀上有效地促進了這些大學的發展。馬里博爾大學通過建立自己的評價指標體系推動了大學的發展,也促進了大學對本地區的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日本東北大學高等教育促進中心Akiyoshi Yonezawa副教授介紹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政策方面出現的新方向及其產生的影響。目前,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一個重點在於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由此引發了日本大學對全球化競爭和本國政府高等教育決策的一系列反應。在這一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系統應在適應全球化發展要求的同時,選擇適應其國情的發展道路。
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Kampechara Puriparinya助理教授在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特徵以及世界一流大學排行的評價標準進行解讀的基礎上,分析了泰國大學的現狀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策略,詳細介紹了朱拉隆功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認為制定可行的戰略規劃、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合作能力、建設國際化的研究團隊是實現一流大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各國實踐

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
目前,歐洲、亞洲、澳洲等國的許多大學都在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各國大學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史靜寰教授介紹了中國政府和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她認為中國政府實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舉措,清華大學通過國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在關注顯性指標上升的同時,更加關注內涵建設,因而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儘管如此,她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說:對於國家而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智力的工程;對於學校來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條漫長的、充滿挑戰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路程。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Jose-Gines Mora教授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對於許多大學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很多大學都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由於歷史、文化、法律、經濟等因素的不同,每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也會不同。他詳細介紹了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宋吉繕副教授介紹了國立首爾大學在韓國政府BK21項目的支持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她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韓國的目標,它需要韓國政府對大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費支持。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科研政策辦公室高級主管Tony Sheil博士探討了世界大學排名對經濟發達的小國家及其大學科研政策和策略的影響。他認為經濟發達的小國家,如新加坡、澳大利亞、瑞士等由於種種原因不可能與經濟大國相提並論,因此,必須採取特殊的策略。同時,他也為大學排名機構及其指標體系的完善提出了相關建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副校長Richard Russell教授介紹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改善其績效的實踐,包括策略制定、經費預算、研究結構、師資建設、國際化等方面。
開發中國家通過與已開發國家的合作,加快建設一流大學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約旦German-Jordanian大學信息和計算機學院院長Salem Al-Agtash教授介紹了German-Jordanian大學如何通過合作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舉措。他認為,其中兩個基本的措施是改善高等教育的質量、開展跨學科研究。這樣的合作使這所新建立的大學在學術成就、科研成果傳播、私人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和文化多元共同體的建設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進步。

競爭合作

美國一流大學美國一流大學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人才外流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與此同時,也需要各國大學相互學習,加強合作,廣泛吸取其他大學的有益經驗。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Kathryn Mohrman博士認為,雖然美國高等教育的經驗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過程中可以提供很好的榜樣,但是,美國的有些政策和做法並不適合模仿和借鑑,特別是一元化的質量觀,過分注重學術發表,甚至將其視為唯一的合法形式,規模大的就是好的,注重為大學而不是為公共服務提供經費支持等都是不值得借鑑的做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Anatoly Oleksiyenkor闡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學術分權的環境中,制定國際合作夥伴關係的組織行為過程和機制。英國沃維克大學的Nicola Owen探討了全球人才外流的問題。在決定工作和學習的大學時,人們日益具有全球眼光,精英人才外流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在研究的基礎上,她為政府和大學吸引人才提出了相關建議。

國際觀點

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
儘管許多國家都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國家戰略進行重點投入、重點建設,各國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也必然充滿了競爭,從國際組織的角度來看,各國政府對本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路選擇和大學之間的合作都存在很多探討的空間。
世界銀行高等教育負責人Jamil Salmi博士從世界銀行的角度探討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所面臨的挑戰。在對世界一流大學進行界定的基礎上,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提高現有大學的質量、合併現有的大學和創建新大學等三種方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大學自身則可以通過強有力的領導和制定大膽的策略願景、有序建設和全球化等措施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Jan Sadlak博士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充足的財政支持,要根據具體情況開展區域或國際合作等。他還闡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的職責,同時也指出了當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所面臨的問題,諸如區域合作,尤其是開發中國家面臨的問題等。最後,他還探討了大學排名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關係。

國際研討

國際研討會國際研討會
為了加快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推動有關研究的國際交流,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於2005年發起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1),2007年11月1-2日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2)。
WCU-2有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三大國際組織的90餘名代表。代表中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Jan Sadlak、世界銀行高等教育負責人Jamil Salmi等國際組織官員,巴黎高師校長Monique Canto- Sperber、蘇黎世大學校長Hans Weder等世界著名大學校長,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Philip G. Altbach、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Jose-Gines Mora教授等國際著名學者,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會高校分類負責人Alex McCormick、美國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Jamie Merisotis、俄羅斯高等工程教育協會副主席Boris Agranovich等機構的專家。
會議就世界一流大學的理論研究、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國家戰略、各國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具體措施,以及世界一流大學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與合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並取得了廣泛的共識。

社會影響

世界一流大學是尖端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創造知識的重要源泉。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大學普遍擔負了科學研究的主要職責,一流大學也同時為尖端科技產業的創立和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
世界一流大學吸引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和領導人才,世界各國人才的聚集不僅促進該大學所在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而且通過留學歸國的人才將這些影響帶回他們的祖國,進而影響其他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如英國不僅擁有劍橋、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學,而且通過積極措施(如設立Rhodes獎學金等)選擇性地支持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學生(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留學英國,影響多個國家精英的思想形成,進而影響世界格局。美國也以各種方式支持和吸引一大批外國優秀學生和潛在領袖人物赴美學習、進修。
世界一流大學對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義重大。如果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一個國家的精英人才就會有相當部分是外國的大學培訓出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