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運動檢查

不隨意運動(involuntary movement) 亦稱不自主運動。指患者不能隨意控制的無目的的異常動作。不隨意運動檢查主要用於判斷錐體外系是否病變。

正常值

沒有出現肌束顫動、震顫、手足搐搦、手足徐動症、舞蹈樣運動、摸空症、扭轉痙攣、肌陣攣等現象。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表現為舞蹈樣運動、扭轉痙攣、手足徐動症或一組肌群的抽動等。每遇情緒緊張或進行主動運動時加劇,入睡後消失,主要見於錐體外系疾病。 需要檢查的人群:有不能隨意控制的無目的的異常動作的患者。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四肢殘疾或本身有疾病的患者。 檢查前禁忌:情緒緊張、姿勢、睡眠、轉移注意力、安靜休息、疲勞等對不自主運動有較大的影響影響,故檢查前幾天要休息好,不要過度勞累。 檢查時要求: 1、檢查時環境要安靜。 2、情緒對檢查結果影響很大,因此檢查時家屬要安撫好患者的情緒,以便檢查順利進行。

檢查過程

一、檢查方法及內容 不自主運動的檢查主要依靠視診。應著重注意其部位、時間、幅度及節律、運動形式是均勻一致還是變化多端等。並直接觀察或詢問隨意運動、情緒緊張、姿勢、睡眠、轉移注意力、安靜休息、疲勞等對不自主運動的影響,進而確定其不自主運動的類型。 二、常見類型 不自主運動的表現類型見有肌束顫動、震顫、手足搐搦、手足徐動症、舞蹈樣運動、摸空症、扭轉痙攣、肌陣攣等。 (1) 肌束顫動(fasciculation)指病人身體某處肌肉出現細小快速的或蠕動樣的顫動。可用叩診槌輕度叩打肌肉誘發。它是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重要體徵,常作為神經原性肌萎縮與肌原性肌萎縮的鑑別依據。可見於下運動神經元變性所致的繼發肌萎縮,如肌萎縮性側束硬化症、進行性脊肌萎縮症,進行性延髓麻痹等。亦可見於其它各種下運動神經元疾患,如脊髓空洞症、脊髓灰質炎、髓內或髓外腫瘤。 (2) 震顫(tremor)一種不自主而有節律、交替的細小抖動。根據震顫與隨意運動的關係分為 ① 靜止性震顫 指病人在清醒安靜狀態下,身體某部分有一系列不隨意的較有規律的抖動,睡眠時震顫消失。靜止性震顫時手可呈搓丸樣震顫動作,此種震顫可與其它類型的震顫合併出現。典型的靜止性震顫見於帕金森病及綜合徵,肝豆狀核變性、特發性震顫等。 ② 動作性震顫 可為姿勢性震顫或意向性震顫,前者病人在保持某個姿勢時出現震顫,靜止時則消失;後者在動作時出現,在動作終末,愈近目的物時愈明顯。見於小腦疾患、撲翼樣震顫及酒精、汞、煙酸等藥物中毒。亦可見於慢性肝病、早期肝昏迷。 ③ 老年性震顫 常表現為點頭或搖頭動作,一般不伴有肌張力的改變。與震顫麻痹相似,但多見於老年動脈硬化患者。另外,手指的細微震顫,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 (3) 手足搐搦(tetany)發作時手足肌肉呈緊張性痙攣,在上肢表現為腕部屈曲、手指伸展、指掌關節屈曲、拇指內收靠近掌心並與小指相對,形成“助產士手(obstetrician hand)”。在下肢時表現為踝關節與趾關節皆呈屈曲狀。在發作間隙時可作激發試驗,即在患者前臂纏以血壓計袖帶,然後充氣使水銀柱達舒張壓以上,持續4分鐘出現搐搦時稱為Trousseau征陽性。見於低鈣血症和鹼中毒。(4) 手足徐動(athetosis)又稱“指划動作(point at movements)”。檢查時,令患者肢體作隨意運動,肢體遠端出現有規律的、重複的、緩慢而持續的扭曲動作,表現為各種程度的屈曲、伸直、外展、內收相混合的蠕蟲樣運動及各種奇特姿態,可重複出現且較有規則,睡眠時消失。此症是紋狀體病變引起的綜合徵,可見於: ① 先天性及嬰兒期疾病,如先天性雙側手足徐動症、嬰兒大腦性癱瘓。 ② 症狀性手足徐動症,如腦炎、肝豆狀核變性、腦動脈硬化伴腦軟化、核黃疸、麻痹性痴呆症、腦穿通畸形等。 (5) 舞蹈樣運動(chorea)為肢體的一種快速、不規則、無目的、不對稱的運動,持續時間不長,在靜止時可以發生,也可因外界刺激、精神緊張而引起發作。睡眠時發作較輕或消失。面部可表現為噘嘴、眨眼、舉眉、伸舌等,四肢表現為不定向地大幅度運動,如上肢快速伸屈和上舉,與其持續握手過程中,可感到時松時緊。多見於兒童的腦風濕病變。 (6) 摸空症(carphology)表現為上肢以肘、腕、手關節為主的一種無意識摸索動作。見於腦膜炎、傷寒及敗血症的高熱期有意識障礙者和肝昏迷病人。 (7) 扭轉痙攣(torsion dystonia)又稱“扭轉性肌張力障礙”。指肢體或軀幹順縱軸呈畸形扭轉的不隨意動作。臨床上以肌張力障礙和四肢、軀幹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隨意的扭轉為特徵。扭轉時肌張力增高,扭轉停止時肌力正常。原發性扭轉痙攣原因不明,部分為遺傳性。症狀性扭轉痙攣,可見於流腦,一氧化碳中毒,肝豆狀核變性。痙攣性斜頸可為扭轉痙攣的一種症狀。 (8) 肌陣攣(myoclonus)指病人出現個別肌肉或多組肌肉群突發的、短促而快速、不規則不自主的收縮。陣攣可出現某一局部、或分布彌散、或面頜、舌及咽喉部。其機制可能與大腦皮質、齒狀核、結合臂、紋狀體、中央頂蓋束等病變有關。見於急慢性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疾病、腦瘤及肌陣攣性癲癇。正常人入睡過程中亦可偶發,但無病理性意義。

相關疾病

帕金森

相關症狀

發作性不自主運動,舞蹈樣步態,舞蹈樣不自主運動,單側及假性手足徐動,雙側手足徐動,舞蹈樣手足徐動,肢體不自主震顫,舞蹈病樣動作,不自主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