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

不越雷池

不越雷池(發音:bù yuè léi shi),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同“不敢越雷池一步”。出處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典故講述東晉時,世族權貴之間不斷發生戰爭的故事。其中,護軍將軍庾亮的聲勢最大。他職掌中央大權,受到晉成帝的賞識。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討伐。訊息傳到駐守在雷池附近的溫嶠都督那裡。他聽說庾亮受圍,立刻發兵救援。不料,庾亮寫信叫他切勿越過雷池一步。因為雷池一旦失守,歷陽也就保不住。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不越雷池
發音bùyuèléishi
釋義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同“不敢越雷池一步”。

出處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典故

不越雷池不越雷池
東晉時,世族權貴之間不斷發生戰爭。其中,護軍將軍庾亮的聲勢最大。他職掌中央大權,受到晉成帝的賞識。

凡是朝廷大事,晉成帝都要聽取他的意見。對此,鎮守歷陽的蘇峻將軍十分不滿:我沙場屢建戰功,庾亮憑什麼青雲直上!

於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討伐。訊息傳到駐守在雷池附近的溫嶠都督那裡。他聽說庾亮受圍,立刻發兵救援。

不料,庾亮寫信叫他切勿越過雷池一步。因為雷池一旦失守,歷陽也就保不住。

史書記載

不越雷池不越雷池
史書記載,雷池由雷水積地而成。古雷水從今湖北省黃梅縣東流,經今安徽宿松縣至望江縣東南,積而成池,稱為雷池。面積有100平方千米左右,約形成於三國時期,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江防重地。

東晉鹹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今安徽和縣)鎮將蘇峻起兵造反,時任江州刺史溫嶠急欲率兵東下保衛京城(今南京),與大臣庾亮共同推舉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擊滅蘇峻。後庾亮在《報溫嶠書》中曰:“吾憂西隨(今九江西面),過於歷陽。足下勿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溫嶠坐鎮原防,不越雷池而東。“不越雷池一步”即由此而來。

古代雷池不僅是江防重地,而且也有碧波蕩漾、漁舟晚歌的勝景,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曾為之傾倒。陶淵明、李白、陸游等都曾寫詩讚美過雷池。自明朝天啟年間,古雷池已被浮沙所覆蓋,漸漸地變為盛產糧棉的平原沃野

雷池因此便名著史冊,“不越雷池一步”也成為後人熟悉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原意是要溫嶠坐鎮防地,不要越過雷池京都。現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範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