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運動

不相信運動

2010年的最後幾天,隨著浙江樂清“錢雲會案”的不斷發酵,網路上的最流行的辭彙成為“不相信運動”。不相信運動指在諸多涉官、涉權、“涉數”的輿論熱點或公共事件的背後,有這樣一個“公式”:不信——不信——就是不信。 現如今,無論大事小情,公權力一開口就散發著紅口白牙的謊言的臭味兒,一群毫無安全感的民眾抱團做的就是沉默和“不信”。掌握公權力的人們,在檯面上撒謊,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撒謊、每個人都心安理得地撒謊,高調的道德成為最冠冕堂皇的謊言,成為標準公文用語。“不相信運動”往往和多種風波、騷亂相關聯,它不是任何一樁禍事,卻是幾乎所有已存禍事、未發禍事的幕後總指揮。由於它是抽象而普遍的隱形之物,平時要找它、應對它,既無處下手也無法作為。權力和官員也不相信,他們不願相信“不相信運動”的存在,所以他們至今不曾發現和提出“不相信運動”這個概念。也就是說,連發現都沒有,自然也談不到應對。

案件影響

浙江樂清村長錢雲會被碾死一案轟動了整個社會,溫州警方也是迅速的調查此事,溫州市政府緊急召開會議討論此事。期間溫州警方調查結果顯示稱錢雲會的死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並沒有找到任何的謀殺證據,並且將現場勘探圖片發布出來,但是對於這一結果網民都表示高度懷疑,認為此事絕不可能這么簡單,光從網友提出的幾個疑點來看,就應該再徹底的調查此事,公眾的輿論是強大的,他們不相信錢雲會的死是意外,如果此事就此不了了之的話,不相信運動會繼續下去,因為社會需要一個公道,公眾需要一個真相。

浙江樂清“錢雲會案”浙江樂清“錢雲會案”

浙江樂清“錢雲會案”事發,全國震動。連日來,網際網路上怒潮洶湧,部分媒體跟蹤聚焦。毫無疑問,被當地政府稱為“12·25交通肇事案”的這一撲朔迷離的事件,不僅是當地權力部門面臨的一場危機,也已經成為一個公共事件。事實上眼下存在兩件大難事,一個是“錢雲會死亡案”以及所涉及的土地糾紛;另一個不是案件,而對權力方面而言,卻比相關具體案件更棘手,這就是風起雲湧的“不相信運動”。錢雲會被碾死在工程車車輪下,現場慘烈而詭秘,多個疑點難以用正常思維予以解釋。案發後,樂清方面曾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外界質疑,列舉現場勘查情況,否定“目擊者說法”,將該案定性為交通肇事案件。這樣,反而引起了更多的質疑,輿論反響更為強烈。繼而,溫州市委接過這個燙手的山芋,先行否定樂清的定性,不排除此案可能存在的謀殺性質,28日下午,警方發布案件複查情況,稱未發現有“謀殺”動機和跡象的證據。溫州市的調查結果公布後,結果是質疑如故,失望更甚。兩級政府先後押上公信力,兩級專業辦案團隊先後偵查勘驗,不信還是不信。又傳來警方要對證人測謊的訊息,網聲的反應是:應該先對官員和警察測謊!回顧諸多涉官、涉權、“涉數”的網路熱點事件、公共事件,人們可無數次發現這個“公式”或規律:不信不信就是不信。

浙江樂清“錢雲會案”浙江樂清“錢雲會案”

不相信運動”往往和多種風波、騷亂相關聯,它不是任何一樁禍事,卻是幾乎所有已存禍事、未發禍事的幕後總指揮。由於它是抽象而普遍的隱形之物,平時要找它、應對它,既無處下手也無法作為。權力和官員也不相信,他們不願相信“不相信運動”的存在,所以他們至今不曾發現和提出“不相信運動”這個概念。也就是說,連發現都沒有,自然也談不到應對。不相信,其實是個理性現象、必然現象。就說在錢雲會死後,大批防暴警察出動,搶屍抓人,搞得人心惶惶。與此同時,與案件有關的人不見蹤影,當地網站大肆刪帖,有外地網站甚至也一度被禁言、限言。尤其是警察把死者家屬抓走,確實讓公眾感到匪夷所思。公眾自會迅速將思路調整到符合邏輯的軌道,而不是僅從“德行”角度去審視我們的官員群體和權力機構,於是,他們結合日常觀察、親身體驗,感受到了“權力利益”這隻黑手。而錢雲會就是一個嚴重妨礙權力利益的刺頭,他為了征地的事,談判、上訪、發帖,幾次入獄。補償數據究竟應該多少才合理,不得而知,但只要民眾和權力部門存在利益衝突,有了民眾的不相信,即便不出錢雲會事件,或許也會有其他惡性事件出來,甚至會鬧得更大。所以說,導致“不相信”的根源不在民眾,而權力部門獲得公信力的辦法也很簡單,即:不與民爭利,尤其需“不奪民之利”。

相關評論

浙江樂清“錢雲會案”沸沸揚揚之際,我在《政府作為利益人就不會有公信力》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國民不相信運動”,指出在諸多涉官、涉權、“涉數”的輿論熱點或公共事件的背後,有這樣一個“公式”:不信——不信——就是不信。

錢雲會車禍現場錢雲會車禍現場

網友高度認同“不相信運動”,網上跟帖踴躍。其間,多次出現了“老百姓成了老不信”這句話。開始我還以為這話是我的文章引出來的,看到“貓眼看人”的一篇題目叫做《你讓老百姓變成了“老不信”》的網文,發文時間比我文還早一點,方知“老不信”的創意和我沒有關聯。但這種“雷同”現象說明:客觀現象作用於人腦,大家同時思考同樣的問題,發生相同、相似的感受,並提交類似的思索結果,而較準確集中、歸納了公眾感受的新辭彙和新生流行語,則會迅速引爆大家的共鳴。
浙江溫州、樂清兩級政府在省級高官主持下先後押上公信力,就錢雲會一案做出的結論卻引起了更強的輿論反彈。此時有公共知識分子和網友表示組織“公民獨立調查團”前往調查,許多網民對此表示欣賞和期待,溫州官方、警方也表示歡迎。當幾撥“公民調查團”發布訊息表示同意錢雲會案為交通肇事之後,網上輿論出現分化,由幾乎一邊倒的抨擊“交通事故說”轉變為難分高下的辯論態勢。部分網友同意“調查團”的意見,另一部分網友強調“調查團”的難處與局限,反對他們的結論。一個傳言迅速蔓延,說是事發地官方給了調查團成員各百萬元的封口費。
相信調查團拿了錢,說到底還是對權力的不信任。不相信調查團,是由於相信權力會不擇手段,即能收買人,也能使出更壞更陰的招數。調查團客觀上幫了官方的忙,就有好多人誅調查團成員的心;調查團成員押上了自己平日積累起來的公信力,而一旦和“權力公信力”搭上關係,其公信力就立馬大打折扣。這裡呈現的情況是:即便是權力“軟實力”中的殺傷力,也非常危險。
近日還有個“不相信”的典型事例,即媒體報導北京“77元房租”後,引來一片譁然。有知名網友稱,那位廉價租房的住戶犯下了“欺君之罪”。其實,也真有極個別的、罕見到一般人都看不到的廉租房,只是,如此轟轟烈烈地作為“主旋律”張揚出來,由於太過誇張,則難博公眾一信。
中國老百姓是不自信的良民,畏官尊權,本容易被官府忽悠。可是,見多了欺瞞哄騙,聽多了大話假話,受夠了兩面三刀,再單純的人也會變得狡猾起來。老百姓成為“老不信”,其實是權力“教育改造”的結果——你讓老百姓老敗興、老不行、老不幸,老百姓一次次看到你老不行,他也只好“老不信”了。
一位凱迪網友的文字深得我心:信任原本就是一種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我們打開水龍頭要相信裡頭流出來的水沒有毒。我們睡覺要相信屋頂不會無緣無故塌下來。我們遇事報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盜賊的同夥。沒有信任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已故的德國社會學大師盧曼就說得好: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晨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
沒人願意“老不信”。老百姓變成“老不信”,這是無奈的、低烈度的集體自衛。別拿“老百姓素質低”來搪塞,你體制、權力、官員素質高的話,人家咋就會老不信呢?
權力公信力缺失,事實依據與表象原因有很多,其實總根子在於:政府是個“生意人”,作為強勢的利益方、積極的謀利方、霸道的交易方出現,而不是在財產權利、經濟糾紛中作為中立的仲裁者出現。更要命的,這是個拿槍的“生意人”,交易不如意,一抹臉就掏出槍來,指揮對面的交易人打算盤,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刑事化——這樣的利益方怎么會讓人相信呢?
況且,而今權力方面和百姓這邊“玩的就是心跳”。比如,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而官員也把土地當了命根子;你狠搗猛砸農民的命根子,農民當然不會相信你是個好錘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