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費主義者

不消費主義者

不消費主義者(freegan)是一個反對消費主義的群體,起源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主要分布在世界十幾個已開發國家。他們對於身邊的現代生活方式持完全否定和抵制的態度,以拾荒、分享物資、不購物、不工作、居住在廢棄空屋中等生活方式生存。不消費主義者包括各年齡層次的人,因堅決的宣傳和支持環保,被認為是“環保主義者的中堅力量”。

簡介

不消費主義者不消費主義者

不消費主義者(freegan)又被稱為垃圾潛水者,是一些自願性的通過拾荒、分享物資、不購物、不工作、居住在廢棄空屋中等生活方式生存的人。他們活躍在美國、英國、瑞典、荷蘭、澳大利亞、韓國等已開發國家。若在超市下架物品堆里翻翻撿撿的人時,千萬別輕易以為他們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們也可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曾經拿出名片就能夠讓你敬畏三分的人物。

對大部分人來說,消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購買、丟棄、重買。但“不消費主義者”認為,他們已找到一種跳出消費循環的方式:不消費。他們不消費、不吃肉、不上班,他們提倡的極簡生活方式、環保態度、改善人際關係的決心都灌注在不消費主義這個時尚標籤里,成為特立獨行的時尚潮流。

他們是一個絕對極端化的群體,幾乎是無政府主義的。他們對於身邊的現代生活方式持完全否定和抵制的態度。作為一種抗議,他們選擇繞開這種生活方式,並以自己的方式去維持生活。

事實上,不消費主義者其實是建立在消費主義的基礎上的,而且是生活在那些較為奢侈浪費的消費主義者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奢侈浪費,他們的衣食住行就無從何尋找。

起源

不消費主義者不消費主義者

在西方,有許多食物因為即將過期而被扔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於是有人開始在垃圾桶里搜尋還能吃的食物。這些人稱自己是“不消費主義者”,這種行動被稱為“垃圾搜尋”或“垃圾潛水”。
不消費主義起源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流浪漢亞文化,它是反全球化運動的一個產物。“不消費主義者”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組織起來,主力在美國,並在全世界近10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力量。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蔓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群體中,他們雖然算不上是成功人士,但也決不會向批評、蔑視和成見低頭。

觀念主張

不消費主義者的主要主張是受“反消費主義”的信仰驅使。“不消費主義者”認為,消費主義摧毀了自然環境,並使社會退化。他們覺得採伐森林、工廠化的農業和血汗工廠的剝削,都是拜金主義鬧的。

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工作、購物等行為,助長了資本主義及其令人厭惡的副作用。如果靠搜尋垃圾獲得食物,不買衣物、家具等,個人的開銷就少了,對金錢的依賴也就不那么嚴重了,“不消費主義者”就能選擇一些與其生態觀及社會信仰相契合的工作了。

生活方式

不消費主義者不消費主義者

撿拾垃圾

“一個垃圾堆就是另一種人生寶藏”是不消費主義者同消費文化決裂的宣言。
他們不購物(包括食物)、不開車、不買房、甚至不上班,儘可能不消耗資源,只靠在垃圾箱裡翻揀食物來維持生活。他們在超市或餐館的垃圾箱中翻揀每日例行丟棄的輕微瑕疵品,或是剛剛過期的罐頭,有時也到餐廳索取免費的剩餘食品。他們認為消費者浪費了數量巨大的產品,並同時製造了同樣數量驚人的垃圾

分享物品

被稱為城市挖掘者的不消費主義者有時會集體同行,身處一個集體中時,不論是誰,他們都會互相分享彼此發現的東西,甚至路人想要和他們分一杯羹的話也會被滿足。不消費主義者之間是完全不存在利益關係的,他們樂意告訴新加入者生存技巧,他們也樂意與同伴分享“戰鬥果實”。

不上班

因為“不消費主義者”不用消費,他們可以完全擺脫為了金錢去上班而犧牲愛好和自由的日子,他們大都不工作,從而有了更多的時間一起去參加公益活動,或者在社區里宣傳環保知識,他們還會把社區的報廢小屋整理一新作為宣傳環保意識的課堂。對他們來說,比起給大財團打工,或者得到什麼名利上的光環,他們更願意把寶貴的時間獻給自己關心的家庭、朋友和社區生活。

人際關係

不消費主義者不消費主義者

不消費主義者群體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在不消費主義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感情讓他們擺脫了消費主義下將所有物品商品化的思維模式,原本越來越冷漠的城市在他們的群體裡煙消雲散。沒有了功利目的,沒有了等級化的價值,沒有了工作中的上下級關係和巨大的物質壓力,他們覺得這種溫暖、平等的感情才是原本應該有的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也正因為這樣的人際關係,幾乎所有的不消費主義者都是非常樂觀的,他們把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同時還具有別人不具有的自由和自信。很多的不消費主義者是年輕人,他們之所以支持不消費主義,大部分是為了環保和擺脫功利的人際關係。還有一些人,他們原來過著奢侈的生活,也是消費主義的追隨者之一。對他們來說,不消費是他們面對世界的態度,他們是想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自己和周圍的人,放棄原來看來絢爛浮華的生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精神收穫。

時尚潮流

2011年51歲的娜爾森是不消費主義者中的一員,此前她是某跨國集團的CEO,年薪以6位數來計算。2005年,娜爾森毅然辭去了CEO的工作,並成為不消費主義者中的一員。娜爾森表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這樣去做,但是她希望自己的行為可以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的消費觀,按需購物的觀念,娜爾森過去每年花費在自己身上的食物、衣服、書、交通等日常開銷至少要10萬美元。成為不消費主義者後,她的生活不再需要任何開銷了,志願者服務代替了之前忙碌的工作。
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不消費主義者的群體中來。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受過高等教育,有很體面的工作,十分有誘惑力的薪水。他們加入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對消費主義的厭惡和對環保、非功利關係的追求讓他們走出了原來的圈子。隨後他們再把不消費主義的潮流帶到更多人中,不消費主義者已經成了所有具有環保精神、人文精神的時尚者的身份標籤。

比較

與素食主義者

不消費主義者不消費主義者

Freegan一詞由“free”(免費、自由)和“vegan”(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複合而成。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不吃所有動物產品,包括牛奶和雞蛋等。不過,也不是所有不消費主義者都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有些人寧願吃找來的肉、奶製品和蛋類。

與乞討者

Freegans與乞討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他們不會去乞討,更不會接受施捨。他們只是秉行他們的宗旨:用行動與“失去理性”的消費主義保持距離,以減少對企業的支持及對地球環境的衝擊。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減少垃圾存有量,並降低製造新食物及物品的機會。

與志願者

“不消費主義者”聲稱,他們並不懶。許多人就是利用空閒時間去做志願者,到社區宣傳環保知識,為保護動物奔走,或教別人“垃圾潛水”和修理家具等。

與環保主義者

雖然不消費主義的初衷是反對消費主義和反對資本主義,但該運動與環境保護異曲同工。環保主義者關注饑荒、人口增長、森林流失、水污染和空氣污染。不消費主義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浪費,限制生產所帶來的破壞,這在某種程度上與環保主義相契合。他們都渴望改變現代人消費和浪費的生活方式。在許多方面,“不消費主義者”被認為是“環保主義者的中堅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