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髦的村上春樹

不時髦的村上春樹

1.村上春樹的模樣 1.村上春樹的模樣 4.村上春樹與他的“羊”

基本信息

作者:王光

不時髦的村上春樹不時髦的村上春樹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2月1日
平裝: 188頁
ISBN: 9787515101231

內容簡介

王光波編著的《不時髦的村上春樹》在敘述上或許帶有太多的個人色彩,因為文中沒有批判,沒有攻擊,更沒有緋聞,只有貼著“村上讀者”這一標籤的我的感悟。時間能讓感悟充滿歲月的情調,也能讓這種情調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從村上春樹這個東瀛最具有文學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的作家身上,我更看到“時間之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的痕跡。一起來翻閱《不時髦的村上春樹》吧!

編輯推薦

王光波編著的《不時髦的村上春樹》是一本關於村上春樹的書,同時,也是一本祭奠青春的書。從這一點來說,本書的書名恐怕得改成《村上和我們的青春》。其實,叫什麼不重要,我們是否因此而受到某種程度的觸動才是緊要的。當我在高中時期與村上及其文學邂逅之後,我想這種觸動將會是長久性的。

目錄

一、太陽以西,遇見百分百的村上
1.國境之南的西化視角
2.60年代的孩子
3.爵士酒吧里的夜行動物
4.從酒吧老闆到“群像新人獎”得主
5.村上味兒的意大利麵
6.如果我們的生活像威士忌
7.作家和貓的生活
8.虛無中的舞步
二、且聽風吟,跟著村上春樹跑步
1.村上春樹的模樣
2.為什麼迷戀村上春樹
3.有書有音樂的天堂生活
... ... ...
三、天黑以後,看村上和那些潮人花舞
四、在日出國的工廠,傾聽村上春樹的音樂
五、和神的孩子,鑽進村上的小說世界
六、雨天炎天,遠眺旅行中的村上身影
七、和海邊的卡夫卡,戲水村上春樹現象
八、在挪威的森林,素描我們的村上
後記

目錄

一、太陽以西,遇見百分百的村上
1.國境之南的西化視角
2.60年代的孩子
3.爵士酒吧里的夜行動物
4.從酒吧老闆到“群像新人獎”得主
5.村上味兒的意大利麵
6.如果我們的生活像威士忌
7.作家和貓的生活
8.虛無中的舞步
二、且聽風吟,跟著村上春樹跑步
1.村上春樹的模樣
2.為什麼迷戀村上春樹
3.有書有音樂的天堂生活
4.看到他,就想買酒喝
5.27年的長跑達人
6.多面性的村上面孔
三、天黑以後,看村上和那些潮人花舞
1.當村上春樹遇上村上龍
2.了不起的村上春樹和了不起的菲茨傑拉德
3.村上春樹與卡夫卡:心靈流浪者的別樣風景
4.余華與村上:荒誕側面的雕塑師
5.昆德拉和村上春樹:生命擺渡者的另類航程
6.安妮寶貝和村上春樹:香檳碰啤酒
7.王小波&村上春樹:不期而遇的靈魂使者
8.村上春樹VS王家衛:兩個異變的“森林”
9.村上春樹與岩井俊二:越美麗越殘酷的青春吟唱
四、在日出國的工廠,傾聽村上春樹的音樂
1.村上春樹的音樂部落格
2.村上春樹與鮑勃·迪倫
3.60年代的日本爵士文化
4.村上春樹與爵士樂
5.《挪威的森林》中的音樂秘密
6.《且聽風吟》
7.村上文學中的音樂氣質
五、和神的孩子,鑽進村上的小說世界
1.遺落的青春:《且聽風吟》
2.流著憂傷的記憶:《挪威的森林》
3.生命的寓言:《海邊的卡夫卡》
4.村上春樹與他的“羊”
5.《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眾人的成長史
6.情有獨鐘的“彈子球”
7.《舞舞舞》:非主流的欲望圖景
六、雨天炎天,遠眺旅行中的村上身影
1.太陽以西有什麼
2.從希臘到土耳其的人生漫步
3.羅馬的足跡
七、和海邊的卡夫卡,戲水村上春樹現象
1.文化消費中的“我的村上”
2.穿上隱身衣的村上春樹
3.村上春樹是流行作家嗎?
4.“神話”的當代寫照
5.誰在談論村上春樹
6.都市的符號
7.不只是小資
八、在挪威的森林,素描我們的村上
1.當我在談論村上的時候我在談什麼
2.留了幾本村上春樹的小說
3.摩羯座的男人和他的氣質
4.愛上村上,愛上寂寞
5.後現代的唯美愛情
後記

序言

或許老了,喜歡簡單、清淨。平常若非要事,我已很少出門。那舊日的親友,也疏於打聽了。這並非我的薄情,只是生活,來來回回,觥籌交錯,已然使我有些厭倦。我如置身喧騰的舞池,在一片光影迷離中,把自己弄丟了。
這種感覺,若在學校,是不會有的。那時我和光波,還有二三人,隔三岔五地聚在小酒館裡,放肆地高談文學和女人。畢業了,大夥紛紛作鳥獸散。我也戒了酒,戒了煙,穿上西裝,轉身做了門客。而光波,則躲進陰陋的平房裡,白天擁被而眠,夜晚紙上神遊,構築他的文字王國。這樣大約過了幾年,我們再次相遇,繼續喝酒,但所談已和文學無關。他大概怕我聽得乏味,或者別有隱憂,我也正痛苦職業與理想的衝突,所以兩人只顧喝酒、K歌,不復舊日的率性了。曲終人散,一晃三年,我和光波又在QQ上重逢。他說,最近寫了本關於村上春樹的小書,有時間就幫我寫幾句。我爽快地答應,並告訴他已退回書齋,然後愉快地作別。
但是,關於村上,我並不熟悉,感覺他骨子裡永遠的孤獨著。日本人似乎頗為眷戀孤獨,比如川端康成的孤獨,是舒緩而唯美的;大江健三郎的孤獨,有些灰暗、病態,甚至有扭曲的東西在裡面,想嘶喊,卻經常鬱悶得逃脫;而村上是漫不經心的,“與其說我生活在孤獨之中,倒不如說我在這裡已經得其所哉”(卡夫卡),是一種把玩的孤獨。他說:“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可能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在他看來“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傷害另一個人。”這是薩特“他人就是地獄”的存在主義觀點,所描述的是現代工業社會人被異化後的精神畸態
所謂異化,古語稱為“物役”,是指人被自己創造的生產和產品所奴役。它產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終根源是社會分工固定化。在異化中,人喪失能動性,面臨被扁平化、被同化的危險。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像喪失了故鄉的冰男,或似無望地抱守舊宅的凱錫,他們工作著生活著,卻似一群被放逐的幽靈,生活在別處。村上春樹的觸覺僅止於此,他沒意識到,也不可能揭示異化產生的社會根源。
叔本華說,文學家比哲學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前者在描述世界的表象,而後者卻力圖揭示表象背後的真相。因此,在“馬哲”課上常有人捧讀村上春樹,也無足怪乎,光波正是其一。也或因此,在村上筆下,孤獨成了掩去內心恐懼的最好語言、全身之法。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沉沒,但在沉沒的過程中,卻想要抵抗,任你怎么喊,都無人聽見……村上所描繪的個體境況,與蒙克之《吶喊》一畫有些近似。一百多年過去了,山谷陵夷,人雖非,但物仍是,只要異化的根源仍在,人內心的荒蕪、孤獨和焦灼不會改變,只會更甚。這也是村上總能引人共鳴的原因之一。
對待現實中的痛苦,宗教徒往往選擇放棄今生,寄託於來世的天堂。至於阿Q,則通過精神勝利法,在內心找到了淨土。那么,我們呢?!!
是為序。

後記

這是一本關於村上春樹的書,同時,也是一本祭奠青春的書。從這一點來說,本書的書名恐怕得改成《村上和我們的青春》。其實,叫什麼不重要,我們是否因此而受到某種程度的觸動才是緊要的。當我在高中時期與村上及其文學邂逅之後,我想這種觸動將會是長久性的。
這本書在敘述上或許帶有太多的個人色彩,因為文中沒有批判,沒有攻擊,更沒有緋聞,只有貼著“村上讀者”這一標籤的我的感悟。時間能讓感悟充滿歲月的情調,也能讓這種情調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從村上春樹這個東瀛最具有文學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的作家身上,我更看到“時間之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的痕跡。
很多時候,忘卻才能記住,離開才能相會。從學生時代到現在的新鮮社會人,社會給予我、或者我們的,更多是五花八門,充滿各種名目的噱頭和表演。當我們從沙丁魚罐頭般的公車裡下來,回到可愛的家中,當我們靜靜地坐在公園的一角,看別人的纏綿悱惻,作為村上迷,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筆下再清晰不過的城市圖景。如果沒有想起什麼,那我們能做的唯有尋找。
寫這樣一本書,很大程度上就是借著“尋找”的名義給自己的青春做一個有名有實的交代。也許這有點一廂情願,但畢竟也是某種形式的與自己握手言和的方式。作為解讀村上方式,能有尋找的“出口”也已足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不僅是關於村上春樹,更是關於每個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的。
最後,由衷感謝鄭鳴謙先生、付穎女士慷慨賜序。二位平日事務極忙,但當我希望他們就拙作談點什麼的時候,二話不說便應允下來。提筆相助之情銘刻於心。

文摘

父親是國語老師,並且很愛看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自己兒子的閱讀興趣也在必然之想。能夠大量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無疑是幸福的。當然,所謂“喜歡的書籍”是將漫畫和周刊雜誌排除在外,只限於父親允許看的正經書,父親口中的正經書指的是當時家裡每月向書店訂購的世界文學全集,因此當時小小年紀的村上就接觸到了外國文學,主要是歐美文學,而自己母國的文學村上基本沒有涉獵,除了夏目漱石和極少位出色的文學大家。
關於這一點,後來名聲已然響噹噹的村上說,自己至今的讀書範圍仍然限於外國文學,他感嘆自己在閱讀方面是或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最初的環境決定了他的讀書趣味。
兒時外國文學的閱讀經歷,是否影響了村上春樹日後上大學時對專業的選擇和閱讀方向,這一點並不難作出回答,大學念的是西方戲劇理論和希臘悲劇為主要學習內容的戲劇專業,而課外讀物——這個詞語活像八十年代的尖領花襯衫——則一律是西方政治和哲學方面的著作,廣為人所知的就要數《資本論》了。這裡插播一段小小的八卦新聞:坦言受村上文風影響的純愛作家片山恭一與之相比,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學士和碩士論文寫的都是“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連黑格爾也不放過,統統放進了自己的腦髓。這兩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著名作家,對馬、恩兩位巨人不約而同地產生出強烈的興趣,不失為文壇的一件趣事。
言歸正傳。西方文學的閱讀經歷,大學時期的西方戲劇的專業研究,與其說是兩隻不同品種的蜥蜴撞在了一起,不如按佛家的說法“因緣”兩字來得更為貼切。雖然爺爺是和尚,但迄今為止,村上春樹似乎還未皈依佛門。不管用什麼樣的說法,生長於日本關西地區,自稱為“百分之百的關西種”的村上春樹,以一種“西化”的視角來觀察這個已經運轉了46億年的世界,從而描繪出西化的圖景是跟呼吸一樣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在走上文學的創作道路後,這種“西化”的視角影響了村上的價值觀,影響了對事物的感受方式,也影響了他小說人物的喜好,小說里的主人公,不是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看《了不起的蓋茨比》,塞林格、赫爾曼·黑塞也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音樂只聽西方的,古典、搖滾還有爵士,在這一層面,小說中的各色人等也不妨說是村上春樹妙趣橫生的化身。
小說是“文學撒謊者的高級遊戲”,而村上以有別於傳統的日本小說家的獨特筆調描繪出了印有“很村上”標籤的文學風景,從而獲得了非凡的聲譽,不能不說是西化視角的成功。而其中明顯的歐化文體,歐美小說似的結構和寫作手法,尤其是與日本私小說全然不同的隱隱綽綽的“疏離感”更是諸多村上冬粉愛之及狂的標誌所在。而正是這一切,構成了村上及其小說的特質。
也正是以西方的視角來詮釋自己的定位,村上春樹才可能跳脫出母國的意識樊籠,以愛之深恨之切的嚴厲態度來審視自己的國家。這種審視很少帶有“坐下來喝上幾杯”的友好氣氛,而是強烈的質疑和嚴厲的批判,以這種姿態出現在自己的小說中,就成了探索人性之惡的眼睛,如《奇鳥形狀錄》,如《海邊的卡夫卡》,如《天黑以後》。 不可否認,村上中後期的小說變得越來越“重”,與這種以西化視角眺望本民族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暴力和惡行是緊密相關的。我們看到逃離炮灰命運的日本兵,看到了因為戰爭而疏散的孩子,也看到了因為戰爭而成為天涯孤客的女人,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這些是沉重而又不容忘卻的。也正因此,很多評論者說村上春樹是一個沒有“身份感”的作家,這種“無身份感”是西化視角的外延,同時也是作為作家成熟的標誌。簡單說來,這種標誌成全了其作為世界性作家的聲譽。
村上的“西化的視角”是一次成功的“背叛祖國”的行為,不消說,從村上接觸西方文學開始,無形中他就成了日本文化的“逆子”,正是他的“背叛”,作為讀者,我們才有幸領略到了不同凡響的異樣風景。風景中有搖滾巨星,爵士樂手,有很多現在還在四處忙於演唱會的流行歌手,也不乏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和西式美味,而在川端康成筆下經常出現的神社、寺院、藝伎、茶道等典型的日本式場景和道具則一概“拒之門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