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社村[浙江省]

下社村有一個廉潔為公、勤政為民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組織,有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 4:山西省潞城市下社村下社村,原名夏社村。 舊時,夏社村東建有將軍廟。

下社村

1、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霓嶼鄉下社村
下社村位於霓嶼鄉的西北部,有三條龍下社和後龍自然村組成與大門鎮黃岙相對而望,是溫州(洞頭)半島工程施工的所在地,洞頭的橋頭堡。至2006年底全村總人口842人,總戶數236戶,由後社、前社兩個自然村組成,分6個村民小組。全村以灘涂海水養殖業為主,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為輔,全村男女勞力585人,養殖面積600多畝。育苗池2100畝,蝦塘100畝,山林面積555.99畝、耕地面積83畝。
2006年底村集體經濟130萬,村集體收入230521.90元,漁農民人均收入3820元,基礎設施投入283547.50元。目前,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配套組織齊全,現有黨員21名,其中婦女2名,村兩委人員8名。
黨支部自1961年成立以來,連續多次被省、市、縣評為浙江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先鋒工程“五好”黨組織、五好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生態村、市級村莊整治合格村等榮譽稱號。展望未來,下社村將以溫州第一村的形象,展現東海之濱。

2、山西省原平市西鎮鄉下社村
下社村位於原平城以西15公里處, 滹沱河以西,距離京原線4公里,著名的魯能晉北鋁廠就在下社村附近。全村共有 960餘人,土地約 2700餘畝。
下社村是原平市典型的農業村,以種植玉米等經濟作物為主,同時種植蒜等特色作物。近年來,下社村積極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2005年,新的村黨支部、村委班子上任後,籌資55萬元改善了水利設施,新增水澆地300畝。
本屆村黨支部、村委班子上任後,抓住魯能晉北鋁業公司征地的契機,多方籌資,著力為村里辦實事。該村先後籌資100多萬元,修建了3公里通村水泥路,3公里街道全部硬化,3公里小巷全部磚鋪,總投資200餘萬元的自來水入戶工程即將完工,使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條件得到根本的改觀。
下社村把學校建設作為提高村民素質的戰略措施來抓,黨支部、村委會籌資50多萬元,於2006年7月份開工,拆掉舊教室,在占地5畝的舊校址上於2007年1月建起了780平方米的新學校,使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黨支部、村委會依此為平台,組織相關方面專家向廣大農民民眾傳授科學技術,指導生產實踐和技術培訓。
下社村建有較完備的衛生所,能為村民看病提供及時的服務。本屆黨支部、村委會逢年過節積極利用現有條件為村民發放糧、油等福利。
下社村有一個廉潔為公、勤政為民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組織,有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村務管理堅持科學化、民主化、程式化、制度化的原則,確保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實現。
下社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立足本地實際,積極主動探索,在今後發展中繼續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爭取把下社村早日建成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

3、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仙降鎮下社村
下社村地處瑞安市經濟強鎮仙降鎮規劃建成區,兩條56條省道分別從南北穿村而過,鎮工業園區坐落其中,現在已經有浙江人、浙江環球等膠鞋龍頭企業建成投產,根據市府優惠政策,村有40余畝返回住宅用地指標,已經做好規劃建築設計,預計在在今年可以破土動工,建成後,村可成為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社會和諧新農村示範村。
村黨支部、村委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美村、富民、強經濟”的要求,對照“建設小康示範村”的標準,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軟硬體建設,整治村容、村貌,以“生態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山西省潞城市下社村
下社村,原名夏社村。因“夏”、“下”讀音相同,且“下”字比“夏”字書寫簡便,演化為今的下社村。據有關典籍記載,夏社村名的起源,與漢朝名將夏陽侯馮異相關聯。夏,指夏陽侯;社,即祭祀之所。夏社,顧名思義,就是祭祀夏陽侯之地。
近日,查閱清光緒《潞城縣誌》、《中外軍事人物辭典》、《辭海》中的有關著述。摘要如下:
將軍傳 馮異,東漢初名將,字公孫,穎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其博學多識,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新莽時,以郡掾監五縣。後歸劉秀,授主簿,參與消滅王郎割據勢力,並鎮壓鐵脛農民軍。公元23年,為劉秀提出擴張勢力、寬釋囚徒、與民以利等奪天下之策,使劉秀贏得人心。25年,用離間計將劉玄軍困於洛陽孤城。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退避樹下,軍中因號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後,他被封為夏陽侯,任征西大將軍,在崤(Xíáo)底戰敗赤眉軍8萬餘人,後進軍河北隗(kuí或Wěi)囂部,死於軍中。
將軍廟 舊時,夏社村東建有將軍廟。據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邑人劉體中在《漢大樹將軍馮異廟墓考略》文中記載:“其廟坐坎向離,正殿三大楹為將軍殿,東西兩廊各三楹,……入瞻神像,戎裝彩飾厚重,威嚴凜凜有生氣……及覽碑誌,皆前明鐫刻,但記重修而不詳韌始。其溯建廟之由云:將軍名異……初從光武,……後拜征西大將軍,討更始,破天井關拔上黨時,曾駐兵村東,秋毫無犯,民被其澤,因立廟祀之。”
將軍墓 舊時,將軍廟前有將軍墓。劉體中在同一篇“考略”中記載:“今廟旁有高阜,俗呼將台,即當日屯兵處也。廟門外空地一區,其下將軍墓在焉。四周五十步,荊刺叢生,斷碣猶存,而字跡漫漶不復可辨。詢諸土人則云:每逢清明祭掃之期,維首備祭品祭墓,並掛紙幡以招魂,相沿已久”。
2008年重陽節前夕,應好事者劉俊明之約,專程到夏社村,就將軍廟墓之事訪問了兩位70歲以上的老者,並對將軍廟墓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將軍廟墓的方位,與137年前劉體中親眼所見相印證。
兩位老者回憶,將軍廟坐落在村東3米多高的土台上,一進兩院,前後院植有幾株一圍多粗的松柏樹,東廊下有吊鐘,正殿將軍像前供桌上擺著銅磐(qìng),每年清明節焚香祭拜時,有敲鐘的,有擊磬的,場景甚為隆重。大約在二十世紀50年代,村里修橋時,把年久失修而又無力維修的將軍廟拆毀。
將軍墓坐落在將軍廟南一塊空窪地上,墓呈金字塔形狀,磚石券(此處讀xuàn)。同上原因,於二十世紀50年代,將磚石做了修橋的材料,至今人們還把此處地名稱“將軍墳”。
從將軍廟遺址向北望去,有10多米的高崖擋住眼帘,老者告訴我們,那叫點將台。早年這裡從下到上呈坡形,是一座小土山。解放後,村里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將南坡切斷,在崖面修築起一排窯洞。我們從一戶農家院沿40多級階梯登上窯頂,那是一大片開闊地,中央有塊近一畝的台地突起,當地人管它叫“印上”,據傳是將軍當年點兵之所在,台地上下四周都已整修成耕地和果園。
滄桑巨變,人事已非。我們在考察中只尋覓到明時重修的將軍廟遺址上的一磚一瓦。將軍廟及其碑碣(jié)雖已掩埋在黃土之下,但掩蓋不住人們的記憶,掩蓋不住人們對仁義之師的緬懷和崇敬。
夏社,是一頁歷史的遺存,它蘊含著厚重而質樸的鄉土文化。

5:青海共和縣江西溝鄉下社村
下社村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牧民定居點,現在,這裡已經成了青海湖畔著名的旅遊景區.

6: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下社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