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學著怎么乾。”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最後說明老百姓對偶像或權威人物的審美取向是非常趨同的.本文以生動的事例說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誡人們,作為領導人或具有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須謹慎,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影響,否則將造成嚴重的後果。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詞目】上行下效

【拼音】shàng xíng xià xiào

【基本解釋】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學著怎么乾。多指不好的事。

含義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學著怎么乾。多指不好的事。

成語典故

出處

東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宋·范仲淹 《堯舜率天下以仁賦》:“殊途同歸,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終聞乎比屋可封。”

示例

作為領導一定要嚴於律己,否則上行下效,敗壞黨風,後果不堪構想。

典故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責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後,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事後,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他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說什麼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後人便把“上行下效”來形容上面的人喜歡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著怎么做。在我們的現實社會裡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嗎?例如一家公司的領導經常在外吃喝玩樂,不理業務,他的下屬也跟著不務正事,這便是“上行下效”。這成語的含義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典故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

從前,晉國流行一種講排場、擺闊氣的壞習氣,晉文

公便帶頭用樸實節儉的作風來糾正它,他穿衣服決不穿價格高的絲織品,吃飯也決不吃兩種以上的肉。不久之後,晉國人就都穿起粗布農服,吃起糙米飯來。

典故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

比喻上行下效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齊國都城裡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鄒國國君愛戴長長的帽帶,百姓也跟著佩戴。最後說明老百姓對偶像或權威人物的審美取向是非常趨同的.本文以生動的事例說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誡人們,作為領導人或具有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須謹慎,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影響,否則將造成嚴重的後果。

詞語辨析

【近義詞】有樣學樣、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法炮製、鸚鵡學舌

【反義詞】源清流潔、根正苗紅、陰奉陽違、兩面三刀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貶義也含中性詞,是一種通用詞,褒貶之間通用,主要是根據,一句話和一件事情的程度和結果,來判斷是褒義還是貶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