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10月,當時屬中國科學院;1959年9月,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是研究上海歷史的重要中心,主要任務是根據上海地區的特點,開展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以上海史為重點的各項研究,總結歷史經驗,探索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現設有古代史室、近代史室、現代史室、上海史室、社會史室、思想文化史室、當代史室七個研究室。經五十年的積累和幾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這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9年則出版了十五卷本、近六百萬字的《上海通史》。被評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成果一等獎,又獲得國家圖書獎。歷史所還相繼編寫出版了《近代上海大事記》、《現代上海大事記》、《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道契》、《上海近代經濟史》、《上海地名小志》、《百年上海灘》、《上海舊影》、《百年上海城》等有關上海研究的成果和資料彙編。

概況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史林》 雙月刊),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輯出版的歷史學專業期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深受國內外學術界同行的好評。

歷史研究所的目標,一方面是繼續發揮近代史、上海史研究的優勢,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江南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擴大與國內、國際學術界的聯繫和交流,為本國和世界的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機構設定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現任領導

熊月之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男,出生年月1949年12月。

1981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

研究專業:近代史、社會史

研究方向: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市政協委員、歷史學會副會長、史志學會副會長。

主要學術成果有:

目前進行課題:(2000-2003)

“異質文化交織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會生活研究”國家課題,主持人

“上海社會生活史研究”市中長期課題,主持人

上海大辭典”市重點課題,主持人

“上海城市精神”市系列課題,(已完成)主持人

“長江邊的中國:大上海國際都市圈建設與國家發展戰略”上海證大研究所課題(已完成)主持人

《上海歷史文脈與城市雕塑》上海市決策諮詢課題主持人

獲獎情況: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社科院科研成果獎,優秀著作獎,1988年

《論上海租界的雙重影響》,社聯優秀成果獎,1988年度

《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三等獎,第2屆,1986-1993年度

張仲禮、熊月之,《城市進步、企業發展和中國現代化》,社科院科研成果獎,優秀著作獎,1993-1995年度

《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社科院科研成果獎,科研成果特別獎,1993-1996年度

張仲禮、熊月之等,《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會》,社科院科研成果獎,優秀著作獎,1995-1996年度

《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二等獎,第3屆,1994-1995年度

《略論上海人形成及其論同》,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三等獎,第4屆,1996-1997年度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一等獎,第5屆,1998-1999年度

《上海通史》(15卷),國家獎項,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1年

榮獲上海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

馮桂芬評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三等獎,第8屆,2004-2005年度

歷史沿革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歷史所五十年的歷史,鮮明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6-1966),奠定基礎;第二階段(1966-1978),飽經憂患;第三階段(1978-2006),持續發展。

五十年前的秋天,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處成立,設立機構,調集學者,購置圖書,開展研究。其後,與復旦大學歷史系合而又分,1959年併入上海社會科學院。1960年代,歷史所規模已有八十多人,匯集李亞農、周予同、楊寬等諸多著名學者,涵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外關係史、中共黨史、中國工人運動史等學科。儘管有“反右”、“大躍進”、“四清”等運動影響,但由於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由於諸多著名學者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所卓有成效地開展學術研究工作,蒐集、整理報刊檔案材料,翻譯、彙編西文資料,實地採訪調查工人運動資料,編成或初步編成從鴉片戰爭到五卅運動的一大批資料集,陸續調集、購置了二十多萬冊圖書資料,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歷史研究工作事實上中斷,研究人員被迫投入運動。此後十二年中,運動迭起,折騰再三,元氣大傷。眾多幹部和學者遭受殘酷批鬥,總支書記呂書雲兩度自殺,古史專家程天賦被迫害致死。1968年底,上海社會科學院建制被撤消,全部人員編入市直五七幹校六兵團,歷史所人員先編在三連,後改歷史組。他們或赴邊疆,或到廠礦,下基層,戰高溫,先前所從事的歷史研究專業,被拋在一邊。當然,也有些科研人員割捨不下那份對史學研究的獨鍾情愫,冒著被批判的風險,暗地裡繼續閱讀史書,蒐集史料,思索史理,被譏為“白天是貓,晚上是虎”。有些科研人員,一度被有關部門抽調去從事與史學相關的工作,或標點、整理古籍,或參與編寫《中國古代發明與創造》等書,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冬去春來,撥亂反正。1978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海社會科學院恢復建制,歷史研究所隨之恢復。此後,歷史所持續健康發展,漸趨佳境。1980年代人數一度超過一百二十,涵蓋歷史學古近中外各主要方面。70年代末即開始招收研究生,現在已擁有歷史學一級碩士點,可以招收全部共八個二級學科的研究生。1986年創辦專業史學刊物《史林》,現在已是受到學術界廣泛好評的核心刊物。80年代中期與90年代初期,由於上海市和社科院學科發展的統籌安排,從事中共黨史與世界史研究的學者相繼從本所分離出去;由於社科院進行機構改革,所一級的黨組織由黨委改為總支,大力壓縮行政人員,本所瘦身為目前的五十多人。目前,歷史所人才薈萃,梯隊合理,項目眾多,經費寬裕,學術環境幽雅,學術空氣濃厚,學術成果豐碩,學術影響日益擴大。

五十年,三個階段,歷史所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國家發展我發展,國運昌盛我昌盛。就像國家目前處於建國以來最好時期一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歷史所目前處於建所以來的最好時期。

重點學科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口述史

《上海口述歷史》課題近況

《上海口述歷史》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重大項目,於1999年立項,目前,該項目進展順利。

自1999年底歷史所召開"口述歷史工作交流"會議以來,已在成員組織、採訪對象遴選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我們所做的具體工作包括:

一、人物採訪方面。1、陸續採訪了夏征農、毛履亨、丁景唐、胡道靜、薛耕莘、陸久之等一批老上海;2、結合專題研究,採訪若干人群,如對洞庭商人、潮州商人作了較深入的採訪;3、採訪了一批"文革"人物,名單從略。目前,已錄製50盒磁帶。

二、發表一些階段性成果。《史林》2000年第3期發表關於口述史的文章3篇:

1、 《口述史的價值》 (熊月之);

2、《上海法租界巡捕房與三十年代的上海政治》(薛耕莘口述,王仰清、張鴻奎整理注釋);

3、《一個洋行職員的經歷》(毛履亨口述,宋鑽友整理注釋)。

三、與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香港大學等海外研究機構開展關於口述史方面的交流。為了及時吸收海外口述歷史的工作經驗,課題組先後邀請了台灣"近代史所"所長呂芳上、香港大學李培德博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黎志剛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王政博士等來所介紹海外口述史進展情況,講授他們從事口述歷史研究的經驗。熊月之、承載也相繼到台灣進行交流活動。

四、制定章程,規範採訪工作,召開多次交流會,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

五、"口述史"課題組成立後,即在本所網頁上設立"口述史專欄",外界對此有較好反應,逐漸產生了影響。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辦、上海市檔案館紛紛前來與課題組建立學術協作關係。

另一批口述史成果近日內發表,2001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上海口述歷史叢書"第1輯;《史林》2001年第1期將發表第二批口述史成果。我們將認真總結前期工作,踏踏實實把"上海口述歷史"課題做好。

成果介紹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馮桂芬評傳》

馮桂芬是中國由傳統向近代轉換時代具有開拓意義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國文化為思想資源,以開放、開明、健康、自信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學習,以唯善是從消解變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較早地提出全面系統變法思想,比較理智地兼顧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國歷史與現實,批評時弊多切中要害,變法主張多切實可行。他也是有諸多事功實績的實行家。經他多年奔走呼籲,江南重賦問題終於得以舒緩。經他鼓吹和壁畫,上海同文館得以創辦。馮桂芬的思想上接林、魏,下啟康、梁,著作寫成傳抄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部分刊行於七十年代,完整刊刻於八十年代,討論簽注於九十年代,其影響則從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從未間斷。本書依據大量第一手資料,包括馮桂芬的著作手稿、未刊文稿、科舉制藝、往來書信,敘述了馮桂芬生平活動,對採納西學、勸行均賦、被誣舞弊、乞師援滬、借師助剿等問題剖析尤細;著重介紹了馮桂芬代表作《校邠廬抗議》的成書過程、抄本流傳、版本演變情況,分析了此書的內容、特點、社會影響和思想地位。

《滬濱閒影》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近代上海崛起在一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它承襲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滋養,又是環球貿易在遠東網路的一個新成員,沐浴著多元文化的洗禮。它從苦日江南古鎮典雅情趣的追隨者,轉而位居中國追趕近代文明潮流的前沿,成為引領中國傳統文化嬗變的先行地。

晚清以來,一種帶有鮮明近代都市印跡的娛樂空間、設施、消費方式在租界破土而出,一個多元共處的娛樂主體逐漸生成、欣然成長。公園、綠地、會所、圖書館、影劇院、遊樂場、運動場、健身房、游泳池等的存在,逐步提高著社會的包容性,並在公眾閒暇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居民自發成立的娛樂俱樂部如業餘劇社、運動總會、青年會、職業聯誼會等,從外僑社區蔓延到華人職業群體,人們在緊張有序的工作之餘,自得其樂。都市娛樂產業華洋交匯、雅俗共處的特點,滿足著不同消費層娛樂需求的變換,也使書刊、舞台、銀幕、球場等成為青年尋夢的樂園。近代上海為中國創造了一個雅俗共存、異彩紛呈的娛樂場,也提供了公眾養成守法自律、不擾他人等文明行為規範的課堂。

娛樂產業也是近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之一,它連線著經營者、生產者、消費者,是公眾宣洩情感、展示個性的舞台,珍藏都市成長檔案、時尚流變的記憶之門。叩門而入,一個精彩的世界將展現在你的眼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