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姻緣

上海姻緣

《上海姻緣》是200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念琪。該書講述的是上海這座城市從建國前,一直到今天的婚戀、家庭、情感,以及人的婚姻觀念的變化。《上海姻緣》從“姻緣”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入手,在展現每一個階段的不同方面的同時,更是把大量的“上海”元素、特色穿插其間,使書稿在符合主題的同時,又帶有了鮮明的“海派”生活特色,展示了一座城市跨世紀的婚姻風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上海姻緣》系“上海書系”之一。該書講述的是上海這座城市從建國前,一直到今天的婚戀、家庭、情感,以及人的婚姻觀念的變化。《上海姻緣》從“姻緣”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入手,在展現每一個階段的不同方面的同時,更是把大量的“上海”元素、特色穿插其間,使書稿在符合主題的同時,又帶有了鮮明的“海派”生活特色,展示了一座城市跨世紀的婚姻風情。

編輯推薦

《上海姻緣》:婚姻,可以看做映照城市生活和城市人的一面再好不過的鏡子。“上海姻緣”之所以吸引人們的眼球,自然是與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有關。它生於斯,長於斯;既活躍著傳統的因子,一呼一吸間又與全球最新節拍同步。帶著鮮明的烙印,磨打不去的胎記。城市使之更美好,它令城市更美妙。

作者簡介

袁念琪,生於上海,高級編輯。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1978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在中學任教。1983年,被招聘考入上海電視台至今。

多次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專題一、二、三等獎,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並在上海新聞獎和上海廣播電視獎評比中獲二、三等獎。迄今已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和評論數百萬字。曾出版《上海:穿越時代橫馬路》《處處見門檻——上海人日常生活經濟學》《十字街頭》《鑽鑽銅鈿眼——一個上海人的日常經濟觀察》《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等。

目錄

找呀找——滄海桑田擇偶觀

“上只角”·“下只角”

吃菜要吃青菜心

“四大員”

老九不能走

好女嫁老闆

今天有誰一見鍾情

本地人歡喜大娘子

聖女·剩女

結緣——條條路兒通洞房

組織是靠得住的

鮮花重放的紅娘

相約螢屏:上海男女的時尚撮合

“肥水”和“近水”

不拆牆也是一家子

爸爸媽媽走上前

求愛:從馬路到“網路”

娶個上海女人做太太

找個上海男人當老公

甜愛路——愛情是這樣煉成的

盪馬路

情人牆:外灘的傳說

公園是個伊甸園

通宵場·偽包廂

男女表白

手榴彈·機關槍·炸藥包

築巢——四手聯彈定終身

“敲定”終身

從“湯司令”到“吃爺娘”

愛之屋

有腳無腳少不了

同居:摸過河的石頭

你就是我的拿破崙

美人也是江山一座

婚禮——人生禮觀紅地毯

革命時代的婚禮

花樣年代的婚禮

甜蜜的開銷

紅色“罰款單”

披上婚紗之前

婚戒金燦燦

奉子成婚

過人家——鹽油柴米日常事

夫妻親算賬清

烊烊烊

紅花綠葉種出來

丁克那些事

投向刀刃的好鋼

男小囡·小姑娘

男生女生

怎一個“閃”字得了

當個宅女不容易

序言

啥人頭上有朵花——一座城市跨世紀的婚姻風情

這首童謠,是我兒時弄堂里傳唱的:“啥人頭上有朵花,明朝夜裡要結婚。”

不光只是嘴裡唱叨,還要動口又動手。動手是要為歌兒佐證,就是要把花放到某個人的頭上。

那時,正是“文革”時期,店裡無花可買,身邊也摘花較難。放到腦袋上的,當然很少是貨真價實的花,甚至連紙花也撈不著;大多是碎紙片、樹葉什麼的。玩這遊戲的,都是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

讓“花”開在人家頭上的過程是悄悄的、隱蔽的;絕不能讓他在那個“花”兒即將落下之際察覺,發現你的意圖。於是,在童謠的掩護下,完成了擺“花”的任務。另一種情形,則是在把“花”放到某人頭上之後,兒歌聲驟然而起。

每當童謠聲起的時候,在場的人,要么是伸出兩隻手在自己的頭上掃來掃去,要么就是警惕地左閃右躲。總而言之,就是生怕花落我家,唯恐“明朝夜裡要結婚”。

現在想想,覺得好笑,有點滑稽。那時,連結婚究竟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的我們,為什麼竟然對它要這樣的退避三舍?為什麼異性相吸的定理,在這裡失去了它的功用?難道今天頭上有花與明朝夜裡結婚潛伏著什麼必然的關係?

正是應了哲人的那句話:感覺到了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解才解決本質問題。理解有助於我們對新舊感覺的梳理、辨析和把握,理解也有助於我們對事物本質的觸及、認識和深化,以至於解決。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男女的地方,就會有姻緣。

上海姻緣之所以吸引人們的眼球,自然是與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有關。它生於斯,長於斯;既活躍著我們民族傳統的因子,一呼一吸間又與全球最新節拍同步。帶著它獨有且鮮明的烙印、磨打不去的胎記。城市使之更美好,它令城市更美妙。

姻緣,還可以看作映照城市生活和城市人一面再好不過的鏡子。做這樣的比喻,不僅是因為世人把鏡子的圓破用於表達婚姻的完美程度;它還觀照了我們自身的成長,映出了生活中諸多生動傳神的面相……

我們常把家庭比作社會的細胞,細胞的穩定、和諧和健康,自然是相當的重要;要做到這一切,就要取決於姻緣的狀況和質量。哲學家告訴我們,矛盾無處不在,姻緣也不會例外。但姻緣的美滿,就是在舌頭與牙齒的打架中逐漸完成的。姻緣何嘗不是孕育著明天美麗花兒的骨朵呢?

城市的童謠綿延流傳,串起了上海這座城市豐富多彩而又不斷發展前行的姻緣。

文摘

“上只角”·“下只角”

“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上海人獨創的語彙。在我的印象里,這一對名詞誕生和盛行於20世紀80年代。可也有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是在20世紀的20年代,就有“上只角”這詞了,指的是租界。由來是源於地理原因,因租界在華界之北,上北下南,“上只角”就是指租界那一塊地方。那時,還無“下只角”一詞。

到了我們耳聞目睹“上只角”之時,其本意已經與過去有了差異,指的是地段繁華、環境幽靜、住宅高檔以及所住居民收入、職業和文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不僅有意義的不同,而且還同步誕生了個相對應的辭彙“下只角”。

按“上只角”、“下只角”的概念來觀照我們這個城市,其中有“上”、“下”兩隻角涇渭分明的,另有一種是你中有我,即在“上只角”里包囊了若干的“下只角”,對此,也是有個說法的,叫做“都市裡的村莊”。這么一說,“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指向就很清楚瞭然了,與20世紀20年代的含義是有所不同的。

不管是“上只角”還是“下只角”,生活在那裡的人都是要戀愛結婚的。同在一“角”的男女結合,這裡暫且放下不表。要說的是跨“角”的姻緣,因為月老也時時把一根紅線串起了不同“角”的男女,於是也就挑起了_個千古話題:門當戶對。

朋友採訪過一對新人。新郎是住在“上只角”——原來的法租界,今徐匯區復興中路和烏魯木齊路交界一帶。而新娘住在“下只角”——南市老城廂靠黃浦江邊的一個棚戶區。那裡的人口密度高,當地人有一個玩笑說:張家宅前宅後宅左宅右宅中宅,五個宅子就可以徵兵一個師。

生長在“上只角”的新郎講:“原來,他們是一百個裡面也不一定有一個能嫁到我們‘上只角’的。‘文革’的時候,打亂了。有些‘下只角’的人和我們結婚,現在又沒有了。”而來自“下只角”的新娘說:“我一定要尋一個有本領、有地位的愛人,我尋到了。‘上只角’就是地位。”

新郎的父親解放前是銀行的職員,有錢有地位;新娘的爸爸是街道運輸合作社的工人,是踏黃魚車的。新郎的父親竭力反對這門婚姻,兩人是在老人過世後才結的婚。違抗父命的新郎對我朋友說:“自己比老婆長得矮一點,反正是在1米70以下。這樣的條件找老婆,尤其是要找個容貌出眾的,的確是有困難的。”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相愛的男女,他們各自的家庭、學歷和經濟狀況等,並不是門當戶對的。而在過去注重政治面貌、家庭出身,講究幾代根正苗紅的年代,尤其是在“文革”期間,這些都是門當戶對要“當”要“對”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為這不但會影響當事人,還會波及他們的子女。

“門當戶對”就是男女雙方要相匹配,而匹配是有著一系列具體內容的。譬如在年齡上要相當,一般是女不能大,當然也有“浦東人喜歡大娘子”一說。還有是高矮得當,大都是男高女矮,但也不能差距較大。有一男生1米80齣頭,女的卻不到1米60,兩人一牽手,男的就像拎了只熱水瓶。甚至還有籍貫方面的考慮:南方人最好找南方人,江北人不考慮,寧波阿婆難服侍等等。此外,還有學歷、家庭、住房和居住地段等匹配的要求。

《相約星期六》是上海電視台一檔開辦多年且極有影響的節目,專為青年男女的婚姻牽線搭橋,門當戶對也是其操作的一項原則。比如,推出過高學歷專場。能來的,都是高學歷者,需要出示碩士以上的文憑才能換得一張入場券。節目的編導們是絕不會讓文盲或是只有大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人混進場內的。一個碩士同事,就在這個專場裡贏得佳人歸,結成一對高學歷夫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