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質礦產志

上海,是中國近代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的發端地。 1978年6月,上海市水文地質大隊易名為上海市地質處。 1990年經上海市編制委員會同意,改上海地質礦產局為上海市地質礦產局。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地質工作與機構
第二篇區域地質
第三篇地質礦產資源
第四篇水文、工程地質
第五篇地面沉降
第六篇地震地質
第七篇地質科技
第八篇人物
附錄 編後記
編纂、審定、驗收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地質工作與機構

概述
上海,是中國近代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的發端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封閉的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近代地球科學從上海傳入中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開始發展,成立了許多官方與民間的翻譯機構,以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為代表,還有商務印書館等翻譯出版了一批地質科學著作。墨海書館於鹹豐二年(1852年)出版了《地理全志》,首次使用“地質”一詞。西方的一些地質學者從上海出發對中國的地質進行考察和研究。清同治八年(1869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Ferdinand Pavl Wilhelm,Baron Von)獲得上海中國西商會的資助,漫遊了湘鄂豫晉浙蘇皖川陝等地。其各種記載與報告,清光緒三年(1877年)在上海出版;後匯集成一巨著《中國》,是一部當年不可多得的有關中國地質礦產情況的著述。
此後,中國學者也開始編寫地質學著作在上海出版。顧琅(芮石臣)和周樹人(魯迅)合著的《中國礦產志》,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上海普及書店印刷發行。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設地質勘探冶煉課程教育和出版地質教科書的地方。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奏請設立上海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同文館,同治六年改名為“上海廣方言館”。同治九年以後,廣方言館增設天文、地理、勘探冶煉、行海理法等課。光緒二十七年後,相繼由上海文明書局、大學堂譯書局、上海科學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地質教科書。民國元年至38年(1912~1949年)期間,上海出版的礦物類書籍,共有60餘種,尤其是民國25年版的《礦物學名詞》,為中國以後的礦物學名詞類書籍,奠定了基本的格局。
上海本地的地質調查、鑽探工作,始於清鹹豐十一年(1860年)。是年,在黃浦路(今中山東路)美商旗昌洋行內鑽探了第一口77米的取地下水深井。同治十年開始,觀測水文資料。民國9~11年,劉季辰和趙汝鈞兩人在松江縣和金山縣進行過地質調查,葉良輔作岩石鑑定。與此同時,英、美學者先後發表有關上海第四紀地層及地下水水質論文。美國人G・H・克里賽利用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在市區開鑿的一些深井剖面資料,對上海第四紀地層地質首次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光緒二十六年在張華浜附近設立第一個水準點――吳淞零點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對地質科學的研究在上海興起,研究人員不斷增加,研究形式由單一的個體研究發展到有組織的研究。民國17年1月~21年9月,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上海創建了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民國19年3月8日,李四光創立地質研究所同人半月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上海的地質科學工作出現了全新的發展,建立了專門的地質工作機構、研究所和大學的地質系,研究領域得到了拓寬,研究程度不斷深化,結合國民經濟的需要開展套用研究,為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1949~1950年上海石油公司(前中國石油公司)翁文波、李德生、王綱道等,在上海及蘇南進行地質調查、重力物探及少量鑽探工作。
1951年8月,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汪道涵、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徐克勤和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朱夏在上海籌建華東地質調查所。1952年10月~1953年1月,浙江、福建、山東和安徽地質調查所合併,在上海成立華東地質局。1953年4月華東地質局撤銷。
1957年,地質部華東石油物探大隊和中蘇合作904航磁大隊,在華東地區,包括上海市的範圍內,開展了1∶100萬重力普查與航磁工作。
1958年5月,上海石油普查大隊成立。從此,在上海地區開始了全面的基礎地質與以普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礦產地質調查。1959年5月,國務院批准將上海石油普查大隊改建為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地質處。1960年6月,又擴建為上海市地質勘察局。在松江、�直等地質凹陷地區開展石油勘探普查,在南匯坦直、金山張堰地區開展尋找金屬礦產地質勘探,在寶山羅店開展找煤地質勘探,在市區開展隧道、捷運等選址工程地質勘察。還開展石材、砂料、泥炭等地表礦產資源調查。
1962年4月,為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地質部廳(局)長會議的決定,撤銷上海市地質勘察局,成立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二大隊,其任務主要是調查研究控制上海市地面沉降。
1971年3月,貫徹國家計委地質局“機構下放”的精神,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二大隊改為上海市水文地質大隊,實行雙重領導,以上海為主。1978年6月,上海市水文地質大隊易名為上海市地質處。1980年2月,國家經委通知上海,改上海市地質處的體制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1983年1月,地質部經國務院批准將上海市地質處改建為上海經濟區地質中心,除承擔上海市地質工作外,還負責規劃、協調地質部在上海經濟區範圍的各省地質局的各項地質工作,實行地質部和上海市雙重領導、以地質部為主的體制,同時接受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指導。1986年11月,地礦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決定,上海經濟區地質中心同時使用上海地質礦產局名稱,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地質工作的職能部門,領導體制不變。1990年經上海市編制委員會同意,改上海地質礦產局為上海市地質礦產局。
截至1988年,上海市的各類地質工作,共投入鑽探實物工作量約65萬米,合計國家投資約1.2億元。70年代末至80年代,結合上海市改革開放的需要和市政總體規劃布局,開展了上海城市總體規劃、開發區建設、港口建設及航道整治等項目的水文、工程地質普查,以及工業、民用建築的地基勘察工作。在金山張堰地區找到中型富銅礦,伴生有鐵、銀、鉬、鋅、金等多種可以綜合利用的金屬元素,結束了上海無金屬固體礦產的歷史。
在上海從事地質勘察工作的還有:上海勘察院、華東水利電力設計院、中國船舶總公司勘察研究院等。80年代以來,由於上海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上海市內的勘察設計單位迅速猛增,外省市有些勘察單位也進入上海勘察市場,從1981年的87個增至1995年的100多個。至1995年,上海從事勘察設計施工的職工達3萬餘人。同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地質學科院系和研究機構,也是上海地質工作中一支有實力的科研力量和出色的地質隊伍,在上海城市地質工作中作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