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城鄉

上新城鄉

上新城鄉位於元陽縣東部,東觀音山北麓中段,紅河南岸,地處東經102°54’—102°57’,北緯22°59’—23°11’之間。東接小新街鄉,南連金平縣,西鄰嘎娘鄉,北與箇舊市保和鄉隔紅河相望,國十面積139.0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圖)上新城鄉上新城鄉

介紹

(圖)上新城鄉上新城鄉

上新城鄉位於元陽縣東部,東觀音山北麓中段,紅河南岸,地處東經102°54’—102°57’,北緯22°59’—23°11’之間。東接小新街鄉,南連金平縣,西鄰嘎娘鄉,北與箇舊市保和鄉隔紅河相望,國十面積139.05平方公里。全鄉轄采山坪、興隆街、瓦灰城、風口、小土龍、復興、同春山、下新城、箭竹林9個村委會,57個村民小組。距縣城南沙112公里。全鄉耕地面積61281畝,其中水田7591畝,早地53690畝;承包面積15846畝;土地詳查面積208500畝。2002年全鄉總人口20100人,其中農業人口19656人,占總人口的978%,世居哈尼、彝、苗、漢、傣、瑤六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7577人,占總人口的87.4%;其中哈尼族7486人,占總人口的37.2%;彝族5058人,占總人口的25.1%;苗族總人口2993人,占總人口的14.8%;傣族1347人,占總人口的6.7%;瑤族881人,占總人口的4.3%。上新城鄉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寬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對高差2224米,年均氣溫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

經濟與社會發展解放前,500多年的土司制度,嚴重束縛了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在極度貧困和落後的社會環境下生存。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鄉各族民眾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進取,使上新城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2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249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5.6萬元;糧食總產量6623噸,經濟總收入達1767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29千克,人均純收入585元。“九五”以來,在確保糧食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糧、經、畜協調發展的格局。2002年,農業總收入1023萬元,比上年增長9%,肉類總產402噸,比上年增長23.4%。上新城鄉鄉鎮企業起步較晚,基礎弱,主要以礦產業為主,2002年,總產值88萬元,稅利11萬元。經過幾年的調整,經濟結構有了明顯變化,特別是第三產業增長比較迅速,但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還有待進一步調整。特急產業主要有:“魯沙梨”為主的林果業,以石膏為主的礦產業。以“兩雜”為主的農業增產措施和科技推廣力度不斷得到加強.

行政規劃

(圖)上新城鄉上新城鄉

興隆街苗族村委會位於鄉西南部,轄興隆街、上火地、下火地、告封碑共4個自然村,300戶1431人。

瓦灰城村委會位於鄉西北部,轄瓦灰城、楊姓、老河寨共3個自然村,581戶2671人。

風口村委會位於鄉北部,轄風口、大麻迷、小麻迷、關泥、關洞、椎栗樹、東瓜林共7個自然村,363戶1497人。

土龍村委會位於鄉北部,轄小土龍、大石頭、新寨子、尼蘇寨、卜拉寨共5個自然村,302戶1374人。

同春山瑤族村委會位於鄉北部,轄同春山、哈卡、仁壽村、中寨共4個自然村,705戶3481人。

復興村委會位於鄉北部,轄土鍋寨、魚塘凹子、沙仁上寨、沙仁下寨、小寨、老寨子、三台坡、李子沖、蠻堤、芒杏河共10個自然村,443戶1931人。

新城村委會位於鄉政府所在地,轄上新城、下新城、新亞擁、老亞擁、納更沖新寨、納更沖老寨、格河寨、下中寨、五六良寨共9個自然村,715戶3289人。

箭竹林村委會位於鄉東南部,轄箭竹林、小中寨、梭山、平安寨4個自然村,424戶1918人。
風口山村委會位於鄉北部,轄前進村、石膏村、鐵嶺村、印楝村採花村、豐收村、和諧村、江邊村、建設村9個自然村,875戶 1815人。

全鄉耕地面積61281畝,其中水田7470畝,旱地13851畝;承包面積17571畝;土地詳查面積208500畝。

2008年全鄉總人口21552人,其中農業人口21375人,占總人口的99.18%,世居哈尼、彝、苗、漢、傣、瑤六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054人,占總人口的83.41%;其中哈尼族7803人,占總人口的37.53%;彝族4735人,占總人口的 22.8%;苗族258人,占總人口的12.4%;傣族1124人,占總人口的5.4%;瑤族1025人,占總人口的4.9%。

上新城鄉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寬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對高度差2224米,年均氣溫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

經濟

(圖)蘋果蘋果

經濟林果主要以梨、核、木薯花生為主,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074畝,果園面積803畝。年末生豬存欄9885頭,比上年增長4%,牛存欄5296頭,比上年下降5%,生豬出欄6180頭,比上年增長31%,牛出欄376頭,比上年增長11%,實現肉類總產560噸,比上年增長18%。全鄉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4萬元,比上年下降38%,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143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87元,比上年增加60元。有鄉鎮企業148個,從業人員440人,總收入755萬元。有中學1所,在校生764人,國小校(點)15個,在校生2528人。文化站1個,衛生院1所。鄉黨委書記李文華,鄉人大主席江建科,鄉長陳德安

基礎設施

(圖)太陽能太陽能

交通方面:2008年全鄉公路里程達102公里,其中彈水泥路40公里石路28公里,鄉村土路34公里。主要提高現有公路的通達能力,提高路面硬化水平。在修繕和管理好已通公路及蔗區公路的同時,已完成上南(上新城至風口山)公路42公里水泥路,積極向上級爭取楊姓、老河寨至尼蘇寨公路的立項、開工,形成全鄉“三橫兩縱”的交通網路。

農田水利建設:全鄉有大小水渠298條,大水渠18條,灌溉面積17571畝;其中三面光水渠四條,總長39.6千米;五個村小組200戶通自來水水錶到戶,風口山建有28公里人飲管道和二個1000立方米的畜水池。面對去年不同程度的旱情,鄉政府積極組織人力、物力、財力抗旱,共修復溝渠16條,確保了全鄉298條大小水渠的暢通。為解決風口山移民用水問題,積極籌集投入資金8.9萬元擴建了風口山人畜飲水水源頭工程。全年累計完成投資30.4萬元,共投入勞動工日15.1萬個,完成土石方10.8立方米,完成人畜飲水工程5件,解決了2594人、602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今後再爭取做1—2條三面光水渠,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積;積極爭取資金,使風口山移民生活用水實現到戶水錶化;積極爭取告封碑水庫立項,實現鄉內“南水北調”工程。

電力方面:2008年通電村委會10個,通電村小組66個,其中農網改造35個村小組。繼續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先易後難”的原則,2008年底全面完成村村通電工程

能源建設:已建沼氣池1412口,可利用的有1232口,利用率達87%,其中100口為三配套建設標準。做好農村沼氣池、太陽能等能源建設,不斷改善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現有沼氣池的基礎上,繼續抓好沼氣池建設和節能灶改造工作,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和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認真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強化環境整治工作,加強對工業區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綜合治理,有效排除工業污染。合理開發利用水源、礦產等資源。

扶貧安居房建設:種植草果、花菽110畝、栽培膏桐24253畝、發展生豬1000頭、建好沼氣池60口,修建了全長1500米的楊姓衛生路和全長1800米的小寨衛生路,完成了小寨6.5公里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468人373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總投資89.7萬元(其中民眾自籌32.1萬元),共建安居工程戶160戶,現在已全面完成。

招商引資

(圖)農作物農作物

一、不斷加大礦業開發力度。通過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整合現有礦產資源,加大對鐵礦的開發力度,共引入2戶外商在風口山建成日處理200噸鐵礦洗選廠兩座,現已投產,有力地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並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生物資源創新產業日趨壯大。一是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大力培植壯大林下經濟。2006年,全鄉新植草果6450畝,實現了種植林下草果1萬餘畝的目標,草果年產量達11噸,實現經濟收入30餘萬元。同時,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區域,大力發展草烏、龍膽草等藥材,進一步壯大林下經濟。二是以印楝、膏桐為龍頭,大力開發矮山熱區經濟帶。目前,已在海拔800米以下熱區種植印楝11000畝、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風口山、小土龍、復興等村寨種植膏桐22435畝,充分開發矮山熱區資源。

三、預算總投資2630多萬元的上---麻四級水泥路。已通車使用;在世界宣明會的幫助下投入20餘萬元的仁---中公路已經完成使用;投資30萬元硬化風口山農貿市場道路,現已竣工投入使用。

四、我鄉苗族“直過區”共有12個自然村735戶369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768人,占總人口的75%。“直過區”項目建設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點工程,為做好這項民心工程,已向縣級遞交了14個項目申請,涉及資金9493.7萬元。

五、世界宣明會在我鄉共在教育方面,加大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投資18萬餘元建設中國小飲水工程、中學廁所、洗澡室,上新城中心國小洗澡室、箭竹林國小水池、同春山國小球場,資助貧困學生2563人,發放救助金2.5萬元;基礎設施方面,投資22萬餘元建設了梭山、中寨的人畜飲水工程、哈卡新寨的衛生路及廁所和仁---中公路。

人口衛生

(圖)民族服飾民族服飾

全鄉有鄉衛生院一所,醫生7人;在村級衛生室10個的基礎上,實現了“一村一室”的目標。加大愛滋病的宣傳力度,組織預防愛滋病學習、發放宣傳畫等,極大地增強了人民民眾“防艾”的意識,同時按照省、州、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和檔案精神,打破了衛生院“鐵飯碗”和“大鍋飯”的機制,激活了衛生院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的問題,從2006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2009年,農民參加參合金額由原來的每人10元增加至每人20元,病人從國家拿到的補償金額以得到了提高,病人真真體會到了國家的好政策,從根本解決了農民上“看病難、看病貴” 的問題

加大計生工作力度,堅持發展與控制人口兩手抓,全面貫徹“三為主”方針,取得了可喜成績。全鄉計生員業務培訓12期100人次農村戶口領取《獨生子女證》達39戶,其中獨生子女14歲前辦證的有31戶,發放養老金74戶74800元。

為了改變農村“髒、亂、差”的環境衛生狀況,我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把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作為全鄉當前和今後一項長期的中心工作來抓緊抓實。全鄉共投入資金6.76萬元,召開各種會議32次,2450餘人參加,刷寫永久性標語19條,臨時性標語551條,新增垃圾桶20隻,清理街道63條31500平方米,清理下水道及排水溝166條,共清理垃圾205噸,新建排水溝6條,修補路面724平方米,鋪設沙石路面2645平方米,補植綠化樹3600株,使全鄉環境衛生“髒、亂、差”的現象得到有效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得到很大改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