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

上師

藏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範者之尊稱。又作金剛上師。西藏人稱為喇嘛。喇嘛,為藏語 bla-ma 之漢語音譯,本為 bla(上)與 ma(人)之複合詞,意指上德之人。一個弟子可以有許多上師,但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師。根本上師不一定是個出家眾,他也可以是一般的在家人。

基本信息

上師相關概念

上師釋義

西藏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範者之尊稱。又作金剛上師。例如:門措上師。西藏人稱為喇嘛。喇嘛,為藏語bla-ma之漢語音譯,本為bla(上)與ma(人)之複合詞,意指上德之人。相當於梵語guru(古魯、咕嚕),意即師匠、師範,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對其師之尊稱。

上師‘法統’

西藏佛教特重喇嘛崇拜,於藏人之日常生活,舉凡誕婚壽喪、疾病災害,乃至旅遊遷徙,皆特別延請喇嘛為之祈禱而後行事,至於出家之修行者,於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特重對喇嘛之皈依,而有四皈依之作法;並以自己之身口意,悉數供養歸投上師;認為奉侍喇嘛,即等於供事三寶。 

以‘法統’而言,西藏密教最重視師承關係,認為金剛上師乃師師相承中的大日如來之代表,故凡遇傳受密法,必經金剛上師之灌頂,修持密法之儀軌亦須先請金剛上師加持之。又因密教強調心法相傳,故密法之傳授,必須由上師與弟子秘密授受。依密乘之規定,堪任軌範師(阿闍黎)之上師須具備下列條件:(一)須有正統傳承的根本金剛上師之密法灌頂。(二)從金剛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師,其間所有密法之傳承灌頂皆須圓滿無缺,不可間斷。(三)須受本尊大灌頂(阿闍黎灌頂),精通顯密佛法及菩提心學,並具備火供、壇城等修法材料,熟習諸經軌所說之修法。(四)自己有能力傳授密法時,須經根本金剛上師許可,方能擔任上師阿闍黎,為人傳法灌頂。圓具上述條件後,依照西藏之習慣,即可稱為‘仁波切’,意指轉世佛爺。

根本上師

許多初學者亦對“根本上師”這個名詞感到非常迷惑。根本上師即是你主要的上師,他是一切上師之根。有時候,你永遠不會有一位根本上師,不過一旦你從一位喇嘛處領受指示與口傳,並跟隨他好一段時間後,他便已是你主要的上師之一了。所謂的『根本上師』,其確實的解釋是:能夠把他所有的質量都能傾授於你的人,那個能夠讓你親見自心本性者。
一個弟子可以有許多上師,但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師。根本上師不一定是個出家眾,他也可以是一般的在家人。如果他能指出你的自心本性,就算你鄙視他,他也一樣是你的根本上師。
若你能在此生中得遇你的根本上師,那是極為殊勝之事,但這也十分稀少。有時候你完全遇不到他。也許你過去生中的根本上師不會再是你此生的根本上師,三昧耶戒律的毀犯會使上述情述發生。

上師-金剛上師咒

金剛上師咒簡介

西藏最有名的咒有兩種:
第一種是:蓮花生大士咒,稱為金剛上師咒
蓮花生大士咒,稱為金剛上師咒,嗡阿吽班雜咕嚕叭嘛悉地吽(OMAHHUMVAJRAGURUPADMASIDDHIHUM)。第二種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咒?大悲觀世音菩薩咒,嗡嘛呢叭咪吽(OMMANIPADMEHUM)。像大多數的咒一樣,它們是以印度古老神聖的語文——梵文寫的。

金剛上師咒

嗡阿吽(OMAHHUM)有外、內、「密」三義。不過,在這三個層次上嗡代表身,阿代表語,吽代表意。它們代表一切諸佛的身語意轉化功能的加持。
就外在意義而言,嗡淨化一切身惡業,阿淨化一切語惡業,吽淨化一切意惡業。由於淨化你的身、語、意,嗡阿吽提供諸佛的身語意加持。
嗡也是形色的精華,阿是聲音的精華,吽是心的精華。念這個咒,你就是在淨化環境、你自己和其他一切眾生。?嗡淨化一切認知,阿淨化一切聲音,吽淨化心及其思想、情緒。
就內在意義而言,嗡淨化脈,阿淨化氣,吽淨化明點。
在較深的層次里,嗡阿吽代表蓮花部諸佛的三身。嗡是法身,阿彌陀佛;阿是報身,大悲觀世音菩薩;吽是化身,蓮花生大士。這個咒象徵三身體現於蓮花生大士。
就秘密的意義而言,嗡阿吽帶來心性三個層面的證悟:嗡帶來它源源不斷的能量和慈悲的證悟,阿帶來它光輝的自性證悟,吽帶來它虛空般的明點的證悟。

金剛上師咒的意義

這個咒的重要意義是:「我啟請你,金剛上師,蓮花生大士,以你的加持力賜給我們一般和無上的成就。」
頂果欽哲仁波切解釋:
據說,嗡阿吽班雜咕嚕叭嘛悉地吽,這十二個字母帶著佛陀說法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的整個加持,因此念金剛上
師咒就等於念誦或修持佛陀全部教法的加持。十二部教法是解藥,可以讓我們從『十二因緣』解脫出來,而使得我們輪迴六道的正是這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
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是輪迴的機制,讓輪迴不斷進行。透過念誦金剛上師咒的十二個字母,十二因緣就被淨化,你就可以完全驅
除和淨化煩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雖然無明無法看到蓮花生大士本人,他的智慧心已經顯現在咒的形式上,這十二個字母事實上是他的智慧心的發射,具有他
的加持。金剛上師咒是蓮花生大士的聲音顯現。因此當你以念誦十二個字母來啟請他時,你將獲得巨大的加持和功德。在當前的困難時代里,我們所能啟請與皈依
的,以蓮花生大士最殊勝,所以,金剛上師咒最適合這個時代。

著名上師簡介

諾那上師
諾那上師(1856-1936)生於西康昌都徐姓人家。諾那上師被認為金塘呼圖克圖轉世,迎至伍齊諾那寺,取名丕成勒買謨措,七歲從格魯派扎素王雀堪布學佛法,又從噶舉派上師學習,勤修十三年,復從墨雅打那習寧瑪派法,繼寧瑪祖位。諾那上師曾因政治原因,被囚禁於拉薩六年,1924年脫險,由印度至北平、商京等地灌頂傳法,一時皈依受學者甚眾,開近代紅密漢傳之端,任蒙藏委員會委員、西康宣慰使,為民族團結而奔走,圓寂後民國政府贈“普佑法師”號。於佛法圓融禪、淨、教、密,溝通漢藏,強調紅教學人必須求生西方淨士。有語錄及《諾門普傳真言錄》行世。
智敏上師
智敏上師,中國佛教的一位高僧大德。浙江杭州人,生於公元1927年,現為浙江三門縣多寶講寺方丈、浙江三門縣佛協會長、三門縣政協常委、台州佛協副會長、浙江省佛協常務理事。浙江杭州人,一九二七年誕生。一九三0年因父執教於上海復旦大學。遂隨父走居上海。師德器不凡,少年時代閱佛書,即茹素擯棄世俗一切娛樂事。一九五三年春,能海上師至滬講經,師依止聽學,並受了五部大灌頂。一九五四年跟隨海公上五台山,同年秋天於清涼橋吉祥律院,由清定上師剃度,從能海上師座下第一大和尚受具足戒,開始了他那黃卷青燈的僧侶生涯。法師認為,要使正法住世,必需先培養如法比丘。因此他在住山之時即懷有培養僧青年的悲願。得到能海上師的器重。
上師年輕時,曾為能海上師侍者,於五台山依止能海上師十三年,盡得精髓,為漢地當代罕見之大德。能海上師曾給予傳法資格。1995年夏,昔年同為康薩仁波卿之弟子、能海上師之同學--大吉活佛正式授予智敏法師金剛阿舍黎位。大吉活佛還曾將從宗大師處一直傳下來之黃帽戴在敏公上師頭上,預言其定能極大利益漢地有情。並將生平之種種殊勝口訣心傳,秘密修法付于敏公上師。湖北宴慧居士曾寫信問清定上師關於智敏上師之情況,定公上師回信曰:“敏公與我無二無別。云云。”

上師上師

文革期間五台山的僧眾遭受空前的劫難,慈悲的佛子也遭到殘忍的摧殘,法師的雙足因遭受折磨,以致腐爛,九死一生,由同學護送回上海,經醫院截肢,才得保住生命,但下肢已經致殘。其時父親亦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每月僅發四十元生活費,一家三口一一包括父親侍從賴以度日,生活極端艱苦。但法師仍堅持每天朝暮課誦,懇切禮佛,始終不變初衷。《無量壽經》中說:“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法師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人天師表,為佛法樹立了真正的榜樣。
八十年代終於迎來了歷史的轉機,佛法在一片焦土上復甦。法師被聘為上海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八二年後師為了實現培養僧青年的行願,先後執教於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市佛學院,為佛教培養了大量的僧才,但由放經濟處所等條件限制,無法找到理想的寺院作試點,推行一套全面的教學規劃,幾經展轉,終於在浙江省三門高視多寶講寺覓得合適場所多寶講寺。多寶講寺是密宗黃教道場,法師在這裡宣揚佛法的教義,在出家僧眾的律儀上建立住持佛法的新僧寶,表現佛教最高的清淨幢相,同時深入民眾普及教義,為人民謀幸福,深得一方的敬仰。
上師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三高齡了,每天的工作是那樣的繁忙,修持和教學的時間總是安排得滿滿的,早上三點鐘,當人們還沉浸在夢鄉,多寶講寺的起床鍾即已敲響,無論是寒暑,師總是最早起來,居獅子座領導弟子念誦早課,早課要在七時結束方進早餐。上午是課堂授課,下午自習,或出坡勞動,晚課要修三小時。每當熄燈鐘響過,緊張修學了一天的學員開始安歇,寺院顯得分外寧靜,師猶孜孜不倦地在燈下改作、備課,每天睡眠僅四小時,過度的操勞使他幾次病倒。
為了培養僧青年,師可謂嘔心瀝血。多寶講寺學僧來自各地,程度參差不齊,針對這種情況,師採取個別輔導,編印講義,還自兼語文教師。他對弟子的學業毫不放鬆,每人每天都有定課,每階段要舉行考試。他曾經語重心長地對弟子們說:“出家是脫胎換骨,要斷除少爺公子脾氣,今天我給你們上課是扶著你們走路,而你們自己,一定要努力,掌握閱讀和理解這一關,今後的路要靠你們自己走,只有學會真本領才可以宏范三界,報答佛恩”。
智敏上師兩袖清風,悲智雙運,他提倡儉樸、清苦的修道生活。不做經懺佛事,實行持午,不設晚餐,僅此一舉,已贏得廣大信眾的讚譽。九七年三門遭受十一號颱風襲擊,損失慘重,法師大聲疾呼,號召在家弟子救災捐款,一時為災區捐獻人民幣一百多萬元。受到有關部門的表揚。對於貧病交加,求佛哀佑,上門來求助的信眾,法師也恩開一面,願意親自上殿為他們念經祈禱,毫不計較金錢、物質的供養。

大吉上師
大吉上師,一九二三年誕生,四川雅安人,夙具深慧,悲願具足,為饒益有情高樹顯密法幢。
上師自小秉賦靈異,誕生三日即開口自言"我要上廟",三歲時就隨母跋山涉水,從雅安找到康定南無寺。七八歲就已掌握殿上全套念誦儀軌,對喇嘛曲巴(上師供)、嘎登拉加(上師瑜伽)尤為精通嫻熟。九歲時在中國現代高僧能海上師的資助下進入西藏最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哲蚌寺,依止被尊稱為西藏日月二大德之一的康薩仁波卿,十七年中刻苦精研格魯教法,於諸《因明論》、《現觀莊嚴論》、《戒律論》、《中觀論》、《俱舍論》等五部大論精通無礙,得到最極清淨之格魯教法幾乎全部的傳承,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之灌頂儀軌皆完備具足,次第無誤。
上師每感漢人千里迢迢求法之艱難,於漢人多加垂愛,不辭辛勞,不計供養多寡,慈悲授予多種殊勝灌頂和修法儀軌,俾使漢地眾生能離苦得樂,獲大利益,堪稱南瞻部洲眾生之依怙。

清定上師
清定上師(1903-1999)俗名鄭全山,浙江三門人。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成都市佛教協會會長,成都市政協常委。他是當代中國佛教的一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對宏揚佛法有著重要的貢獻。
清定上師(1903-1999)俗名鄭全山,浙江三門人。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成都市佛教協會會長,成都市政協常委。1926年畢業於廣州大學哲學系,當年考入黃埔軍校步兵科。1933-1940年,先後任南京軍委會軍事交通研究所訓練處長,中華復興社總社處長,上海警察局秘書長兼中華復興社上海分社書記,第四戰區黨政軍訓練團訓練處長,中央訓練團訓練處長、政治部主任,授少將軍銜。

上師上師

1941年4月於重慶獅子山慈雲寺出家,1943年11月在昭覺寺受比丘戒,1943年在成都近慈寺隨能海大法師學法,1947-1949年,在重慶成立金剛道場任住持,後又到上海講經,建立上海金剛道場任住持,併兼南京寶華山住持,1955年9月被捕入獄,1975年12月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下釋放,1985年徹底平反,當年7月應昭覺寺僧眾請任方丈。1999年6月22日20時20分,清定上師在成都昭覺寺圓寂,享年97歲。

為何需要上師

有興趣修持佛法的初學者通常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所以便極度依賴於佛書,這樣的效法有壞處也有好處。對於金剛乘佛教而言,有很多已公開出版的秘密教法讀物並不適合初學者,當初學者閱讀這些書時,他會產生迷惑與困擾,並使行者不熱衷於追求佛道。雖然以廣泛的閱讀來獲取知識與體解是重要的,但正因為師生之間有更多學習之處,所以身為一個金剛乘的行者或學生,他絕對需要一位上師與引導。與其他傳統不一樣的地方是,金剛乘佛教非常強調“上師”這個概念的重要性。這位上師(不管是“他”或“她”)是行者依止為步上正道的嚮導。
皈依
在佛教中,我們須皈依三寶——即佛、法與僧。但在金剛乘佛教中,我們也皈依三根本:上師-加持根本;本尊-成就根本;而護法與空行則是事業根本。
行者必須以“上師即是佛”一般的信心與虔誠心來看待與接近上師。當行者對其上師不具足信心時,他將無法領受到上師在導引及指示上的加持。那不管他多么努力想圓成其行願,也肯定是毫無成就。
在西藏有這么一句話:“若見上師為佛,你便會領受到佛的加持;若見上師為菩薩,那你便會領受到菩薩的加持;若見上師為朋友,那你會領受到朋友的加持。” 故此,行者修證之層次全賴於自己對上師有多大的信心與虔誠心。若缺乏了這兩種質量,那你終將一無所獲。

如何選擇上師

那你又該如何尋找上師呢?好的老師與法友是挑出你隱藏著的缺點的人。喜歡閒聊、批判乃至講毀其它導師的上師,你應該敬而遠之。好的老師可以增長你的道業,而最重要的,他會指出你的錯處。他應該是博學多閒、有智慧、有耐心並具足大慈悲心。若他的質量比你差,那你將無從學習或進步,而更可能的,與之薰習久之,你或許會喪失掉你遇到他之前的那些美好質量呢!好的上師應當教你如何分別好壞是非,並指示你何者應取、何者應舍,他解決你佛法上的疑惑,並毫無保留地給予你引導,他應該是個讓你覺得舒服並容易接近的人。你也許可以把佛書的作者當成是你的老師,不過這也許不會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你無法與他溝通,當你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他也無法幫忙。所以別選擇比你缺乏智慧型及質量不及你的人為上師,那就像跟語言程度不佳的人講話一樣,久而久之,你的語文掌握能力也退步得與他一樣。而若你所選擇的上師與你程度相等,那你也學不到任何東西,因為你知道的,他也知道;他所明白的,你也完全理解啊!他不能教你什麼,而你也不會有成長的空間。當你尋找上師時,要找的是一個比你更有知識、更有智慧型及更慈悲的老師。
一般而言,上師可分為四種:凡夫上師、菩薩上師、化身上師及報身上師。對於初學者而言,因為我們無緣親遇菩薩、化身及報身(佛)上師,所以依止一位凡夫身的上師是重要的。只有證得果位的菩薩,你方有機緣得遇上述聖者,並從之領受直接的教授。
凡夫身的上師也可分幾種。一位出家人可能會有一位戒師(毗奈耶)、金剛上師、紀律老師及房舍師。對於聽聞法教並領受口傳及灌頂的在家修行人而言,授與上述法要的喇嘛即是其老師。他並不一定是你的根本上師,但必定是你的老師,你也應當注意並尊重你的上師們的身份及地位。對於佛法上的修持而言,給於你灌頂的喇嘛或在家人比給予你口傳的喇嘛來得更為重要。如果你經常向某位特定的喇嘛請教,那他應該會在你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西藏,我們曾有懇求某某人成為我們上師的傳統,然而如今,不一定就是如此。只要你從某人那裡得到教授,那你可以把他當作是你的老師。
一位好的老師從不禁止他的學生去參與其他老師或不同傳承的老師所給予的教授。好的老師會常常鼓勵其學生自由地開展自己的視野。
一旦你已作出選擇要跟隨某位老師時,那他即是你主要的上師。一位弟子可以有很多的老師,不過他應該有一位經常可供諮詢的主要上師。
接下來,學生找老師時,務求老師具以下的三項質量,然而作弟子的也當具有同樣的質量。為確保師生關係的順利發展,身為上師者在未接受某人為弟子前,應先好好檢驗一下他的資質,若認為做弟子的無能實現其承諾,那最好別建立師生關係。故此,師生二方的互相平衡與承諾是非常重要的。
據說,一位普通人成為老師一定要具備八個、四個或兩個特質。在《菩薩道次第》中,寂天菩薩便如此形容一位真正的上師:“……具足道德與學識,修有所成,充滿悲心與慈愛、無畏、容忍、不退縮、且又辯才無礙。”
接下來,岡波巴大師在《解脫莊嚴寶幔》中述及講授法教之上師當須有下列八種特質:
(一)嚴持淨戒,不論是出家戒、金剛乘戒或菩薩戒。
(二)對於所講所教之法要當能嫻熟知悉。
(三)具足某個程度上的悟境與證量。
(四)對一切弟子能生起大悲之心。
(五)對其弟子在佛法上的疑問均能一一解答且從不拒絕。
(六)具足耐性來領導及幫助其苦難中的弟子。
(七)對攝受的弟子從不感到懊悔。
(八)一切教誨都是誠心所現,皆是肺腑之言。
《法典聖》中亦述及四種特質如下:
偉大的上師當能:
以廣學深人之德而堪為大師,
以增上慧學之德而能淨惑解疑;
身行瑞正故,其言教必可受持於心,
且具足能指出污染及純淨現象之確實,
本性之大能者是也。
寂天菩薩在其《入菩薩行論》中更把所有質量簡化成二項:“身為上師者,當能全然掌握其學派之法教,並完滿其實踐菩提心之誓言承諾。”
身為弟子者應當細察下列五大品質:
(一)金剛上師必定具有“不間斷”之清淨傳承。在“金剛乘”這個名相中,“乘”即意味著“延續”性的傳承,從金剛總持一直傳衍至今天。
(二)金剛上師一定得具足堅定淨戒,不管其受持的是何種戒律或三昧耶,必得嚴守其清淨戒體。若其三昧耶已經破損,行者將會遭受短命及貧困之苦,並無能證悟究竟佛果。
(三)任何教派指示從上師傳至弟子必須是未曾中斷之傳承。一旦傳承中斷,其教授便可被視為不淨,因中間有空隙故。因為某些教授或已漏失,對弟子的修習亦毫無益處。
(四)上師對所教導的法要必能有所證知,尤其是密續方面的法教。
(五)上師必須對一切眾生都具有盈滿廣大的悲心。若缺乏慈悲,就算他擁有再多的其他特質,也不能算是個合格的具德上師。
在這末法時代中,據說你或許不能找到完全具備上述所有條件的上師。或許為師者真的有其缺憾,但有時可能是你無中生有的心生錯覺而不自知,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即是個很好的例子,他終其一生都在追隨佛陀,但因為只聽服於佛陀莊嚴之相剛而覺得佛陀除此之外竟然毫無優點,所以他最終離開了佛陀。
故此,若你真的無法找到一個能符合上述任何條件的具德上師,若能找到具足慈悲心此一特質的上師便已足矣。因為在上述所有質量中,最重要的是上師必須對其弟子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即覺悟之心。
改變主意
當你已經接受某人為上師後,卻又因某種原因而想改變主意並拒絕他時,最好能保持一種“尊敬的沉默”。若你已斷定這位上師不具有任何質量,尤其是慈悲心,那就算你的朋友想對之加以批評,你應該盡力去阻止他這么做。
當你接受某人為上師後,永不可以對其個人加以批判或對其教法加以否決或貶低。有時候,其於錯誤的訊息,我們可能會從邪師或非明師處領受教法,然而就算如此,我們也不能批評他,默而擯之即可。在金剛乘中,批判上師乃是嚴重的罪行,對行者的修持有深重的不良後果,導致障礙產生、短命多病等重業,甚至會受苦於金剛地獄中去!
故此,就像提婆達多一樣,眼見未必屬實。當那洛巴遇見其上師帝洛巴時,他看見的是一個坐在火堆前燒烤一大籃活生生的魚兒的乞丐!每次當帝洛巴吃完後,他就會彈一彈指,那洛巴看到的是瘋狂、骯髒的乞丐。但他事實上在彈指間竟能使魚兒們都證得了解脫!所以我們切莫批判任何人,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是誰或做些什麼。

檢驗上師的重要性

在還未肯定某人為值得追隨的具德上師前,我們得好好檢驗一下他們的憑證數據,這是個簡單的過程,不過卻是十分重要的作法。因為一旦你從未具足資格的上師處領受錯誤的修法,你決不能把它“追還”,而由於這錯誤的修持,所累積的功德亦可能會喪失殆盡矣!你可不能出爾反爾地說:“噢!我現在不想把他當作是我的上師了,我不喜歡他的教法。”這是一種很嚴重的惡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