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定林寺在江寧區秣陵街道方山西北麓。早在南朝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外國商僧竺法秀(今克什米爾人)在建康鐘山始建上定林寺,後寺廢。至南宋乾道九年(1165-1173)秦高僧善鑒來方山結廬修道,遠近信慕,施者踵至,佛殿、法堂、僧房次第建設。乾道九年(1173),善鑒詣府(指建康府)請移鐘山定林寺額於此,標誌著在方山重建定林寺塔,得到允許,定名為定林禪寺,在方山者為上定林寺,在鐘山者則稱下定林寺,此因角度不同而稱呼各異,並非矛盾。上定林寺高僧倍出、佛源廣播。全國佛寺輪藏之祖傅大多出於此寺。梁朝時禪宗始祖達摩,來中國坐禪的第一道場即設於上定林寺。在佛教界上定林寺與嵩山少林寺齊名,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譽。後寺毀塔存。至2004年,上定林寺修復一期工程建築面積72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完工。隨著二、三期工程的開展,藏經樓、天王殿、山牆將陸續完工,800多年前的古寺香火將得以延續。與韓國定林寺的淵源
紫金山上,海拔180米,北緯32度04分190秒、東經118度50分232秒。在這個由GPS精確定位的地點,淹沒於歷史長河中長達千年之久的南京上定林寺又重見天日了。發現它的是一支由南京大學歷史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組成的聯合考古隊。
這支考古隊對上定林寺遺址共進行了4次考古發掘,在全國首次發現了南朝大型寺廟遺址,並通過一處全國唯一的陸游遊記摩崖石刻基本確定了上、下定林寺的位置。
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學者還首次描繪出了一幅佛教經由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地區向朝鮮半島傳播的圖景。
韓國發現“南京瓦當”
在長達8年、歷時4次的考古發掘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恐怕就是瓦當和筒瓦。在紫霞湖畔的《文心雕龍》紀念館內,記者看到了陳列的精美瓦當。“發掘中,僅蓮花紋瓦當就出土了27件、10型,這還不算其他的瓦當。”發掘工作的主要參與人、中山陵園管理局考古專家路侃告訴記者。
據路侃介紹,在東亞地區,瓦當在公元三世紀以前主要用於中央和地方官署以及帝王陵寢、國家禮制建築和少數貴族府第等,約三世紀中葉以後,開始逐漸用於寺廟,而寺廟中的瓦當則大多以佛教代表紋式———蓮花紋為主。
當上定林寺出土的這些蓮花紋瓦當送至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的手中時,賀教授立即將這些瓦當放在了整個東亞地區的研究視野中,因為他曾經在韓國見到過幾乎一模一樣的瓦當。
“在韓國扶餘百濟的古代寺廟遺址中,韓國的考古隊員們也發現了蓮花紋瓦當。”賀雲翱告訴記者,他曾經與韓國學者合作研究中韓兩國出土的瓦當,發現一些出土於韓國扶餘百濟的蓮花紋瓦當與上定林寺的南朝瓦當風格完全一致。
據賀雲翱介紹,這兩地的蓮花紋瓦當邊輪普遍較窄並高於當面,當面蓮花都為8瓣,瓣間分隔線頂端作倒三角形或倒弧邊三角形。“這使得兩地的蓮花紋瓦當可以歸到同一類型之中。”賀雲翱說,相反,同時代的北朝蓮花瓦當卻與之相距甚遠,這些異同至少從某個側面體現出當時南朝、北朝與百濟國三者之間在寺廟文化上存在著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文化溝通上的親疏關係。
上定林寺有個韓國分院
從南京到韓國扶餘大約有兩千公里,如果說一千多年前相同的蓮花紋瓦當僅僅說明技術的傳播,那么出土蓮花紋瓦當的韓國寺廟的名稱則讓人更相信南朝對於當時朝鮮半島的影響。
那座韓國的寺廟竟然也叫定林寺!
根據史料記載,百濟佛教最初傳自東晉,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胡僧摩羅難陀從東晉到了百濟,受到沈流王禮敬。次年,百濟為其“創佛寺於漢山,度僧十人”,百濟佛法由此而興。
“可以說,百濟國佛教始傳自東晉,這對後來百濟佛教文化的流播體系之形成有深遠的影響。”賀雲翱告訴記者,到了南朝,百濟佛教界與南朝佛教界的聯繫變得更加密切了,甚至在百濟還有專門為梁武帝建造的大通寺。近年,韓國學者在大通寺的遺址內也發掘出了百濟時代的蓮花紋瓦當造型,與南京發現的南朝瓦當的風格也頗類似。
據此,有學者認為百濟定林寺的寺名很可能亦源自南朝,即仿自南朝都城建康鐘山當時有名的上定林寺。如果是這樣,那么此次發現的鐘山寺址作為南朝上定林寺的遺存,很可能就是韓國扶餘定林寺的源頭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