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語法研究

第二,方言中的語法材料需要大力發掘,套用於歷史比較研究。 先秦漢語“之”字的語法作用及其發展 古漢語主謂間“而”字研究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巴蜀書社; 第1版 (2002年2月1日)
叢書名: 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叢書
精裝: 304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6593292
條形碼: 9787806593295
尺寸: 20.6 x 14.2 x 1.8 cm
重量: 381 g

內容簡介

所謂新路子、新方法,其實就是許多人都常說過的歷史比較法。這個方法並不新,20世紀在中國音韻學的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威力。在神秘深奧的傅統音韻學的基礎上,用這種方法創建成一門真正的科學
用歷史比較法研究漢語法,應該怎樣做,我曾經過多年思考,並同幾位同志討論過。我認為:
第一,研究漢語語法要把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結合起來,在操作時二者又要嚴格加以區別。
第二,方言中的語法材料需要大力發掘,套用於歷史比較研究。方言是歷史演變中的活化石,可以彌補歷史文獻資料的嚴重不足。如果這項材料充分發掘利用起來,可以使語法研究的面貌大為改善。
第三,利用漢藏語系親屬語言的語法同漢語作比較,是另一條新路子。
第四,要充分繼承傅統語言學研究的成果,要充分掌握文獻資料。中國的傅統語法學包括在文字訓詁學中,《蒼》《雅》之學是研究中國語法學(包括語言學)的基礎。這個基礎打不好,不中能出高水平的成果。

媒體評論


《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在幾位朋友的的督促下,終於把作者十餘年來的語法論文結集出版了,很好。這項研究是我近二十年來關注的漢語史研究的一部分,所以看到這成果,特別感到高興。
二十年前,我曾申報過一個編寫“漢語史”的科研項目,計畫在二十年內同我的學生共同完成這部著作。有個大致的分工,方有國和馮英兩人負責語法史的研究。希望能寫出一部有較高水平的漢語語法史。現在看起來,當時的確過分低估了這項研究的難度。現在他們兩人都已在這項研究中摸索出新的門路,出版了各自的專著,雖然這距離原來構想的目標還遠,但是,我覺得,他們都在語法研究中摸索出一條新路子、新方法,這是很可喜的事。
所謂新路子、新方法,其實就是許多人都常說過的歷史比較法。這個方法並不新,20世紀在中國音韻學的研究中, 已經顯示出威力。在神秘深奧的傳統音韻學的基礎上,用這種方法創建成一門真正的科學。
但是,在音韻學以外,文字學、訓詁學、語法學,是否也能運用這個方法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我這些年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漢字發展史。去年和方有國寫完了《漢字發展史綱要》一書。我自己覺得,這項研究的完成,實際上是歷史比較法在漢字研究中的套用。歷史比較法是研究語言文字的一個重要方法,但因研究的領域不同,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所以需要摸索、創新。
關於漢語語法研究,早的且不說,從《馬氏文通》算起, 已經整整一個世紀了。馬建忠以後,漢語語法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許多語言學大師為這項研究費過心血,畢身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這方面,他們的研究成果非常寶貴。這些成果,無論可取與否,都對今後的研究有用。他們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探索。他們對某些具體問題的看法和論點,儘管很不相同,但從研究方法的套用和探討方面,都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啟發。
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審查前人的語法研究,可以大致看出,這一百年的語法研究,都在不斷地探索歷史比較法的運用和完善。例如馬建忠的《馬氏文通》用拉丁語法的框架同古漢語作比較,根據其異和同建立了第一個漢語語法框架,後來有人挖苦他,說他的著作是“拉丁語法漢證”。也有些人說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是“英語語法漢證”。這種批評其實有失公允。中國本來沒有完整的語法學這門學科,在開始使用比較法時,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弊,本不足怪。
馬建忠也注意到了漢語歷史的變化,只是沒有當作一種方法來套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丁聲樹、朱德熙用結構主義的方法研究現代漢語語法,成就很大。但是割斷了漢語發展的歷史,就無法解釋現狀。呂叔湘先生在歷史比較法的套用上費過很多心思。他在這方面的論述很重要。
歷史比較法,實際上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方法,既要從歷史的角度觀察語言的發展變化,又要利用中、外、古、今可資比較的語言現象加以比較,這二者結合運用,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這種方法已經在其他領域套用過,也已經做出顯著的成績。除中國音韻學以外,王國維利用甲骨文的材料研究上古史,創立了利用考古材料與文獻資料相比較的“二重驗證”法,使上古史的研究躍入一個新階段,也是這個歷史比較法成功套用的範例。
……

目錄


上古“為”尾句的演化
古漢語“為”字被動句結構考辨
論“有以”“無以”的形成和結構關係
上古漢語“所”字與所字結構再研究
釋“迪”“攸”兼釋其指代義的來源
釋“者”“諸”兼釋其指代義的來源
上古漢語“者”字詞性輿功能再研究
先秦漢語“之”字的語法作用及其發展
古漢語主謂間“而”字研究
《詩經》虛詞“止”複議
《詩經》虛詞“式”辨釋
《詩經》“數十斯+名”結構辨析
“以A為B”變換結構說略
“有”“無”代詞用法再探討
“之”“其”活用淺議
《論語》“斯”字的詞性和用法——與宗傅璧先生商榷
《孟子》虛詞“舍”新解
《荀子》“而為”辨析
“何合焉為”語法分析商榷
“莫之或止”解
《漢詞大字典》虛詞訓釋辨證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