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允鎮

上允鎮

上允鎮地處瀾滄縣西北部,是瀾滄縣除縣城外最大的城鎮,東與東河鄉、大山鄉接壤,南與富邦鄉接壤,西與木戛鄉、安康鄉接壤,北與文東鄉和臨滄市雙江縣毗鄰。地處東經100°03′20″~100°03′25″,北緯23°16′~23°20′,海拔在910~2040米。上允鎮政府駐地上允壩,海拔980米,距縣城92公里,國道214線從南到北貫穿全鎮,是通往思茅、西雙版納、雙江等市、州的交通要道。

基本信息

(圖)上允鎮上允鎮圖

簡單概述

(圖)上允鎮上允鎮

明代為孟連長官司轄地,清代設上勐允土目、下勐允土千總治理。民國時期先後屬上允縣佐、第五區、上允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為上允區、上允公社(1969年曾冠以向陽公社名稱),1984年復為區,1988年設為上允鎮,2000年改辦事處為村民委員會。同年末,鎮轄壩老、南窪、曼蚌、勐佛、那遠、南乃、翁板、上允、電浪、芒角、下允11個村委會。

上允鎮四周高山環繞,主要有北部乾龍潭尖山,海撥2231米;東部白石頭山,海撥2489米;南部後的丫口,海撥2294米;西部處馬科,海撥2441米;中部為盆地型平壩,是縣內最大的壩子,海撥850--1100米,面積67.3平方公里,主要由上允壩、下允壩組成。四周氣候溫和,壩了炎熱,年平均氣溫19.3`c,年降雨量在940--1100豪米左右,具有降雨少、氣溫高、光照強、蒸發量大、全年無霜的特點。

鎮內主要河流為上允河,因流經上允壩而得名,源頭有曼蚌河、南窪河、富角河、匯入上允河的支流有千崗河、淘金河、南岱河、南柵河等,幹流全長39公里,集水面積739平方公里,由南向北貫穿上允鎮流入小黑江。

上允鎮屬於盆地地形環繞,東西和南北最大跨度分別是28.6公里和31.6公里,土地總面積433平方公里,中間為若干丘陵組成的平壩,是縣內最大的壩子,其中壩區面積42.41平方公里,占9.7%;壩區占全鎮面積的1/10,山區和半山區占9/10。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度,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具有光能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冬無嚴寒,夏無炎熱的特點,適於水稻甘蔗玉米等各種熱帶農作物的生長,是瀾滄縣的糧食和甘蔗主產區。以種植、養殖為主,主要經濟來源有水稻、甘蔗、玉米、蔬菜、畜牧業。

地理環境

上允鎮是瀾滄縣境內最大的壩子,土地總面積433平方公里,中間為若干丘陵組成的平壩,壩區面積42.41平方公里,占9.7%。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具有光熱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適於水稻、甘蔗玉米等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是瀾滄縣的糧食和甘蔗主產區。全鎮可利用土地資源有6454.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74%。全鎮森林面積21.568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5%。

行政區劃

上允鎮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46個自然村,214個村民小組。全鎮有11160戶44307人,其中,農業戶9617戶40208人。有漢族、佤族、傣族、拉祜族等13種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3681人,占總人口的30.88%,佤族人口12731人占28.73%,傣族人口8514人占19.21%,拉祜族人口7650占17.27%,其他民族占總人口的3.91%。

自然資源

(圖)上允鎮上允鎮

有珍貴樹種鐵力木、西南樺。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銅、鉛鋅、錳。其中煤炭資源儲量較大,全鎮煤炭資源儲量約為6000萬噸。現有芒角、竜浪兩個村有開採點。旅遊資源方面,下允城子緬寺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芒角村芒京、芒那村民小組經調查被列為造紙工藝之鄉,下允河邊寨被列為土鍋陶器之鄉。風景名勝有規劃中的老街後城鐵力木公園和各處緬寺、竜林。其中較為有特色的是老街竜林、下城竜林、老街緬寺、下允村城子緬寺、下城緬寺、下允基督教堂、下允村白塔和下允村淘金河水庫等。

人口衛生

(圖)上允鎮上允鎮

全鎮11132戶44123人,其中,農業戶9618戶40044人。年內人口出生率6.7‰,自然增長率1.1‰。有漢族、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十三種民族,是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多民族雜居鎮。其中:漢族人口13639人,占總人口的30.91%,佤族人口12895人占29.23%,傣族人口8247人占18.69%,拉祜族人口7624占17.28%,其他民族占總人口的3.89%。農村勞動年齡人口24492人,實有全半勞動力25726人,其中從事農業的人口為23652人,從事工業的人口為82人,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口為1992人。

縣二院是一所 集醫療、防疫、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占地面積27617平方米,床位編制100張,人員編制130人。業務用房面積1746平方米,專業技術人員中級職稱23人,初級62人。醫院開展設定內科、兒科、傳染科、外科、婦產科、中醫科、五官科、放射科、檢驗科、B超科和門診部等30個大小科室。有總值200餘萬元的基本醫療設備,年診病人5萬餘人,住院病人2000餘人,基本能夠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和解決部分疑難危重病人的搶救、治療。開展了骨科、普外、婦產科、頜面外科等較複雜手術。衛生服務輻射八鄉一鎮約23萬多人口及臨滄地區臨近的兩個鄉,是黑河以北八個鄉鎮的醫療技術指導和急救中心。2004年至2005年經濟收入在180-210萬元左右。

2006年末,全鎮有共11個村衛生室,有村醫23人,全鎮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395戶,30037人,參合率達74.43%。到2006年12月30日止,我鎮共有37921人次得到補償,其中住院538人次,門診37383人次,基金支出總額為54.7017萬元。

農村經濟

(圖)甘蔗甘蔗

上允鎮經濟指導思想為著力推進“農業穩鎮、工業強鎮、集貿活鎮、畜牧業興鎮”的發展戰略,立足上允實際,今後要堅持“重點在田、希望在山、潛力在畜、後勁在林、出路在工”的工作總體要求,繼續堅持走“五條發展路子”,努力實現“五項目標”,與全縣同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同步構建和諧社會,同步實現溫飽,建設小康。

2006年末全鎮實有耕地面積72651畝,人均耕地面積1.8畝,其中:水田面積27776畝,旱地面積44875畝。林地面積215685畝,森林覆蓋率28%。農作物播種面積146274畝,其中:糧豆面積83446畝,玉米面積44973畝,甘蔗面積45825畝。

2005年/2006年榨季入榨甘蔗面積35666.8畝,農業產量120789噸,留種11000噸,實現工業產量109789噸;完成工業收入1521.9萬元,工業稅收151萬元。

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產量19053666公斤,人均占有口糧400公斤,同比增加9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247.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5元。年末大牲畜存欄12900頭,出欄1217頭,全年市場成交量12240頭;生豬存欄55964頭,出欄46847頭,全年市場成交量43200頭;羊存欄1300隻,出欄313隻;家禽飼養193207隻,出售自宰146393隻,禽蛋產量32288公斤。

文化教育

(圖)上允二中 上允二中

我鎮現有29個點所園校,其中,中學1所,完全國小13所,初級國小8所,一師一校教學點9個,幼稚園2個,成技校1所,各級各類在校學生6138人。

2006年國中完成招生510名,全鎮各村校共招收一年級學生21個班687名,順利完成了招生計畫,國中入學率為67%;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48%,全學年小學生輟學13人,輟學率為0.3%。

全鎮國小現有正式教職工29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6人,專任教師269人,工人14人;女教職工139人,少數民族144人,黨員78人,團員39人。本科學歷18人,專科學歷110人,中專高中學歷149人,國中及以下學歷13人,國小高級教師106人,國小一級教師91人,國小二、三級教師68人,未評級11人。

瀾滄縣第二中學占地面積 46473.2 平方米,建築面積 11282 平方米。有多媒體教室 2 間,300平方米田徑場一個,配置微機教室一個。全校教職工 126 人(含離退休人員 23 人)。在職在編教職工103人,其中男49人,女39人;專任教師88人,男49人,女27人,職稱情況:中學高職7人,中職26人,初職39人,未評轉16人;學歷情況:研究生課程班畢業2人,本科 46 人,專科 33人,中專6 人,高中 1人。2006年有26 個教學班, 1348 名在校生,其中國中生1159名,高中生189名。食宿生813人。學校於2002 年恢復自 1995 年停止的高中招生工作,同年 6 月,經思茅市教育局組織的專家組考核測評,認定學校辦學水平為“”雲南省二級二等完全中學。2002年 9 月,成為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學生控輟保學工作初見成效,年均學生鞏固率達86%。

基礎設施

(圖)上允鎮上允鎮

全鎮已通公路142個自然村(4個未通),現有公路里程150公里,擁有機動車輛5038輛,通電130個自然村(16個未通),通水133個自然村(13個未通),農村用電量90萬千瓦小時。有水庫一座,庫容80萬立方米;1000米以上的溝渠243條,水利化程度26%。

1978年至2006年以來,採取以國家投入為主,農村自籌及投工投勞獻料的方式,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共投入3866.65萬元。其中農田灌溉、河道治理方面國家投入3242.6萬元,民眾自籌投入56萬元;人蓄飲水工程建設方面國家投入251.27萬元,民眾自籌投入316.78萬元。全鎮共建成灌溉溝渠276條,總長820.8km;建成人蓄飲水工程112件,共解決6992戶,31606人,22000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的實際問題,建成小(一)型水庫1座,庫容128萬m3。建成小水塘21個,小水池114個。全鎮有效灌溉面積27924畝,旱澇保收面積22337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100畝。

新農村建設

(圖)上允鎮上允鎮

抓好全鎮各村組新農村建設規劃,主要做了上允鎮南窪村芒丙二組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關心幫助支持下,南窪村芒丙二組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正有條不紊的開展。我鎮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借鑑外地經驗,以“政府投入推動,部門立項推動、社會捐資帶動、民眾投工主動、宣傳典型鼓動”的模式,提出新農村建設與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際相結合,不貪大求洋,不盲目學城市,而是以人為本,方便生活起居,服務農業生產,保護好自然、生態,營造和諧環境。

以整治村容村貌作為重點的“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入手,發展新產業,塑造新風貌,培育新農民。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村民們熱情高漲,積極性高。針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量大,需用資金多的情況,本著“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集中全社會力量,做好試點工作。鎮黨委、政府組織駐鎮縣屬、鎮屬、個體工商戶等召開新農村建設規劃評審會,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為新農村建設出謀劃策。目前已籌集到水泥98噸,2萬元錢,一套廣播器材,籌資工作還在進行中,為做好新農村建設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特色風俗

(圖)歡度新米節歡度新米節

上允屬於多民族聚居區,其中以佤族、傣族為主。佤族文化相當濃厚,對於這樣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每個佤族寨子都有他們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伍。

他們的文藝宣傳隊伍是自發,自己組織的,其中由幾個有組織能力的,非常能唱、能跳的男女作為他們的領隊,宣傳隊伍人數不限,小型的小跳,大型的大跳,節目自編自演,喜聞樂見,人員隨時都可以拉得出來。上允最主要有四個佤族文藝宣傳隊,其中:下允淘金河佤族文藝宣傳隊、翁板佤族文藝宣傳隊、竜浪龍塘一組佤族文藝宣傳隊、下允糯掌佤族文藝宣傳隊。文藝宣傳隊歌曲大多的內容是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民族團結、國榮家富、人民喜氣洋洋,還用通俗明了的語言用歌曲的形式宣傳“三個代表”、“十六大”改革開放、計畫生育等政策,使這些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只要一去到佤族寨區,問起這些政策,他們多多少少都知道。用這種形式加強了民族凝聚力,使得佤族同胞們積極向上,團結主動,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在表演時,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民眾參與,人數不限。中間由幾個人,或吹蘆笙,或吹竹簫笛等領跳,表演者就手拉著手圍著打(吹)樂器的人逆時針跳動,跳的動作手部動作少,腳步動作多。手部的動作大多表示插秧、打穀子等動作,腳部動作有走步、踏步、彈動步、單跺腳、雙跺腳、踹腳、踢腿、吸腿蹲跳、轉身以及各種動、植物的模仿動作,邊唱邊跳那富有粗獷、激越、狂熱的舞姿和歌聲似乎要把大地頓通。

淘金河佤族文藝宣傳隊、翁板佤族文藝宣傳隊曾去參加雲南省國際旅遊節,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縣慶活動、拜年活動、葫蘆節、新米節、民運會總少不了這兩支佤族文藝宣傳隊伍,他們撐起了上允鎮佤族文藝半邊天。

別具特色的佤族飲食文化

佤族的雞肉稀飯和水酒是佤族最具有特色的飲食。在重要的客人來訪,起房蓋屋、逢年過節、討親嫁女等重大的事情到來時,雞肉稀飯和水酒是少不了的,它們是佤族用來接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如果你到佤族家做客,他們用雞肉稀飯、水酒招待你,這代表了你是他們家的尊貴客人。

佤族雞肉稀飯

佤族雞肉稀飯的歷史悠久,他們喜吃雞肉稀飯是以生俱來的。可以說佤族的歷史有多久,佤族雞肉稀飯的歷史就有多久。佤族世代居住在亞熱帶、熱帶的山腰峽谷之中,天氣比較炎熱,幹完一天勞動,晚上回到家裡,習慣煮稀飯吃,既營養、又易做,是佤族生活中最普遍的全食,也是佤族飲食文化的代表。不僅被本民族喜愛,外族也大加稱道。

佤族雞肉稀飯似簡單易做,但它相當講究主要原料及製作工序,不知其理,相同原料做出來的雞肉稀飯味道就是不一樣。

這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要備好生薑、茴香、佤族芫荽、辣椒、辣蓼、花椒尖、大蒜、洋蔥、五金葉、草果細菲菜綠辣子等佐料,然後將一隻肥嫩雞宰殺去毛洗淨(雞一般是1公斤左右生態雞為佳,一公斤雞配0.5公斤米),茸毛再用火燎淨,剖腹後不再用水洗,將整雞直接放進裝有冷水的土鍋煮。煮約30分鐘後撈起來用手把它撕成碎塊(雞頭、脖子要留給客人,表示尊敬),再把淘洗好的米放入雞湯里,把佐料磋細,雞骨頭用火烤黃,再舂細,然後拌攏生雞血、鹽、味素,等米煮到湯快要乾米還半生半熟時,把拌好的佐料放入稀飯用蓋子悶上三至五分鐘,攪拌均勻後一鍋色、香、味俱全的佤族雞肉稀飯即成。

佤族雞肉稀飯是佤族人民的美味佳肴,它開味、健胃,以稀、香、甜、麻、辣著稱,是佤族人民的一道迎賓主食。

古樸的佤族服飾文化

(圖)上允鎮上允鎮玉米

佤族的服飾,各地差異性很大。據說,佤族的紡織已有200年的歷史,那時的佤族服飾是用棉花做成的,其種植到做成衣服的整套工序都是自己完成的,顏色單調,以黑白兩色為主。佤族的傳統服飾,是以黑色為基調的。如今的佤族服飾90%是用市場買來的棉紗或細毛線製成,用自製的土布已經很少。棉紗或細毛線經過米湯浸泡五至十分鐘,曬乾,然後用木架拉工,拉成等距離以後就可以織布,顏色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來配。

佤族服飾款式形式多樣,因地而異,有近似漢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中青年婦女服飾,多用黑色、紅、藍、紫、黃或白的彩線,混紡成條紋花粗布,單幅圍裹,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製成短裙、長裙。佤族是非常喜歡妝飾自己的民族,佤族婦女耳上墜有圓筒形成圈狀的銀制耳環,有的卻墜著粗短的木製耳塞,脖子上喜戴1—3個大小不等的銀項圈,手戴銀鐲,腳裹護腳布。如今多數銀項圈、銀鐲已被廉價的銅器飾品所代替。佤族老年婦女,多纏黑色包頭,同樣也喜歡妝飾,因長年帶較重的耳環,天長日久,墜耳垂肩。男子的衣著差別不大,成年男子多纏黑色包頭,少數地區也有纏白色包頭的,纏紅色包頭的多為大窩郎(掌管木鼓房的大頭人,多為建寨人及其後代)或頭人、魔巴(巫師)和獵人頭“英雄”。上衣有短袖、長袖,背後有牛頭刺繡,並釘有布紐或銀扣,褲子短而肥大,褲腰捲起來可以包東西。男子一般沒有更多的妝飾,外出時,身挎背袋、長刀、火槍弓弩,腿纏裹布,是一副古代壯漢勇士的形象。

傳統的佤族民間體育文化

由於受佤族社會歷史發展情況的局限,直到新中國成立時,佤族仍處於封閉落後的原始社會狀態。同其教育、音樂、舞蹈一樣,體育完全融合併直接產生於勞動生產技能和來源於日常生活之中,通常表現為一種生產技能,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產技能、生活習慣的繼續發展和逐漸演變。作為一項體育活動,它是根據本民族生產勞動,社會生活需求,遵循這個民族人體生長發育情況,以人體活動為基本手段,促進某項勞動技能的高度發展,從而既能使人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個別人甚至達到嫻熟精湛的程度,又能增強體質,豐富生活的自然結合。

在佤族長期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射、摔、跑等體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長期使用弩而產生的射弩,有日常生活及勞動、遊戲中產生的摔跤,有遊戲中產生的打陀螺等體育項目。隨著社會的進步,佤族社會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代體育運動開始引入佤族地區,並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健康的發展。如:籃球、足球、排球、桌球等。

開展的方法有民眾自發的,比如在農閒時、較大集會和過節活動中,往往自發表演,進行比賽,既有體育的對抗性、技巧性,又富於娛樂性、趣味性的摔跤、射弩打陀螺打籃球等活動,為過節增添喜慶的氣氛。在一年一度的民族運動會中,佤族同胞以他們獨有的技能,參加射弩、打陀螺、爬桿、打籃球等項目,經常取得可喜的成績。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各種體育設施的建立健全,佤族體育運動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連結

[1] 雲南行農網 http://www.ynnw.gov.cn/Modules/Document/InfoShow.aspx?kid=32701

[2] 瀾滄縣上允鎮 http://lj.xxgk.yn.gov.cn/canton_model2/newsview.aspx?id=641498

[3] 數字鄉村 http://www.ynszxc.gov.cn/szxc/model/index.aspx?DepartmentId=119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