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

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丫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其中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懷玉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

三清山主體南北長12.2公里,東西寬6.3公里,平面呈荷葉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位於歐亞板塊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的懷玉山構造快體單元內。地處懷玉山脈腹地,屬花崗岩構造侵蝕為主的中山地形。山勢是東、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緩。從山腳至山頂,水平距離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

世界遺產大會認為:三清山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展示了獨特花崗岩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推選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質學家一致認為是“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

基本信息

演化歷史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10億年前,三清山地區成為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8.5億年前後,洋盆消失、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中生代以來,陸內A型俯衝與陸內伸展奠定了地質構造和地理格架,為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質環境。

三清山 三清山

約9億年前後,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對接,並成為Rodinia超大陸的組成部分,留下了珍貴的古洋殼殘跡即蛇綠混雜岩帶(9.68億年)和蘭閃石片岩(8.66±0.14億年),是古板塊對接和晉寧造山運動的重要見證。8.3~8億年前進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陸裂解,三清山位於揚子大陸板塊與華南裂谷海盆之間的過渡帶,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復理石和雙峰式火山岩建造。南華紀早期,區內處於濱海—陸表海的沉積環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積為主;隨之“雪球事件”出現,留下了古冰川活動的遺蹟—南沱組冰磧岩。

震旦紀,陸殼基本固結,氣候轉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紀末期,發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沒達1.6億年之久,一直延續到奧陶紀末期,沉積4000多米厚的淺海相砂頁岩和碳酸鹽岩類,並含有三葉蟲、筆石和海綿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積了一套淺海相泥矽質和碳酸鹽建造。經奧陶紀末期的“加里東第一幕”造山運動,三清山從此完全脫離海水環境,不再接受沉積。在距今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雖發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僅到達三清山東南角的邊緣部分。2億多年前,三清山結束了長期的海洋歷史,開始進入內陸發展的新階段。1.8億年前,侏羅紀晚期與白堊紀,三清山區域內發生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即燕山期運動,並伴隨有大規模的酸性岩漿浸入活動,從而奠定三清山構景的地質基礎。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時期,也是花崗岩地質、花崗岩地貌、花崗岩生態的奠基時期。此後,又通過新生代的變化,才造就了現今的奇特的花崗岩景觀和獨特的生態系統。

三清山雙面風化殼的演化 三清山雙面風化殼的演化

三疊世印支運動之後,三清山及其相鄰地區為陸內地勢相對較低的複式向斜。此後,才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盆嶺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盆嶺雛形期,由於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區內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期陸內造山動動,隨著贛東北深斷裂的陸內俯衝作用,形成了北東向三清花崗岩基,懷玉山脈開始呈擠壓型“坳中隆”式低緩隆起,並逐漸發生弱剝蝕,兩側出現陸相盆地。當時,包括三清山在內的古歐亞大陸與古北美古大陸曾是相連的。

在晚白堊世盆嶺伸展成型期,進入喜馬拉雅期,地殼於造山後,強烈伸展,發生大規模斷塊作用。懷玉山脈急劇隆升,強烈剝蝕,花崗岩體暴露地表,估算剝蝕厚度約4000~5000m。山脈兩側作不均衡斷陷,形成紅色碎屑岩斷陷盆地,北側盆地規模較小,南側信江斷陷盆地規模大,堆積紅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體與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懷玉山脈主要的形成期。歐亞古大陸與北美古大陸開始分離。在古近紀至新近紀盆嶺緩變期,為地殼強烈伸展後的相對休眠期,山體剝蝕微弱,盆地萎縮,缺失沉積。

在第四紀盆嶺改造期,地殼作波浪狀緩慢抬升,在懷玉山脈上部和近山麓地帶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級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級階地。從懷玉山山脈、山麓至信江盆地,地殼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時沿部分斷裂,發生差異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邊所圍繞的3條正斷裂控制,再次緩慢抬升,在懷玉山脈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為懷玉山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觀的造景時期   。

地質構造

區域地層

三清山區域地層自元古宙至第四紀地層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包括有中新元古界的張村群、河上鎮群、南華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等。

三清山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圖 三清山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圖

中新元古界的張村群,分布於三清山北部地帶,為洋盆島弧型蛇綠混雜岩,岩石組合有淺變質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凝灰質-泥砂質濁流沉積,混雜大量蛇綠岩塊體。新元古界主要分別於三清山的北部地區,其下部為河上鎮群,以淺變質的砂岩、板岩為主夾裂谷型雙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紋岩),不整合於張村群之上;中部為南華系海相碎屑岩、冰磧泥礫岩夾灰岩;上部為震旦系矽質岩、碳酸鹽岩。

古生界主要分布於三清山山體周圍及周邊地區,寒武系以碳酸鹽岩為主夾泥、矽質頁岩,底部為黑色頁岩;奧陶系以頁岩為主夾瘤狀灰岩,產豐富的筆石動物化石;志留係為泥砂質碎屑岩;泥盆係為砂礫岩、石英砂岩、粉砂質頁岩,往往不整合於前泥盆系之上;石炭系與二疊係為碳酸鹽岩。中生界以侏羅系和白堊係為主。

三疊系局部分布,中下部為碳酸鹽岩與頁岩、上部為含煤碎屑岩且往往不整合於早期地層之上;侏羅系出露於三清山外圍的中生代盆地的邊緣地帶,下部為淺色砂岩、中部為雜色砂頁岩並產有矽化木化石、上部為陸相火山雜岩;白堊系分布於三清山外圍的中生代陸相盆地內,以紅色及雜色碎屑岩係為主,下部為陸相火山碎屑岩,上部產有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

新生界僅發育第四系,且分布局限,主要分布於溝谷凹地和平地,以沖洪積粘土、亞粘土、砂礫石層或碎石粘土層為主   。

褶皺構造

分布於三清山的北西、北東部,為由南華系—志留系沉積蓋層組成的北東向侏羅山式褶皺。在區域上本期褶皺常被侏羅紀以來的地層不整合覆蓋,故推斷其應為印支期褶皺。主要有:

(1)黃土嶺複式背斜:位於三清山北西部的黃土嶺一帶,屬於區域上的黃土嶺—開化複式背斜的一部份,其軸線走向北東,褶皺向北東傾伏、向南西撒開,區內延長約15km。軸面近直立,兩翼產狀比較紊亂,北西翼產狀較陡,為300~350°∠30~75°,南東翼產狀較緩,為120~150°∠30~60°。核部地層為南華紀地層,翼部地層由震旦紀—奧陶紀地層組成。南翼出露較廣泛,常形成一些次級背向斜構造。

(2)華眉山向斜:分布於三清山的北東部,其軸線走向北東—南西向,其南西端起於懷玉山岩體旁側,北東端經源頭向區域上延伸,軸線走向67°,北西翼略陡,傾角40°~60°,南東翼較緩,傾角30°~50°。核部地層為早奧陶世印渚埠組,翼部由晚寒武世地層組成   。

斷裂構造

三清山花崗岩中的一個斷裂帶 三清山花崗岩中的一個斷裂帶

區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斷裂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其次為北北東向、北西向,從形成時間上來看,北東向斷裂最早形成,其次為北北東向,而北西向斷裂帶最晚形成。主要斷裂構造有正斷層、逆斷層等。主要斷層為楓林—紫湖鎮斷裂帶、小坑—芭蕉塢斷層、芭蕉塢—下西坑斷層,它們均以正斷層性質為,形成斷層谷並把三清山主體部分切割成了一個“三角形斷塊山”。

(1)楓林—紫湖鎮花崗岩斷層:位於三清山東南部,由數條呈北東50°~60°延伸斷層所組成,傾向南東,傾角60°。北西盤上升,南東盤下降。沿斷層見有早期剪下活動形成的劈理化帶、片理化帶和後期活動形成的斷層角礫岩帶,寬10~40m,為一多期活動斷裂,沿斷層為溝谷水系。如線狀沖溝、“膝”狀延伸的水系等。

(2)鵝公嶺—下西坑花崗岩斷層:位於三清山東—北東部,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65°~70°,其南西盤上升,北東盤下降。斷層面發育片理化花崗岩、構造角礫岩,岩石強烈矽化,礦物重結晶,見石英晶簇和瑪瑙。沿斷層形成斷層谷地貌,在其南東段還斷斷續續可見矽化帶形成的斷層崖。

(3)小坑—芭蕉塢花崗岩斷層:位於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0°,切斷了北東向斷層,其南東東盤上升,北西西盤下降。順斷層發育構造角礫岩、矽化岩、碎裂岩。沿主斷層走向形成斷層谷地貌   。

岩石構成

三清山岩體情況 三清山岩體情況

三清山地區岩漿岩活動較頻繁,岩漿岩分布較廣泛,其岩漿岩主要為 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崗岩體(屬懷玉山岩體的一部分),構成了三清山的主體。三清山花崗岩體位於三清山山體的中心部位,其平面形態呈不規則狀,在山體內出露面積約98km 。花崗岩侵入於黃土嶺複式背斜南翼的南華紀—奧陶紀地層中,呈岩基、岩株狀產出,侵入接觸界線不規則,呈波狀、港灣狀或枝叉狀,接觸面產狀傾向圍岩。內接觸帶見1~3cm寬的緻密堅硬的細晶冷凝邊,岩體中殘留頂蓋常見,為淺剝蝕程度。外接觸帶具較強的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寬500~2000餘米的熱接觸變質暈。岩體內原生流動構造不發育,繼承性脈岩發育,主要有花崗細晶岩、偉晶岩、花崗斑岩、閃長玢岩及輝長輝綠岩脈等。岩體內常見較多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暗色礦物相對富集閃長質包體。圍岩蝕變主要有矽卡岩化、矽化及綠泥石化等。岩體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等。

三清山花崗岩體內,常見有較多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暗色礦物相對富集的閃長質包體。花崗雜岩體明顯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但岩體的侵入接觸界線不規則,岩體中殘留頂蓋發育,外接觸熱變質帶出露寬度較大,原生流動構造不明顯,岩石的氧化係數平均為0.47。花崗岩基中的主體侵入期岩體分為三個相帶,邊緣相為細粒似斑狀鉀長花崗岩,過渡相為中粒至中粗粒似斑狀鉀長花崗岩,中心相僅見於溝谷中為粗粒似斑鉀長花崗岩,且圍岩殘留頂蓋較多,說明岩體剝蝕程度淺。花崗岩的侵位深度估算為4000~4500m。

• 岩性岩相

三清山花崗岩的主期侵入體可劃分為三個相帶,即:

邊緣相:岩性為細粒(微細粒—含斑)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

過渡相:岩性為中細粒斑狀黑雲鉀長花崗岩;

內部相:岩性為中粗粒斑狀黑雲鉀長花崗岩。

三個相帶在平面上並未構成同心環狀形態,尤其是內部相成不規則狀分布,這是由於岩漿上侵過程中區內構造應力場變化較大、岩漿冷凝結晶的環境較動盪,加上地殼上升後,地形切割程度和剝蝕程度的不均一性造成的。

• 花崗岩體內部構造

在三清山花崗岩體的內部,主要發育兩組方向的垂直節理,其一為北東—北北東走向、其二為北西走向,二者構成棋盤格式的組合方式。這些節理裂隙構造均具張—剪性特徵,密度稀,強度大,延伸長,切割深,呈帶狀產出,是三清山花崗岩成景的主控改造。另外區內還發育一組近水平節理,它們共同組成的裂隙網路,經沖刷剝蝕風化作用,形成各種造型獨特的景觀。節理的構造形跡在大多數的峰林景觀中均可見及。前者自南西往北東,整體走向具有由收斂至撒開的趨勢,在巨觀上形成似帚狀產出,發育規模較大,在空間上往往呈帶狀展布,是控制西部峰牆(西海重牆、九天長城等)和南部峽谷(福壽門、一線天等)的主要構造。後者總體走向北西向,往南東部略轉向近南北,其規模自北往南逐漸加大,且呈帶狀產出,是控制中部峰柱、南東部峰牆及部分峽谷的主要構造。另外花崗岩中還發育一組近水平節理,是造型石景的主控構造,即峰牆、峰柱等景觀經水平節理切割和風化剝蝕沖刷作用,形成各種造型獨特的景觀   。

地形地貌

地貌類型

三清山的山勢是東、南、西三面陡峻,北面平緩,地勢高差很大。從整體看,東坡從金沙至玉京峰,西坡從橫坦、汾水至玉京峰,恰為兩個相靠的凹球面,它們與南部的凸球面合成高聳入雲、層巒疊峰的奇特地貌。東坡比西坡平緩,南坡又比東坡平緩。組成三清山主體的岩石為燕山晚期花崗岩,其中邊緣相和過渡相的花崗岩是構成三清山峰巒的主要岩石,近谷底則多為內部相的中粗粒斑狀、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因其極易風化剝蝕,故多形成稍緩地形。

• 地貌形態

三清山地貌基本形態可分為山地和丘陵兩種類型,其中的山地又可分為中山和低山兩個亞類,丘陵又可分為高丘和低丘兩個亞類。

• 成因類型

根據地貌發育的主營力,三清山地貌成因類型為構造侵蝕和流水侵蝕地貌,又可分為4種類型,即構造侵蝕中山地貌、構造侵蝕低山地貌、流水侵蝕剝蝕高丘地貌、流水侵蝕剝蝕低丘地貌   。

單元區劃

• 地貌形態類型單元區劃

三清山式地貌示意圖 三清山式地貌示意圖

若以形態量計(比高和發布面積百分數)特徵為劃分依據,可將三清山花崗岩地貌劃分為以下4種地貌區:

(1)強烈中切割中山地貌區:以玉京峰為中心,從其南西的雲蓋峰一直延伸至其北東的大塢頭一帶均屬此地貌區,海拔1000~1800m,1000m以上的山峰也占到山體總面積的1/3,切割深度數百米至千餘米,切割程度>50%。

(2)強烈淺切割低山地貌區:鵝公嶺-王山、上橫坦—大源塢、酒盞地-上西坑等地均屬此地貌區,海拔500~1000m,切割深度100~500m,切割程度達50%。

(3)微弱淺切割高丘地貌區:分布於楓林、中坑、雙溪、汾水等地,海拔300~500m,只有少數山頭超過500m,切割深度100~200m左右,切割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