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

三毒

佛學術語,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貪、嗔、痴。貪為餓鬼之源,嗔為地獄之源,痴為畜生之源。對於種種之境,所感受者,於是起想。三毒的嗔恨: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貪慾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嗔恨」。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為根源產生貪和嗔,沒有三毒的痴,就不會有三毒的貪和嗔,所以佛教特彆強調痴是一切煩惱及痛苦的根本。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 戒 定 慧,息滅貪瞋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

​解釋

三毒指的是貪慾、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個。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痴三毒的存在,貪讓人永不滿足,嗔讓人產生惡意,痴讓人產生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又會導致貪慾、憎恨、愚痴。佛教中,通常用鴿子、蛇、豬代表貪慾、憎恨、愚痴三毒。

三毒里的貪慾

三毒的貪慾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習性,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慾」。貪慾是一種向外的追求,意味著內裡面缺少點什麼,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

貪慾的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後占有欲又繼續增長、擴大。

貪慾的基本渴求有兩種:一是感觀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續的渴求。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

正因為三毒的貪慾難以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只有斷除三毒的貪慾,才是根本辦法。

( 圖片中文字: 古人認為鴿子的特徵是貪慾無足,故用鴿子來代表三毒之一的貪毒。貪,指對有利於自己的事物、環境而生的貪婪、迷戀之心。因為希望不停地滿足心中的貪慾,而產生無邊煩惱。 )

三毒里的憎恨

三毒的嗔恨: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貪慾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嗔恨」。佛經中所講的忿、恨、復、惱、嫉、害就是對嗔恨形態的概括。

嗔的本質雖是嗔恨對方,其意圖雖是要傷害或毀滅對方,但無論意圖是否達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剎那,其人之心中直覺的會感到極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痛苦,是因為嗔之本質是惡意的,惡意在對別人之時,則其無形的反作用也會自然傷害自己。所以,佛經中說,極度憤恨的怒火,給人帶來的灼痛實不亞於地獄之火。

( 圖片中文字: 古代認為蛇的脾氣很暴躁,容易攻擊人,故用蛇來代表嗔毒。嗔,指身處在逆境中或面對對自己不利的事物環境而生自仇恨。在各種煩惱中仇恨最容易引起人造下惡業,是最能導致眾生未來墮於三惡業的。 )

三毒里的愚痴

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痴」。

無明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錯誤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認為,痴就是我執,後來又有四邪見來加以說明:一是把無常的事物認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認作為快樂;三是把無我的認作為有我;四是把可惡的認作為可愛的。

錯知的痴是小乘佛教對痴的基本解釋,大乘佛教除了錯知之外,還加上了無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

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為根源產生貪和嗔,沒有三毒的痴,就不會有三毒的貪和嗔,所以佛教特彆強調痴是一切煩惱及痛苦的根本。

因此,學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瞋痴」,尤其要「轉識成智」。《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淨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淨的關鍵,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轉識成智」,若能轉識為智,則無明煩惱滅盡,自能開顯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

( 圖片中文字: 在各國的文化中經常用豬來形容蠢笨,佛教中用豬來代表痴毒。痴指“無明愚痴”即對事物的客觀情況不了解的意思。眾生因為不明自業力及因果,才會造下種種惡業而導致在六道輪迴中受苦。在各種煩惱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煩惱.也是貪,嗔與其他一煩惱的根源。 )

佛學術語

三毒

其想有三:

三毒三毒

一、貪對於順境,所感樂受,而起貪慾之想,是謂之貪,貪者染著為性。

二、嗔對於違境,所感苦受,而起 嗔恚之想,是謂之嗔,嗔者憎恚為性。

三、痴對於違順諸境,苦樂諸受,而起與道理相違 愚痴之想,是謂之痴,痴者迷暗為性。

此三謂之毒者,毒以沉毒為義,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傷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壞其善心,故名為毒也。

(《佛學次第統編(明.楊卓編)》)

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中,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煩惱,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

三毒意義

佛陀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裡。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 戒 定 慧,息滅貪瞋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三毒定義

三毒三毒

其實佛教中很多經典上對一個詞語有很多解釋,但其實質都是一樣的,佛理是博大精深的,三毒在佛學大辭典上的解釋是:

指貪慾、嗔恚、愚痴(又稱貪嗔痴、淫怒痴、欲嗔無明)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煩惱本通稱為毒,然此三種煩惱通攝三界,系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故特稱三毒。此三毒又為身、口、意等三惡行之根源,故亦稱三不善根,為根本煩惱之首。

引證解釋

晉·法顯《佛國記》:“我今但欲殺三毒賊。”

南朝·梁武帝《游鐘山大愛敬寺》詩:“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然燒。貪痴養憂畏,熱惱坐焦煎。”

宋·袁文《瓮牖閒評》卷三:“但能專心清浄,屏去三毒,形數雖乖,其會必同。”

形意拳術語

【三毒】

三毒為形意拳術語,指心毒、眼毒、手毒。

黃柏年《拳械教範》:"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觀兔之飢鷹,手毒如捕羊之餓虎,是謂之三毒"。

此書還列"三毒"為形意拳"八字訣"之一。其他譜本"八字訣',無"三毒",而有"三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