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子

三娘子

三娘子,史稱“鍾金哈屯”等。明代蒙古瓦剌奇喇古特(土爾扈特)部哲恆阿噶之女。本名叫鍾金哈屯,意為高貴顯赫。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出征瓦剌時,與奇喇古特部聯姻,遂嫁與俺答汗為妻。俺答汗晚年多病,事無巨細,多任憑三娘子裁決。1582年俺答汗去世後,三娘子主政掌兵達30年之久,她竭力勸說、督促俺答汗孫撦力克從青海撤軍東歸,避免了蒙古和明軍之間的大規模衝突。明朝於萬曆十五年封三娘子為一品“忠順夫人”。萬曆四十年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卒,明朝亦遣使給予賜祭七壇的隆重祭禮。在塞外草原上執政30多年的時間裡,對蒙古和漢民族友好關係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她還重用漢人,引進了先進的文化技術,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三娘子堅持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利益,顧全大局的精神,不僅得到了當地蒙古族人民的認可和擁戴,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政治聯姻

生長在蒙古貴族家庭的三娘子天生麗質、聰慧過人。她飽讀詩書,性格豪爽,擅長歌舞騎射。長大後,三娘子能文能武、胸襟開闊、通達事務,深受部落民眾的喜愛。有關史籍記載說她“幼穎捷,善番書,黠而媚,善騎射”。

後來,瓦剌奇喇古特部落與阿拉坦汗(也稱俺答汗)聯姻,於是,20歲芳齡的三娘子嫁給了阿拉坦汗,成為王妃。此次婚姻的締結,將三娘子推上了可以盡情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南征北戰

三娘子像三娘子像

為了輔佐丈夫擴展疆土,發展漠南經濟,三娘子毅然隨夫出征瓦剌。這一大義舉動,使得三娘子更加受到阿拉坦汗的寵愛和器重,無論大事小事,對她總是言聽計從。在出征期間,三娘子生下一子,取名卜他失禮。

三娘子出嫁之時,正值明朝政府與塞外草原的關係極度緊張時期。此前,由於阿拉坦不守信義,一邊打著稱臣朝貢的名義騙取明朝賞賜,一邊又背棄誓言出兵搶掠明朝邊境,明朝多次拒絕阿拉坦汗有關“通貢互市”的要求,對蒙古實施貿易制裁,又殺死了在紫禁城朝堂上放肆威脅明朝皇帝的阿拉坦汗的使者。阿拉坦汗見“朝貢”不成,便親率蒙古鐵騎直逼北京城下,劫掠昌平等周邊州府。在奸臣嚴嵩一黨的把持之下,明朝政府與阿拉坦汗達成在大同等地開闢互市貿易的協定。然而時隔不久,阿拉坦汗(俺答汗)又出爾反爾,背棄誓約,率軍進攻大同等地,再次挑起戰端。經過20多年連綿不斷的戰爭,蒙古的入侵遭到明軍頑強抵抗,損兵折將,人民流離失所,農牧業生產蕭條。在戰爭中,明朝湧現出馬芳等著名將領,幾次重創阿拉坦的軍隊。同時,由於阿拉坦汗曾經向明朝稱臣,出身黃金家族的部落對他的汗位蠢蠢欲動,另一方面,原本有利可圖的南下劫掠又因為明朝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入不敷出,更威脅了阿拉坦汗的地位,令阿拉坦汗不得不重新審視與明朝的關係。

面對這種劍拔弩張的嚴峻形勢,三娘子以其聰明才智力排眾議,積極主張與明朝政府和好。公元1571年3月,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雙方終於宣布休兵罷戰,化干戈為玉帛,實現了通貢互市。

與明朝政府實現通貢互市之後,塞外草原上的幾千裡邊境地帶很快出現了一派祥和、安定、繁榮的景象。史籍中對此評價道“朝廷無此後顧之憂,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師旅無調遣之勞。”此後,三娘子積極維護與明朝的友好和貢市關係,使得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草原上諸部落對她更是口服心服,甘願受其約束。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後來,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修築歸化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據《明史》記載,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開始共同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有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入施工階段後,三娘於是主要的主持者。萬曆三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

據《阿拉坦汗傳》記載,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樣式修建的,有8座樓和琉璃金鑾殿。

萬曆六年.阿拉坦汗在青海向達賴三世許願回來後,開始和三娘子共同主持修建弘慈寺,也就是現在的大召寺,兩年後竣工,並花費巨額白銀鑄成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由達賴三世親自前來開光後供奉在寺內。 在修建歸化城時,阿拉坦汗已經進入老年,並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萬曆九年(公元158l羊),坷勒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築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外城。

據說,當時歸化城的城牆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因此,有人說青城之名使是由此而來。另據《歸綏縣誌》記載,歸化城“周二里,卻以磚,高三丈,南北門各一”。不過,由於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已經無法了解當時這座城池的規模和建築布局等詳細情況了。據《玉泉區志》記載,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明崇禎五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戰敗林丹汗,追到歸化城後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後來的歸化城是清朝在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為了紀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

維護議和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去世,三娘子立即將這一訊息呈文告知明朝政府,並上貢白馬9匹,鍍金撒袋各1幅、弓1張、箭15支,以表示繼續忠順。明朝政府也立即派遣使者攜帶厚禮前來祭弔阿拉坦汗,三娘子當時以主人的身份答謝明朝使者。

三娘子圖三娘子圖

阿拉坦汗去世後,所有進出關口者均須攜帶三娘子簽發的文書方準通行,三娘子從

此開始執掌兵權。她的一舉一動都與北方地區的局勢息息相關,明朝政府深知這一利害關係,又賞賜三娘子大紅五彩紵絲衣2襲、彩緞6表里、木棉布20匹。

此時,阿拉坦汗的長子黃台吉依照舊俗,想娶繼母三娘子為妻。對此,當時已經32歲的三娘子起初強烈反對,並因此率領阿拉坦汗生前賜給她自衛的1萬精騎出走。明朝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便急速派大臣鄭洛前去勸說三娘子。三娘子為了顧全大局,也是出於對明朝廷的尊重,最終同意與黃台吉成婚。隨後,明朝政府封黃台吉為順義王,三娘於再次被封為忠順夫人。

黃台吉繼承父位後,經常埋怨其父親不該與明朝議和,欲挑起事端。三娘予相勸說:“天朝所以待我者甚厚,歲通貢市,坐享全利,而無後憂。孰與夫冒矢石,出萬死,幸不可知掠獲也。”黃台吉聽後非常信服,從此打消了與明朝開戰的念頭。

不久後。三娘子因其子的婚姻問題與部落內部發生糾紛,三娘子派遣精銳騎兵迅速包圍了板升城,爆發了板升之戰。三娘子軍斬殺80餘人,生擒20人,繳獲盔甲30副,駝馬100多匹。戰事持續了5個多月,最終降服了板升城。

公元1585年,黃台吉病逝,其長子扯力克自立為王。本來,三娘子想把手中王印和兵符傳給自己的爰子卜他失禮,以繼承汗位。不過,三娘子權衡利弊之後,又將王印傳與扯力克。此時,已經37歲的三娘子以年歲漸老為由,自練兵萬人,築城別居。

明朝政府感覺到三娘子隱退十分不利於安頓邊塞,於是派人規勸扯力克說:“夫人三世歸順,汝能與之匹則王,不然封別屬也。”於是,扯力克便盡棄妻妾,與三娘子合帳成婚。

時隔2年後,扯力克正式繼承順義王位,而明朝政府深知三娘子才是實際掌權者,再次詔封她為忠順夫人,賞賜豐厚。扯力克繼承王位後,不思進取,常年不理政事,部族裡的大小事務全由三娘子處理。為此,明朝政府經常給予三娘子豐厚的賞賜。三娘子對此非常感激,曾經多次向明朝政府表示“子孫暨部族世世為天子守邊”。

有記載說,三娘子非常仰慕中原的風尚,經常親自前往明朝邊關軍營中走動,與邊關將領的關係極其融冶。明朝邊關將領也經常將中原貴婦穿戴的八寶冠、百鳳雲衣等物品饋贈給三娘子。

穩定邊關

公元1591年,宣化鎮附近有2名部落首領背叛盟約,率兵進入邊境引起騷亂。三娘子聞訊後立即派兵前去征討,最終擒獲叛亂的2名部落首領,使得邊塞又恢復了平靜。

同年秋季,位於塞外草原西側的火落赤部落挑起事端,順義王扯力克瞞著三娘子,出兵幫助火落赤部落擾亂明朝所屬的洮河等地。明朝邊關將領立即派遣使者將軍情告知三娘子。三娘子得知這一訊息後,迅速派出使者前往火落赤部落,要求扯力克立即率兵東歸。

扯力克迫於三娘子的壓力,很不情願地率兵而歸,洮河之亂就此平息。因為此事,明朝政府下令停止通貢互市兩年,三娘於對此深表歉意,又將挑起事端者緝拿後送交明朝邊關將領。於是,明朝政府又下令恢復中斷的通貢互市。

公元1594年,扯力克去世,圍繞著王位的繼承問題,扯力克的孫子卜石兔台吉和三娘子的孫子素襄台吉之問發生了一場奪嫡之爭。後來,三娘子不徇私情,遵循阿拉坦汗生前與明朝政府達成的“世代相傳為王,以長部落歸心”的約定,毅然將順義王印移交給了卜石兔台吉。為此,素襄台吉多次咒罵其奶奶三娘子,憎恨其不將王印相授。

公元1613年4月,64歲的三娘子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美岱召內,明朝曾經遣使給予賜祭七壇的隆重祭禮。

歷史影響

時至今日,三娘子遺骨仍然存放在美岱召的太后廟內,該寺院裡還珍藏著三娘子的腰刀、盔甲、頭飾、靴帽等文物。寺內的大雄寶殿的壁畫上還繪有一位頭戴皮沿帽,身穿皮領對襟袍服的老夫人,容顏端莊,體態豐滿,端坐在木几上,兩旁有二喇嘛侍立。經考古人員考證,這位老夫人就是三娘子。如今,美岱召內又用白色大理石雕塑了一尊高大的三娘子石雕像,在陽光的映照下,這尊三娘子雕像柔美剛毅、栩栩如生。

縱觀三娘子一生,在塞外草原上執政30多年的時間裡,她始終堅持和平互市的政治原則,持續執行與明朝友好的方針,不僅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也符合人民的願望,對蒙古和漢民族友好關係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她還重用漢人,引進了先進的文化技術,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娘子堅持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利益,顧全大局的精神,不僅得到了當地蒙古族人民的認可和擁戴,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先生在《詠昭君墓》一詩中寫道:“麟閣雲台蓋世勛,論功一例遜昭君。若從邊塞爭芳烈,順義夫人亦不群。”此詩把三娘子與千古流芳的王昭君相比,更加突出了三娘子的巾幗英雄形象。

三娘子一生輔佐三代順義王,始終堅持與明朝友好的政策,在近40年中,長城內外出現了和平景象,三娘子在蒙古草原上享有了很高威望,深受蒙漢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