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乳頭狀瘤

外耳道乳頭狀瘤

外耳道乳頭狀瘤多發生於外耳道外段皮膚,是外耳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是其鱗狀細胞或基底細胞長期受刺激增殖的結果。中國南方較多見,好發於男性。病理改變與發生與其他部位皮膚上者相同。本病惡變發生率2%左右。

基本信息

病因

1.病毒感染

動物實驗已經證實病毒感染可引起上皮局部增生、致發病。挖耳可能是病毒感染的傳播途徑。

2.慢性刺激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的膿液、異物長期存留和經常挖耳朵等慢性刺激。

臨床表現

腫瘤早期多無症狀,充滿外耳道時阻塞感、癢感或聽力減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塊”樣物者。伴繼發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可見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單發或多發、表面粗糙不平、帶蒂或無蒂的棕黃色腫物,觸之較硬,多數基底較廣。有感染者可充血腫脹呈肉芽狀。有局部血循環障礙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脫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

繼發感染可引起中耳炎和乳突炎;可形成耳郭周圍瘺管,多發生在耳郭的後下方。

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史和耳部檢查可作出臨床診斷,腫瘤的病理活檢可確診。

應注意與外耳道癌腫及病毒性扁平疣等鑑別,以腫瘤組織的病理活檢為準。

治療

手術治療為主。在局部麻醉下行腫瘤切除術;有繼發感染者應先控制感染,消除炎症後再行手術切除;腫瘤較大且基底較廣者術後需植皮修復創面。如病變已侵入中耳乳突應行乳突根治術,有惡變者行術後放療。

切除範圍不徹底者易復發,術後可用硝酸銀、鴉膽子油、25%八角蓮酯酊或干擾素塗布創面減少復發風險。

疾病分類導航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徵和行為的異常。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傳染病心理疾病遺傳病先天性疾病
泌尿科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兒科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五官科病症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