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村

七賢村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轄9個街道、3個地區、11個鎮、6個鄉。

基本信息

山東省濟南市七賢鎮七賢村

概況

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歷城縣誌》(卷三)《地域考·里社》載:“西南鄉 仙台三上領村三十三……七賢莊。”據傳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有七位農民從棗 強縣遷來定居,有一天正在坡里幹活,突然飄飄然飛上天成了仙。後人據此傳說稱此 地為“七仙莊”。1932年取諧音為“七賢莊”,沿用至今。 七賢村位於濟南市西南郊,市中區七賢鎮中部。東與雙龍村相接,北與後龍居交 界,西與楊家莊接壤,南與文莊相連。 該村地處丘陵地帶, 地勢東高西低。全村土地總面積100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 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蘋果等。 七賢村處在濟南市外環路和濟微路的交匯點, 74路、86路公車由此經過,是 102路電車的終點站, 交通十分便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一環九射”工程的 實施,該村已成為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 全村共有576戶,總人口為1820人。全村姓氏有李、張、杜、盧、高、 畢、楊、孫、陳、趙等,其中李姓最多。 解放前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收入。因人多地少,群 眾生活困難。1978年以後,隨著第二、三產業的興起的發展,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 2000年全村經濟收入達到6.065億元。 第一、 二、 三產業之比分別為0.7∶13.9∶ 85.4。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3860元。 七賢村是七賢鎮政府所在地,經濟總收入位於全鎮各村(居)前列。獲得的各榮譽 稱號有:濟南市明星村、環境衛生先進單位、農電先進村,七賢鎮經濟發展強村、經 濟建設先進村等。

大事記

1949年,傅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七賢村第一個中共黨員。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
是年,中共七賢村黨支部建立,康文成任支部書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設立七賢大隊,楊德清任大隊長。
1966年,七賢村改為東風大隊,成立東風大隊革命委員會,周德復、李繼貴相繼任主任。
1979年,第一個村辦集體企業低溫起動裝置廠建立。
1980年,李文超建起七賢鑄造廠。
1983年,設立七賢村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盧慶海任主任。
1984年,建成中心大街,鋪柏油路。
是年,七賢磚廠、七賢加油站相繼建立。
1985年,村里投資12萬元建成七賢國小2層教學樓。
1987年,村里統一安裝塑膠水管,解決了村民用水問題。
1988年,開始實施養老補助金制度。此後,補助金額逐年增加。
1991年,投資110萬,建成3層村委辦公樓。
1994年6月,七賢村舞龍隊參加濟南市迎接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獲得優勝獎。
是年,建起石料廠、石灰廠、菱鎂構件廠、金屬製品廠、銀漿廠等企業。
是年,對村民子女開始實行獎學金制度。
是年,整修硬化了2條東西路、1條南北路。
是年,村黨支部獲區“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
1998年,七賢舞龍隊到省體育館參加全民健身運動演出。
2000年9月,七賢舞龍隊到泉城廣場參加濟南市國慶演出並獲獎。
是年,村里將自來水管全部更換鐵管,統一整修了排水道。全村東西5條、南北1條街道及所有胡同、巷道全部水泥硬化。
是年,60歲以上老人養老補助每人每年提高到1000元。
是年,七賢村參加“一環九射”綜合整治工程,取得成效。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100公斤,總產24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00公斤,總產48萬公斤。此後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1994年,全村有可耕地26.7公頃,年產量15.4萬公斤。近年來,隨著城市化規模的擴大,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減小。
第二產業 1979年,七賢村第一個村辦集體企業低溫起動裝置廠建立。1980年,李文超建起七賢鑄造廠。1984年以後,七賢磚廠等企業相繼建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94年,全村建起石料廠、石灰廠、菱鎂構件廠、 金屬製品廠、銀漿廠等大小企業20多家,總產值5226萬元,利潤271萬元。2000年, 形成骨幹企業14個,從業人員639人,實現產值1.1億元。建築企業2家,從業人員195人,產值1680萬元。
第三產業 1954年,村裡有了供銷合作社。1980年,開始出現小豆腐坊、粉坊等。1985年, 濟南市經緯貿易供銷公司成立。 2000年,第三產業企業153家,從業人員540人,實現產值1.8億元。
特色產業 七賢村充分利用地處城鄉結合部、交通方便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產銷對路的村辦企業,大力加強市場建設,並逐步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特色。村內有黃河金屬製品廠、液壓件廠、市中區銀漿廠等十幾家企業,形成了各自的拳頭產品。其中“銀泉”牌銀漿暢銷江蘇、安徽、吉林等省。濟南汽車維修配件廣場、山東畜牧大世界、七賢飼料獸藥批發市場一期工程、七賢配貨市場等幾個大型專業市場的建設,完善了濟徽路南部的市場布局,形成了以汽車和獸藥為主導商品的綜合市場群體。2000年,二產、三產總營業收入達6.025億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 七賢村設有歷城縣第二中心國民學校, 教師10餘人,學生150餘人。 1950年後,改為七賢國小。1985年,村里投資12萬元在原校址上建成二層教學樓, 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可容納學生250人。“文化大革命”前,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56人,其中大學生25人,碩士生1人。
20世紀90年代以後,民眾文體活動日趨活躍,舞龍隊、舞獅隊、籃球隊及老年舞蹈隊相繼成立。七賢舞龍隊、舞獅隊先後參加了濟南市的多項比賽。1997年在濟南市植物園參加了全市迎接香港回歸演出;1998年參與全民健身運動,到省體育館演出;2000年國慶節在泉城廣場參加了濟南市統一組織的慶祝活動,在這些演出比賽中均獲獎項。
人民生活 建國初期, 人民生活困苦。至1978年人均純收入100元左右。2000年人均純收入3860元,全村有90%的農戶安裝了電話,彩色電視機普及到戶。全村共有機車60餘輛,機動車57輛,其中個人擁有50輛。
村莊建設 建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和簡陋的石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 以石房、磚房和水泥胚子房為主。1988年已有100多戶建起樓房。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
1984年,建中心街,鋪柏油路。1987年,村里統一安裝塑膠水管,解決村民用水問題。1994年,整修硬化了2條東西路、1條南北路。2000年,又將自來水管全部更換成鐵管,統一整修了排水道。全村東西向5條、南北向1條路及所有胡同、巷道全部用水泥硬化。1991年,投資110萬元建設3層辦公樓,1993年投入使用。2000年,參與實施“一環九射” 整治綠化工程,涉及路段2820米,拆遷總面積30525平方米,栽植喬灌木20594株,新增綠地面積9000平方米。
集體福利 該村1988年開始實施養老補助金制度,補助金額逐年增加,到2000年,60歲老人每人每年1000元。 此外,逢生日和老人節另補助230元。1998年以後,每逢年節全村每人發200元節日費。1994年開始,村里實行獎學金制度,村民子女升入中專和大學可分別獲得獎學金1500元、2000元。此後獎金數目逐年增長,至2000年,本科每人5000元,大專每人4000元,中專每人30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9年,傅祥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七賢村黨支部建立,康文成任支部書記。1958年劉傳生、楊德水相繼任支部書記。1959年、1960年, 康文成、曲興華先後繼任。1980年10月,楊振剛任支部書記。1995年4月,李文超繼任。1998年,陳萬仁任支部書記。2000年,王兆傑任支部書記。七賢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鎮“五好黨支部”。1997年,村黨支部獲得市中區“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建國初期,王司忠任村長,張國范任副村長。1953年,第一個互助組建立;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成立高級社。高鳳鸞、康文成、曲興華、劉傳生相繼為負責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七賢大隊,楊德清任大隊長。下設4個生產小隊,後曾經分別改設13個、7個生產小隊。1966年,改為東風大隊,成立東風革命委員會,周德復、李繼貴相繼任主任。1983年,設立七賢莊村委會,村委會委員5人, 盧慶海任主任。2000年,杜家慶任村委主任,楊建生任副主任,委員有林吉綠、畢兆華、高其良,民兵連長高化志,治保主任、調解主任畢兆華(兼)。

人物簡介

高國興(1927~1951) 1951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年犧牲於朝鮮黃花洞。生前為志願軍60軍179師535團1營3連戰士。
藺文廣(1924~1953) 1951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犧牲於朝鮮戰場。
趙德禮(1927~1953) 1951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3月犧牲於朝鮮戰場。生前為志願軍60軍179師535團1機連戰士。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里湖鎮七賢村

七賢村位於廣東里湖鎮南部,南鄰梅林鎮,距離鎮區5.6公里,一條里梅公路(里湖鎮至梅林鎮)從村中間通過,交通方便。該村由8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6978人,全村山地面積11508畝,耕地面積2800畝,是個地道的純農村莊。該村村民以從事涼果等副食品加工、外出務工經商和種植青欖、青梅、楊梅、水稻為主。
村設黨總支1個,下設黨支部8個,共有黨員99名,其中35歲以下的12名,60歲以上的34名,高中以上學歷的28名(含大專以上學歷1名),女黨員10名。現有“兩委”幹部7人。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岸鎮七賢村

基本情況

七賢村位於徽杭高速公路周邊,S324省道直通。全村被分距縣城22公里,全村下轄16個村民小組,12個自然村(包括七賢村、斯乾、大坑、洪坑口、汪堨乾、文塢、新川、關東墓等在內)面積7.8平方公里,總人口2404人,800戶,現有耕地面積918畝,水田面積847畝,茶園1200畝,桑園800畝,山林8735畝,經濟以茶、桑為主。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81元。村“兩委”班子健全,黨支部現有黨員46名,成立了10個黨小組。在杭徽線邊有一百多畝土地可開發。

土特產

主產蠶繭,年產量10噸;毛峰茶,年產2.5噸。

竹林裏白毛烏骨雞種場

烏雞外表特徵:高冠、全身扁毛白如雪、骨烏、肉烏、蛋黃烏。經多年土雞種改良而成。營養價值:與一般雞肉相比,烏雞有10種胺基酸,其蛋白質、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E、磷、鐵、鉀、鈉的含量更高,而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則很少,難怪人們稱烏雞是“黑了心的寶貝”,所以,烏雞是補虛勞、養身體的上好佳品。食用烏雞可以提高生理機能、延緩衰老、強筋健骨。對防治骨質疏鬆、佝僂病、婦女缺鐵性貧血症等有明顯功效。《本草綱目》認為烏骨雞有補虛勞羸弱,制消渴,益產婦,治婦人崩中帶下及一些虛 損諸病的功用。著名的烏雞白鳳丸,是滋養肝腎、養血益精、健脾固沖的良藥。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分界鎮七賢村

七賢村位於分界鎮,通過內引外聯,努力拓展冬棗生產規模,全村冬棗生產面積可望達到六百畝。七賢村民眾在新拓展的150畝冬棗生產基地上栽植冬棗。這個冬棗生產基地是本村在外能人曾小明與蘇州新綠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興辦的,由基地民眾負責冬棗生產,蘇州投資方負責產品的收購和銷售。
前兩年,七賢村能人曾小明和劉其兵分別租賃村裡的100多畝農田,帶頭開發了冬棗生產項目。目前,他們栽植的冬棗已開始上市銷售。冬棗生產投資少,見效快,而且果品香脆甜美,在市場上很搶手。去年,七賢村種植的冬棗樹每棵掛果量超過10公斤,零售價格在6元錢以上,畝收入上萬元。為了確保冬棗項目的發展,保證果農效益,今年七賢村還成立了冬棗生產協會,全村民眾自發拓展的冬棗面積也在150多畝。

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鎮七賢村

七賢村位於北京市最南端,韓村河鎮西南部,東北部是韓村河村、東南部是曹章村,西北部是西南章村和東南章村。西南臨河北省涿州市。
七賢村自古以來有編籃子的手藝,此籃子為荊條籃。有句順口溜“七賢的籃子,閆村的框,韓村河拔野菜的成了幫"。七賢村編籃子的手藝在韓村河崛起之前就已經非常有名了。如今,村裡的老人仍有這項手藝與傳統,只不過已經不是用來賺錢了,籃子現在作為一種生活用具,用來盛東西,晾曬一些農產品時最好不過的了。
七賢村村民勤勞淳樸,以臧姓居多。七賢村的臧姓,是清末從山西遷來此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