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

七月七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現代人更把這一天當做“中國情侶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基本信息

七月七別稱

七月七,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月七習俗

【七夕節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 
從以上七夕節(也就是乞巧節)的別稱、習俗來看,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

,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因為元宵節是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結識、見面的機會,而七夕的牛郎織女卻是夫妻相會。那么大家認為哪個更像情人節呢?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現代人更把這一天當做“中國情侶節”。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係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 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甜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麵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宋代詞人 秦觀的《鵲橋仙》是一首歌詠愛情的千古絕唱:“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七夕和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

甘肅南部的 西和縣,在2008年將乞巧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成文中國乞巧之鄉, 西和乞巧風俗保存完整,在狂歡的7天8夜裡有很多古老的習俗.

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專門為孩子們設計的精美禮物,七月七夜的孩子性節目就更為豐富。一是包指甲,以鳳仙花 葉加白帆搗碎敷於指甲上,用桑葉或核桃葉包嚴線扎,次晨指甲即變為自然的紅色,經久不退,且可以醫治灰指甲一類疾病;二是掐巧,掐巧首先要備巧,早在七夕節的前一星期,在一瓷碟內泡上一碟扁豆,七夕時其已發芽並長至寸許,甚至除了苤芽還長出了一兩片葉片,七夕夜孩子們圍成一圈,在燈光下置一水碗,掐摘扁豆葉芽投於碗內的水面,燈光下的碗底就會映像出各種象形圖案,大家比技巧,並從圖案分析預卜各人的得失和未來。當然去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對話一類的傳統對孩子們也充滿極大誘惑!

其他相關

關於七月的小七
小七,與七結緣,生命中有眾多的七,很七很強大.因性格開朗,歌聲優美,是眾人的開心果.
七月七成人保健配送中心
位於 浙江省嘉興市中山保健品市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