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連湖

七十二連湖

銀川市歷史上有“七十二連湖”之稱,自秦、漢以來,興修了秦渠、漢渠、唐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黃灌溉區,孕育了“塞上江南”的自然環境。明、清時期,“月湖夕照”、“漢渠春漲”、“連湖漁歌”、“南塘雨霽”等湖泊景觀成為當時西北盛景。銀川湖泊棋布,波光蕩漾;溝渠縱橫,阡陌交錯;稻香四溢,魚躍鳥鳴。秀美的湖光景色融於粗獷的北國風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簡介

銀川市歷史上有“七十二連湖”之稱,自秦、漢以來,興修了秦渠、漢渠、唐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黃灌溉區,孕育了“塞上江南”的自然環境。明、清時期,“月湖夕照”、“漢渠春漲”、“連湖漁歌”、“南塘雨霽”等湖泊景觀成為當時西北盛景。銀川湖泊棋布,波光蕩漾;溝渠縱橫,阡陌交錯;稻香四溢,魚躍鳥鳴。秀美的湖光景色融於粗獷的北國風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銀川濕地分布密度大、範圍廣、數量多,在西部乾旱地區少見。全市有濕地400多處,濕地面積5萬多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占52%。全市有自然湖泊近200個,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有20多個。銀川濕地野生動物共有6綱23目49科153種和66個亞種,占自治區濕地野生動物種類總數的86.1%。特別是水禽資源豐富,全市有濕地水鳥159種,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
銀川濕地位於中國西部黃河上游乾旱地區,銀川濕地具有顯著的濕地生態特徵和生態過程,濕地景觀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又是全球東亞-澳大利亞及我國西部地區重要鳥類遷徙中轉站。濕地處於寧夏銀川平原,周邊有黃河、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風蝕荒漠等多種景觀地貌,融合了精巧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情與雄偉廣袤的大漠風光;濕地包涵了湖泊、沼澤、河渠、魚塘、稻田等濕地類別,濕地類型豐富多樣,具有相對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結構;作為乾旱地區的濕地,具有長期穩定的補水來源;銀川濕地承載了古老的黃灌文化,又具備了獨特而豐富的濕地人文旅遊資源。
幾十年前的銀川城周圍河網密布,湖泊眾多,大約有300多個大小湖泊分布在城市周圍。所以有七十二連湖之說。這些湖泊,至少有十幾個都比杭州西湖大。
銀川--西依賀蘭山,東吮黃河水,中國西部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上古城。廣袤的銀川平原得於黃河自流灌溉之利,溝渠縱橫,天然湖泊眾多,濕地不但數量多,且分布廣,呈湖群特徵,這在西部乾旱地區實屬少見。據初步調查,目前全市有濕地面積三萬二千多公傾,占銀川市土地面積的近百分之十。

近況

近年來銀川濕地無論是由於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協,有些湖水水質出現退化。銀川市濕地保護辦公室主任孫勝民稱,造成這種局面可歸結為“少、多、差”三方面。少主要指黃河上游水量逐年減少,水源面臨不足;多指黃河泛洪平原濕地許多被改造成農田,創地增多;差則指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及農田退水排入黃河,造成黃河水質下降,從而也影響到植被和鳥類資源的不穩定。
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銀川同時借鑑其它地區的先進經驗,制定了《銀川市湖泊濕地保護管理辦法》,辦法中對銀川湖泊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濕地保護範圍、合理利用濕地、防止污染和破壞濕地等作了規定,並對該市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了初步規劃,確定了“城內濕地以治理為主,城邊濕地以恢復為主,城郊濕地以自然保護為主”的總原則。
“二OO二年在部分重點湖泊濕地區域,我們對一些低產田、魚池進行了還湖工程,現已完成約四百公傾,”孫勝民表示,“銀川還計畫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全市退地(池)還湖二千公傾,以擴大濕地面積,發揮濕地生態功能。”
據悉,目前國家批准實施的銀川濕地恢復與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已確定建立鳴翠湖、閱海、和黃河濕地保護小區。在此基礎上,下一步要編制銀川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爭取用三至五年的時間,以達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