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鋼[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

丁鋼[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

丁鋼,男,1978-1988年在黑龍江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華東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和教育學博士學位。曾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知青,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紫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丁鋼[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 丁鋼[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

丁鋼,1988年至今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曾任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育科學學院院長等職。1993-1994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訪問學者。1999—2001年任香港教育學院課程及教學系教授/香港教育學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學術交流委員會委員,兼任香港大學\浙江大學等10餘所高校的榮譽、兼職教授。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

研究領域

中國文化與教育、教育文化與社會、中外教育關係研究,以及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教育敘事研究、教育和技術整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中國文化與教育、教育文化與社會,教育政策、教師教育、教育敘事研究、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

主要成就

從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和跨學科的研究優勢出發,學術研究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一是作為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的先行者,開拓了儒佛道教育比較、書院文化、經濟生活、宗族教育、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等研究領域。通過中國教育傳統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理論探索,以全球教育文化的視野,發掘教育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中國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方法和理論基礎;

二是關注現實教育變革的文化理由研究,以確立中國教育理論與實踐在國際教育發展中的自身特色。在教育與日常實踐、教師教育創新、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強調從全球文化與本土知識創新的理論張力,拓展中國的教育研究。

三是在國內倡導教育敘事研究。對國內教育敘事研究的興起和大力開展,起到了積極的倡導和推進作用。在學術上也為教育研究新的方向及其研究領域的開拓,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四是開拓教育文化與社會研究的新領域。從跨學科的視野、運用多學科方法研究教育中的政策及相關各類教育問題,切實地推進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創新。並透過歷史變遷中日常教育生活與藝術傳媒形式之間的關係研究,揭示以影像、音樂、美術、戲曲等為媒介的文化系統是如何通過再現、形塑民眾的日常生活、身份認同和情感而參與教育之中,引入到栩栩如生和寓教於樂(廣義的文藝)的日常生活及教育情景之中,呈現出別樣的教育歷史敘事方式。

五是主持創建了一個符合我國發展需求和國際前沿研究水平的教師教育研究和實驗系統(未來教師空間站),為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以先進信息技術支撐的實驗研究平台。

六是創建了一個符合我國發展需求和國際前沿研究水平的教師教育研究數據分析系統——“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研究資料庫”。為教師教育發展和政策的持續和追蹤研究提供數據分析依據和共享的平台,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

學術任職

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教育學)成員、第六屆教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之一、人社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委員會教育學組召集人、教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史負責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師範教育分會秘書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史”學科規劃組副組長、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上海市教育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教育學、心理學)召集人、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委、上海市市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八國教育研究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和中方負責人、APEC經濟圈數學與科學教師教育的特點以及優質實踐模式的國際比較研究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學術成果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全球化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畫”、“教育信息化與基礎教育教學方式轉變”、“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與政策研究”、“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比較探索”、等多項國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點研究項目。

學術專著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修訂重版插圖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

《聲音與經驗:教育敘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書院與中國文化》,與劉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主編著作

《中國高等師範院校師範生培養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4年。

《聆聽思想: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教育學)經典演講第3輯》,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中國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

《教學與研究的敘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與王枬共同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聆聽新知: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經典演講》,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畫》,主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聆聽世界:多元社會中的教育領導》,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年。

《聆聽前沿: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講演錄》,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年。

《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再版。

《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再版。

書中章節

“教育敘事研究特點和套用”,載郝文武主編《教育學人講演錄(第一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頁。

“教育Ÿ文化Ÿ社會”, 載丁鋼主編《聆聽思想: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教育學)經典演講第3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頁。

“教學技能、方法與教師專業素養”,載丁鋼主編《中國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頁。

“全球化視野與中國教育研究”,與周勇,載丁鋼主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8頁。

“教育敘事探究”,載《聆聽前沿: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講演錄》,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頁。

“我與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國教育科學規劃回顧與展望:從“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頁。

“檢視中國基礎教育當中的性別弱化”,載鳳凰衛視編著《世紀大講堂(第10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

“提高生活質量發展優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北京,2004年。

“序論”,與周勇,載丁鋼主編《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頁1-8。

“民族化與國際化:中國教育的世紀轉捩”,載丁鋼主編《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頁178-195。

“新的選擇:中國大陸師範教育趨向探析”,載台灣師範教育學會編《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範教育培育》(台灣:台灣書店,2000),頁39-52.

“課程改革與創新的行動策略”,載丁鋼主編《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頁149-155。

“中國道德教育的源流”,載鍾啟泉、黃志成編《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頁33-40。

“近世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宗族經濟與教育”,載丁鋼主編《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頁3-25。

“文化與教育:從傳統到現代——兼談反傳統主義者的缺失”,與傅鏗,載劉海虎等主編《教育——跨世紀工程的思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頁46-62。

“自然主義教育與儒道互補”,載張瑞璠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頁291-405。

“中國宗教教育問題”,載丁鋼主編《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頁145-161。

“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代前言)”,載丁鋼主編《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頁1-7。

學術論文

“把握教育本質培養未來教師——卷首語”,《中國教育學刊》(北京),2013年第 期。

“教授治學的邊界及其作為”,《湛江師範學院學報》(湛江),2013年第4期。

“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一份博士名單的見證:”,《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13年第5期。

“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變革的核心”,《現代遠距離教育》(哈爾濱),2013年,第1期。

“別樣的歷史敘事: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教育影像”,與毛毅靜,《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

“教育史研究的知識圖景”,《河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版)》(石家莊),2012年第11期。

“中國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丁鋼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頁。

“校長培訓基地專業規範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

“傑出人才培養:一個制度文化的分析視角”,《探索與爭鳴》(上海),2010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頁全文轉載。

“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個瓶頸問題”,《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時評”欄。

“教育敘事練習:從生手到熟手”,《中國教師》(北京),2009年第15期。

“敘事範式與感知:教育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維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隱藏的文化”,《當代教育與文化》(蘭州),2009年創刊號。

“教育學學科問題的可能性解釋”,《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敘事的理論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8年第1期。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無所不在技術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發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

“教育研究的敘事轉向”,《現代大學教育》(長沙),2008年第1期,10-16。

“教師教育的使命”,《當代教師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

“歷史敘事的辯證”,《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師教育研究數據與政策分析”,載《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7》(北京),袁振國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學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電化教育研究》(蘭州),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學生活中的教師專業成長”,《教育科學》(大連),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與香港:一個比較分析”,《教育評論》(福州),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視野與中國教育研究”,與周勇,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10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第1-37頁

“中國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解釋”,《教育展望》(上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總第133期)。

“學生道德生活與優質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

“大學發展的教育使命”,《探索與爭鳴》(上海)2005年第11期。

“教師的專業領導:專業團隊計畫”,《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

“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追求——訪談錄”,《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學校環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礎教育中男生性別弱勢的調查及思考”,與岳龍合著,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6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頁1-70

“早期教育現代化的選擇與失落:一個比較視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4年第3期。

“教育與日常實踐”,《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課程改革的文化處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

“學校文化與領導”,《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對話:生活質量與優質教育”,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5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教育創新的突破點:提高教育的適應性效率”,《思想·理論·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台南),2003年6卷2期。

“教育經驗的理論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價值取向:課程文化的觀點”,《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

“教育亟待關注的問題:注重學生個體生命的發展”,與岳龍,《探索與爭鳴》(上海)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與發展:1978-1998”,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1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頁163-205.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的校本課程開發”,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頁50-53.

“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礎教育行動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中國小校長的雙重專業角色與培養”,《中學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

“學生為本: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

“國際社會中的日本大學——訪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

“要充分考慮教育發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經濟發達地區面臨的抉擇”,《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6期。

“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5期。

“要充分考慮教育發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經濟發達地區面臨的抉擇”,《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6期。

“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5期。

“域外中國教育研究:一個待關注的領域”,《華東師大學報(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

“國外學者談8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漢),1996年第1期。

“來自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中國高教的改革與行動建議”,《教育發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

“西方學者論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

“域外評論:早期儒家教育的歷史內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

“域外書院研究述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上海),1995年第4期。

“儒家教育現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書院精神與中國現代大學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漢),1995年第3期。

“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探索與爭鳴》(上海),1995年第1期。

“傳統文化在人文課程設定中的若干理論問題”,《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

“建立地區教育發展的新格局”,《教師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

“少數民族與書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傳統與創造:論書院與學術文化的推進”,《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

“論舊學重整與顏元、阮元的書院改革”,《教育評論》(福州),1992年第02期。

“略論教育傳統與變革”,《中國教育學刊》(北京),1992年第2期。

“略論書院與鄉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

“新的選擇:教育區域推進論”,《教育理論與實踐》(山西),1992年第1期。

“書院與後期儒學的推進”,《孔孟學報》(台灣),1992年總第63期。

“中國古代書院的文化建構”,《哲學與文化月刊》(台灣),1992年第5期。

“作為智力活動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品格的建構: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較”,《心理科學》(上海),1989年第2期。

“教育與生產力關係”,《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

“魏晉南北朝佛教社會教育活動的特點及其作用”,《東北師範大學學報》(長春),1989年第6期。

“寺院和書院的組織:一個比較研究”,《內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

“內涵與功能:中國傳統樂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儒與道:兩種美育理論的評判”,《教育評論》(福州),1989年第1期。

“樂與樂教溯源”,《現代教育論叢》(廣州),1989年第1期。

“關於建立教育銀行的構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

“關於我國教育目標和體制改革之探討”,《社會科學》,1987年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7年第2期。

“儒佛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評論》(福建),1987年第3期。

“中國傳統教育的結構、特性和文化的關係”,《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質疑——教學主體的再認識”,《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1987年第3期。

“近代中國的居士佛教”,《內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

“當代中國的哲學變革”,《學術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

“廖平治學觀點的若干考察”,《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

英文論文

“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

“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

“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

“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

“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pp.1-4.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pp.1-5.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

報刊文章

“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未來教師”,《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教育科學(北京),2013年9月6日。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範學院的中國留學生”,《文匯報》學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

“從非均衡走向相對均衡:一個轉變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維度”,《中國教育報》(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論周刊Ÿ教育科學》。

“用新技術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究一種文化解釋的中國教育理性——訪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鋼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

“探究一種文化解釋的中國教育理性——訪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鋼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

“面向未來須先了解教育對象”,《文匯報》(上海),2010年4月11日。

“當代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評《中國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匯讀書周報》(上海),2010年4月9日。

“積極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解放日報》(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敘事浪潮——對話丁鋼教授”,《中華讀書報》(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

“讓敘事作為一種專業生活方式”,《教育參考》(上海),2006年第8期。

“專家視點:網路應是學習夥伴而非教師”,《文匯報》(上海),2006年7月22日頭版。

“今日教師五題”,《教育參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華東師大教育學院院長丁鋼訪談錄”,《社會觀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怎樣看待大學生公眾形象”,與李宏圖,解放日報2005年10月8日。

“把握國際前沿,實現引進教材本土化”,《中華讀書報》(北京),2004年11月3日。

“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根源和對策”,與胡興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

“現代學校的核心是服務”,《素質教育大參考》(上海),2004年第1期。

“我們如何做教育敘事”,《中國教育報》(北京),2004年10月21日。

“現代學校教育如何構建新的學校文化”,《教育參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鑄造中國教育研究的新紀元——訪談”,《中華讀書報》(北京),2004年2月18日。

“教育敘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國教育報》(北京),2004年2月19日。

“從國際教育發展看創新以校為本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廣西教育》,2004年第1期。

“關切自身的課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優質教育是一種優質生活”,《文匯報》(上海),2003年10月24日。

“生活質量是基礎教育質量的基本出發點”(訪談錄),《探索與爭鳴》(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教育的瑰寶”,《光明日報》(北京),2003年6月3日。

“學科的功夫在學科外”,《教育參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敘述何以可能”,《教育參考》(上海),2002年第10期。

“提升中國教育的理論張力”,《中華讀書報》(北京),2002年1月23日。

“面向21世紀的教學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論壇》活動綜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

“教育跨世紀的發展主題”,《中國圖書評論》(北京),1996年第11期。

“國際中國教育研究概論”(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教育:免入誤區”(訪談錄),《南京日報》,1995年4月11日。

“教育發展與社會需要相契合的目標體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

“我的治學經歷和治學體驗”,《教育評論》(福州),1990年第3期。

“現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會科學報》(上海),1986年第6期。

“人類學與都市研究”,《社會科學報》(上海),1986年第3期

“文化人類學”,《科學畫報》(上海),1986年第2期。

譯文

“敘事探究”(譯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尼赫魯和甘地論教育──一種比較研究”( 譯文),載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台灣的道德教育”(譯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

“《易經》與繪畫藝術”(譯文),《文藝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科研獲獎

“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0)、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2)、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0)、上海市第十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教育決策諮詢獎一等獎(2011)、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11)、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2011)、第八屆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獎二等獎(2012)等。

榮譽稱號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科研二等獎(1990)、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辦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1991)和上海市教委“首屆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2)、入選“上海領軍人才”(2009)。

學術編輯

《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叢書》(八種)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英國《國際教育管理研究雜誌》( International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特邀編委

《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1-16輯)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CSSCI

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教育研究》(北京)編委會委員,教育科學出版社,CSSCI

《探索與爭鳴》理事會理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CSSCI

《現代大學教育》(長沙)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南大學,CSSCI

《大學教育科學》(長沙)編輯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CSSCI

英國SAGE出版社《課程與教學研究手冊》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委員

《教育地平線叢書》(已出四種)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世紀教育前沿研究課程系列》(已出七種)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人大複印資料《G1 教育學》專題編委會編委,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中國教育敘事研究叢書》(五種)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Frontiersof Education in China常務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荷蘭Brill

《教育學報》顧問編輯,香港中文大學

《京師教育敘事研究叢書》(四種)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北京)編委會委員,CSSCI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蘇州)編輯委員會委員,蘇州大學

《新教育文化史叢書》,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香港特區政府《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編輯顧問委員會委員

《黑龍江高教研究》(哈爾濱)編輯委員會委員,哈爾濱師範大學,CSSCI

人才培養

2004 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指導的周勇博士學位論文《教育空間中的話語衝突與悲劇:中國十一世紀的經驗》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同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07 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指導的司洪昌博士學位論文《嵌入村莊的學校:仁村教育的歷史人類學探究》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

2008 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司洪昌博士學位論文《嵌入村莊的學校:仁村教育的歷史人類學探究》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11年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

2009 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指導的姜麗靜博士學位論文《歷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識分子的教育記憶》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2010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09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指導的碩士生李源源的競賽作品《告別徊徨:待業大學生群體生存狀態研究——基於上海的實證研究》獲第十一屆全國“挑戰杯”特等獎,2010年獲第四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2011指導的碩士生吳平的競賽作品《新民:走向人的現代——城鎮化背景下雲南某民族自治鄉的並校研究》獲第十二屆全國“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