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酒

丁酒

丁酒,有的地方稱丁桌,是生育民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在潮汕農村中很為普遍,是村民們慶賀添丁祭祖的一種活動。過去潮州的宗法習俗,只有生下男孩,才算添丁。並且必須舉行熱鬧非常的上燈活動。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農曆正月十三日家人就可以挑起一對大紅燈掛在祠堂的燈架上,象徵家中添了丁。在元宵燈節期間,每天晚上,抱著孩子到祠堂前接受鄉下的祝賀。除了掛燈外,還要在祠堂前懸掛八屏大花燈,或搭戲台,做紙影戲,讓村裡的人觀賞、娛樂。

基本信息

由來

丁酒丁酒
“上燈”的人稱為“燈頭”。“上燈”的大小活動由他們推舉司事主持,一切費用由他們平均攤派元宵過後,還要把花燈屏一一贈送給予鄉下親戚。更有甚者,還得在祠堂做丁酒,設宴請客。宴客時用好幾張方桌連起來,客人圍在兩旁飲宴,形同劃龍船,叫“龍船席”。還有一種叫“走馬席”的,無論親疏內外,甚至互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然後又重新上菜,迎接另一批客人。
吃丁酒儀式在每年元宵節期間的正月十四日,十五日或十六日,具體日子各村不一。生男子的人家,這天要備辦五牲餜品等物,謝神祭祖。按村規族約,每丁要交肉類若干斤,作為吃丁酒的菜餚。然後集中到祠堂,請來廚師操辦酒席,稱為丁桌。窮人家也必勉力交辦丁酒禮品,故有“生阿弟,賣阿兄”的謠諺。已為民眾革除。

習俗

丁酒吃丁酒
南投縣竹山鎮社寮里紫南宮「吃丁酒」活動昨日熱鬧登場,會場食客川流不息,光是組團前來的遊覽車就多達五百輛,因應酒駕取締標準從嚴,廟方今年丁酒所用的料理米酒(酒精度十九.五度)與水的調和比例,也從去年的「一比七」改為「一比十」,避免觸犯法令,讓信眾快樂吃丁酒,平安返家門。
吃丁酒活動昨日上午九時展開,迄下午二時告一段落,據廟方估計人潮超過十萬人次,在料理過程中,大家可說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連行動不便的台語歌手「阿吉仔」,也到場義唱。
內地觀光客也來體驗
紫南宮轄內的社寮、山崇、中央及富州四聚落,從凌晨四時許,家家戶戶總動員幫忙,甚至有遠自台北、高雄等友廟派員前來協助。活動在縣府秘書長陳正升等人敲下開飯的銅鑼後展開,一鍋接著一鍋丁酒上桌,沒多久即被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一掃而空,其中也有中國福建浙江廣東等地區遊客,特別前來體會「吃丁酒」的風俗。昨天也創造至少四百萬元的商機。
堅持使用國產食材
整個活動主食材雞肉就達一萬八千台斤、米酒三千台斤,面線麻油香菇、芹菜等食材也有十萬多台斤,廟方還堅持非台灣貨不用。例如料理米酒便堅持用台灣菸酒公司所制,雞肉也要求供應廠商須出示合格檢驗的標章。雖然丁酒含酒量減少,但風味不減。
紫南宮選擇農曆正月十六日定期舉辦吃丁酒活動,除了是地方傳統習俗,也希望信眾吃丁酒後添福氣、保平安,返回工作崗位認真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