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莊東村

 丁莊東村位於臨沭縣城東10公里處,冠山東南部。北鄰東盤村,南與關河村、楊莊村接壤,西與丁莊西村隔河為鄰,東與前穆疃村相連。隸屬臨沭縣朱倉鄉管轄。全村占地總面積14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09公頃。

村情概況

明朝崇禎年間,丁氏族人由日照濤洛遷此定居,名丁家莊。後有胡、袁、張、陳等姓氏遷此安家。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劃為東丁、西丁兩個行政村。1984年社改鄉時,由縣地名辦正式命名為丁莊東村。
全村地處東盤河、穆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境內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及板栗、蘋果。植被面積102公頃,覆蓋率70%。境內交通便利,距沭贛公路0.5公里。
2000年,全村共有345戶,總人口116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現有丁、胡、李、袁、陳等八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 整個丁家農村經濟總收入20萬元。1978年,丁莊東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2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8萬元,純收入281萬元,人均純收入2418元。
丁莊東村是市級文明單位。1999年,村調解委員會被國家法務部授予“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1991年,村婦代會被省婦聯授予“先進婦代會”稱號。1992年,該村被授予省“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3年村黨支部被中共臨沂地委授予“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稱號。1992年、1995年村民委員會被授予地、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1996年被授予市級“美在農家明星村”稱號。自1993年以來,已連續8年保持了市級“文明單位”稱號。
大事記
1941年,村民胡宗金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脫黨),他是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
1953年春, 劉蘭玉組織7戶農民成立互助組,開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村成立第一屆黨支部,袁兆嶺任黨支部書記,全村先後辦起了2個初級社。
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丁家莊劃為東丁莊、西丁莊兩個大隊。
1961年,村成立木工組、條編組,有房屋12間,為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
1965年10月, 全村組織500餘人整修村東湖地、南嶺地,共挖排水溝7000米,整梯田13.3公頃,打大井6眼,解決了53.3公頃農田的排澇問題。
1974年,村內成立第一支建築隊。
1976年,村投資4000餘元,購買12馬力四輪拖拉機一台,首次實行機械化耕作。
1982年秋,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是年,建變電室1處,安裝30千伏變壓器1台,全村60%的農戶通上了電。
1983年,糧食單產首次突破千斤大關。
1984年,縣地名辦更改村名為丁莊東村。
1985年春,實施村莊搬遷,重新對現村址進行規劃建設。
1987年7月,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大院建成,共建成磚瓦水泥結構辦公室12間。
1988年10月,全部完成了村莊搬遷工作。
1990年3月,結合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工作,聯繫農村工作實際,制定了十項標準,分別用十顆星表示,並經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在全村開展了爭創“十大金星文明農戶”活動。
是年, 對村內街道進行了集中整理,建排水渠3800米,硬化路面530米,栽植綠化樹木620棵,建房20間,建成標準化國小。
是年,被臨沂地委、行署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是年,開展爭創“十大金星文明農戶”的做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廣。
是年4月,投資2萬元,使全村通上了自來水。
是年,被授予省級“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
1992年9月,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孫淑義、副省長吳愛英來村視察工作。
1996年,被中共臨沭縣委、臨沭縣人民政府驗收為全縣首批小康村。
1999年,村調解委員會被國家法務部授予“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不足80公斤,1953年春,劉蘭玉帶領7戶農民成立互助組, 開始走合作化道路,至年底,全村先後辦起了2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5年,全村組織500餘人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整治活動,共挖排水溝7000米, 整修梯田13.3公頃,打大井6眼,解決了53.3公頃農田的排澇問題,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產量大幅度提高。
1976年,投資4000元購買12馬力四輪拖拉機一台,開始實行機械化耕作。1978年投資1萬元購買12馬力手扶拖拉機3台。至1981年全村共有12馬力拖拉機7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畝產600公斤,比1978年增加30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先後推廣了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等農業技術,實行了統一供種,建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網路,常年向民眾提供農業技術。2000年糧食畝產760公斤,總產達到809噸。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帶領民眾發展林果生產,主要有板栗、山楂、蘋果、 桃等,年產量200噸。2000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88萬元,比上年增長4.7%。
第二產業 工業:該村工業始於人民公社化時期,先後成立條編、木工、彈花等副業項目。從業人員20餘人,年收入不足萬元,因各種原因時乾時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積極帶領民眾發展工業。1986年春,投資6000餘元建起了小磚廠。1991年以後先後建起了煤球廠、麵粉廠等工業項目。1999年,四戶農民投資80萬元建起了4家石子加工廠, 利用東盤等村的石材資源,加工各類築路、建築用石子。2000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3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20萬元,創利稅130萬元。
第三產業 1954年,辦起第一個商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兩個文明建設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託當地石材加工業,把運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1998年,全村購買拖拉機20台,至2000年全村共有拖拉機、農用車等運輸車輛120餘台,常年從事石材運輸。村內辦起3家百貨零售店,30餘戶農民常年從事服裝加工、 豆腐加工。全村有100餘名婦女常年利用庭院,從事柳編、刺繡等手工業勞作。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150人,實現總產值450萬元,創利稅10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 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50年代初,成立丁莊國小,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1970年,在舊村東南建新校舍10間,1976年投資3000元,建教室8間,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 1990年春,校址遷到新村西南處,投資4萬元,建磚石水泥結構教室23間,建成了標準化國小。之後相繼投資更換學生桌凳、教室門窗。1996年,先後設立音樂器材室、 實驗室。200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自成立學校以來,先後有6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 其中研究生2名, 本科生10名, 專科生25名。1970年,成立業餘劇團,1990年成立社教文藝宣傳隊,建立文化大院。先後派出30餘人到壽光等地參加科技培訓,有10餘人獲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80公斤, 人均純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糧食150公斤,純收入9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全村糧食畝產436公斤,人均純收入122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2418元。 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500元,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70輛,程控電話162部,彩色電視機120台。
村莊建設 50年代初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1984年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建設新村,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標準。1985年於新村址建房349處,1310餘間。1987年,全村334戶村民搬遷完畢。 新村共規劃南北大街5條,東西大街5條,栽植各類綠化樹木200餘棵, 1998年,村內街道安裝路燈50餘盞。1990年以來,村內利用民眾義務出工,常年實現了街道保潔。1987年被評為臨沂地區“村鎮建設先進單位”,1992年,被評為省級“村鎮建設明星村”。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2年春,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對考入大中專的學生一次性獎勵100元。80年代初開始,按照上級規定, 落實獨生子女優待政策,給予獨生子女戶每年120元補助,村內的退職幹部實行定額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 胡宗金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後脫黨)。1954年,成立了第一屆黨支部,袁兆嶺任黨支部書記,共有黨員12名。1983年丁履標任黨支部書記以來,開展了爭創“十大金星文明農戶”活動,推動了全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使丁莊東村連續11年被中共臨沭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黨支部由5人組成,丁利山任黨支部書記,丁元堂任副書記,丁海璐、丁利聰、袁春朋任委員,全村共有黨員32人,黨小組4個。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成立行政村,丁立格任村長,同年成立了農救會,胡宗金任農救會會長。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 支援前線。1952年底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宋永林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丁西漢任東丁生產大隊隊長,下設6個生產隊。1966年成立革委會,丁為頓任革委會主任。1984年4月,建立丁莊東村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胡懷友任村委主任, 丁利山任副主任。2000年丁莊東村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丁海峰,副主任丁利聰,村委委員袁秀彩、丁為高、胡懷強。民兵連長丁為全,治保主任丁海璐,調解主任丁利聰,婦女主任袁秀彩。1991年以來,村民委員會四次被臨沂地區、臨沂市及臨沭縣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
人物簡介
丁履標 1949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71年參加工作,任東盤聯中民辦教師。 1977年至1983年調蛟龍公社教育組工作,任中師函授專職教師。1983年7月調回丁莊東村任黨支部書記,1992年被臨沭縣政府聘為東盤鄉人民政府副鄉長,1998年調任蛟龍鎮政協辦副主任。在任丁莊東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帶領民眾搬遷村莊,整治村容村貌,發展經濟。1990年在全村開展了爭創“十大金星文明農戶”活動,受到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並通過中央、省、市、縣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媒體予以宣傳推廣。該村被譽為開展這一活動的發源地,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名星村”。市、縣、鄉授予“文明單位”、“經濟強村”榮譽稱號。村黨支部先後被市縣鄉授予“九間棚式黨支部”、“先進黨組織”、“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歷任縣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屆人大代表,市十四屆人大代表、縣黨代表;多次被市、縣、鄉授予“模範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普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0頭,肉牛1頭);林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的有6人。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和電視、電話四通,沒有路燈。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98戶通電,有8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51 %和4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 ;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5,拖拉機5輛,機車3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甜橙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共鄉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7人,勞動力214人。該村以汗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新寨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四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 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1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重大事項;集體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飲水困難;農業技術科技含量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質甜橙種植;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