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惟柔

丁惟柔

丁惟柔(1914—2007),旅日華僑,曾任東京國際基督教會長老,她生前長期開放自己位於原宿的家,人稱為“原宿牧場”。接待過的留日學生超過數十萬人 ,有“日本留學生之母”的美譽。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求學經歷

丁惟柔老、中、青時代的照片 丁惟柔老、中、青時代的照片

丁惟柔於1914年出生在北京什錦花園胡同的大宅院裡,由於父母受惠於西式教育,丁家孩子當然也進入新式學校接受教育。丁惟柔讀過一年的幼稚園。讀完國小之後,又進入師大女附中,課業要求十分嚴格,她樣樣都以高分作為目標,盡力達到自定的標準。高中時,丁惟柔離家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正當此時,丁母病重,大姊耐不住性子在家照顧,她就毅然離開學校,天天陪伴母親。可惜丁母病況仍不見改善,而於1932年4月辭世。此後,當家的權力與責任自然就轉到了這位"二小姐"身上,一個僅僅十來歲的女孩就當了家,管理著一家上上下下二十幾口人的生活,其無憂無慮的童年也在此時畫下了句點。

丁母雖然一生順遂,但是一直以未能習醫引以為憾,丁惟柔其實對醫科並無多大興趣,可是為著完成丁母的心愿,就以習醫為第一志願,考取山東齊魯大學醫學院。然而校方認為她體重過輕,質疑她的體力是否能夠負荷沉重的課業,遂與她立下一個條件:若不能在半年內增加十磅就必須轉至它系。但不管丁惟柔如何保養自己,體重總不見上升,半年後不得已只好轉入物理系。其實她對物理就很有興趣,因其本性就極為理智,所以分外著迷於井然有序的物理世界。也因習得物理專業,在日後生計遭逢困難時,即以教授物理為生。

感情生活

丁惟柔與丈夫丁世祺 丁惟柔與丈夫丁世祺

大學期間,丁惟柔認識了華東煤礦的朱家二少,不僅家財萬貫,又有大方的氣度,頗符合丁惟柔的條件,因此兩人持續交往。可惜因著中日戰爭的爆發,兩家失去了聯繫,婚事也因此耽擱下來。由於丁父是政府的高級參謀,丁家隨著政府與學校的撤退到了四川成都。在那裡,丁惟柔於1940年完成了大學課業,進入重慶的嘉華水泥公司擔任經理之職。在這段時間裡,他經人介紹認識了丁世祺先生。

丁世祺畢業於交通大學鐵道管理系,後赴美國賓州大學進修,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在當時駐美大使胡適之手下任事。抗日戰爭爆發後抱著共赴國難的決心回到中國大後方,這才有機會認識了丁惟柔。兩人彼此間都有相當好感,只是丁惟柔一直認為不應該辜負朱家二少,因此遲遲不接受丁世祺。直到再次與朱二少重逢,雙方正式分手後,丁惟柔才決定與丁世祺共度一生。二人在1942年步入婚姻殿堂,開啟了他們人生的新篇章。

丁惟柔婚前曾與丁世祺表明她在婚後是不可能單單做一個家庭主婦,而要繼續她的工作。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們一結婚就懷孕,五年連生了四個孩子,兩男兩女,而且每次懷孕的過程都極為辛苦,甚至不能下床,工作的夢想當然也就破滅了。再加上丁先生的事業漸次開展,官場的應酬也隨之增多起來。丁惟柔只好努力扮演好丁太太的角色。

抗戰期間,丁世祺成為中國金融機構的一名高級主管。早在美國讀書期間,他就已是"仁社"中的一員。"仁社"是由一批愛國青年留學生組成,吸引很多在學識和操守上都很傑出的青年才俊加入,目的在於彼此激勵、幫助,以共同報效國家。尹仲容、嚴家淦、孫運璇、李國鼎等國民政府要人當時都是"仁社"的成員。身處大後方時,"仁社"成員多有聯繫,相互砥礪。此外,丁惟柔因著妹妹的緣故而認識了蔣經國之妻蔣方良,漸而成為好友。丁氏夫婦遂成為蔣經國容許蔣方良來往的少數家庭之一,他們亦多次與蔣經國會面。

1949年,大陸易手後,丁家遷到香港。滯港期間,長子安世不幸罹患痢疾而夭折,這件事對丁氏夫婦打擊很大。時局混亂,他們決定離開官場,重回一介布衣的生活。

移民日本

1950年底,丁家移居日本,先與友人合作發展對外貿易,爾後投資經營餐館業。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丁惟柔出任飯店經理。在她苦心經營與努力下,餐館事業蒸蒸日上。

入教基督

在丁家初到日本之時,因故接手經營一家頗具規模的中國餐館,於1954年受趙世光牧師啟發,受洗加入教會,因著和先生的關係改變,婆婆、孩子陸續信主。

1964年,丁惟柔在涉谷的獨棟公寓完工,她成立“東惠株式會社”,轉行投入房地產生意。然而,隔年丁先生因生意失利,心灰意冷之際感受到神愛的真實,在阿富汗接受信仰,全家歸主,開始投入教會界的各項服侍。

1972年後,他們日本華人中留學生的需要,因此建立了以牧養留學生為特色的教會。因為留學生大都停留時間較短,如何提供及時而實際的關懷與紮實的教導訓練,為他們打好信仰的根基,就成了教會工作的重點。丁惟柔在其中更是站在接觸留日學子的第一線,積極主動的關懷遠渡重洋的遊子,這樣的事工數十年不輟,久而久之,被人尊稱為"日本留學生之母"。

離世前一個多月,與義子林子傑 離世前一個多月,與義子林子傑

由於丁惟柔積極參與教會服事,與許多宣教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之後因著這層關係使她跨入了國際事工的領域。一開始她參與日本地區的布道大會的籌備工作,負責財務;之後又陸續參與了1974 年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福音大會,以及 1983 年和 1986 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福音會議。基於她經營餐廳的經驗,每次總是負責財務與一伙食相關的工作。在與各國同工的配合中,她拓展了更為寬廣的視野,也學習到許多寶貴的功課。在參與這些國際性會議同時,也意外的參加了海外中國教會所推展的一項運動----全球華人福音運動(簡稱"華福")。中國教會基本上傾向於各自發展,原任中國信徒布道會會長的王永信牧師有心聯合全球華人教會共同推動對教會成長有益的探討,於是借著洛桑會議的機會與與會的華人代表共同研商其可行性。經激烈的討論與同心的禱告後,大家決定憑信心成立華人事工中心,並在1976年於香港召開了第一次全球華人事工研討會。丁惟柔參與了該運動的創始事工,且一直擔任華福的財務同工。她亦積極參加每次會議,成為華福運動中頗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丁惟柔的夫君於1974年9月因心臟病突發而辭世。之後不久,丁惟柔打開自己家中的大門。當許多留日學生面對生活、學業的壓力及未來的不確定性時,丁惟柔就邀請他們每周日下午到家中聚餐,一慰鄉愁。兩年後更開始了小組聚會的模式,若是有人遭遇任何問題,丁惟柔都能設身處地為當事人構想,引導對方面對問題,竭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丁惟柔的家"成了一個既溫暖又能增長靈性、解決困難的地方,被稱做“原宿牧場”;。在與年輕人接觸愈來愈頻繁的過程中,丁惟柔的家漸漸成為一個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地方。丁惟柔在自家所推行的事工直到她過世前從未曾間斷,即使她不在日本,她也會做好安排使所有聚會能正常進行。"丁惟柔的家"永遠不打烊。

因病去世

2007年5月17日,丁惟柔因為體力不支住院,幾天後因摔跤舊傷導致腿骨斷裂,家屬決定動手術。5月28日手術後,6月4日引發肺炎,讓陸續做過大腸癌、右肺腫瘤化療手術的丁惟柔陷入彌留。

2007年6月9日,丁惟柔病逝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享年93歲。當時教會同工及家屬圍繞在病床邊,由教會姜寶升牧師宣讀啟示錄21:1-5經文,為她做最後的祈禱,她在安詳中逐漸停止呼吸。

追思紀念

丁惟柔追思會 丁惟柔追思會

2007年6月13日家人將她安葬在橫濱外國人墓園裡,數十位來自海外各地的親友,與丁惟柔告別。

為追思丁惟柔長老,東京國際基督教會訂於七月十四日下午二時在舉行追思禮拜,台灣則訂於七月廿一日下午三時在台北浸信會懷恩堂舉行,由周聯華牧師主領證道。

福音延續

丁惟柔生前長期開放的“原宿牧場”。因為家屬長期在美,為繼承丁惟柔的心志,家屬決定交由東京國際基督教會一名弟兄負責,繼續該項福音事工。

人物評價

丁惟柔長老三十餘年來開放自己的家庭,關懷留學生,使成千上萬的人得到靈性上的餵養。丁惟柔曾接待過的留日學生超過數十萬人,數不清的人視她為生命中的恩人。除了日本本地的服侍外,丁惟柔也參與華福等國度性事工事奉,不只金錢的奉獻,也努力擺上自己,甚至在波斯灣戰爭前夕,仍與同工前往科威特傳福音。丁惟柔十分看重年輕人,自己也不斷地學習進修,她曾花了七年的時間,在中華福音神學院延伸部進修,91歲高齡畢業,成為華神創校以來最年長的畢業生。在校期間,因為學校規定五十歲以上可以免考試,只交報告就可以,但丁惟柔仍然堅持要與其他同學一樣考試,甚至成績名列前茅,成為眾人的榜樣。除了自己在華神學習外,丁惟柔也協助華神在日本定期開設延伸制課程。

親屬成員

家世

父親丁錦因為曾經在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學修習過日文,在友人的推薦下進入了袁世凱所轄的北京陸軍部做翻譯工作,卻因此一腳跨入軍隊,從此打開日後權高位重的大門。她的母親則因家境富裕,父親又非常開明,讓孩子很早就受西式教育,後畢業於蘇州景海女中。她不僅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文,還會拉丁文與希臘文,在當時的中國可謂鳳毛麟角。丁父在北京任職時,由於參與對日的情報工作,儘管當時對工作內容並不十分清楚,卻因緣際會地與靳雲鵬、衛興武、魏海樓成為莫逆之交。日後靳雲鵬曾擔任國務總理, 其它兩位也是北洋軍政府皖系的大將,頗受陸軍部重用。丁母因其流利的英文,曾經做過清宮福晉的英文老師。1921年陸軍部成立航空署,在對外購買飛機時,需要有一位能用英文應付對外事務的負責人。丁父因著妻子的緣故,在宦途上更上一層樓,成為第一任的航空署署長。後因段祺瑞要求丁父派軍機攻擊孫傳芳和吳佩孚時,丁父以軍機只能轟炸外國人,而不能炸自己人而拒絕聽命,從而辭去官職。

丁父辭官後,在朋友的建議下開了一家"正陽銀號",經營得法,使得丁家在錢財上一無所缺,維持著優渥的生活。在這樣氛圍中長大的丁惟柔,有著當時女子少有的開闊的見識與堅毅的心志。由於丁父出身於書香門第,對於子女的教育自然相當重視。雖然他宦途順遂,但他堅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樣的觀念也成為丁惟柔一生的信念,幫助她度過許多難關;但也同樣成為她性格上的一個阻礙,有著極強的自我意識。丁惟柔在她父母的身上看到了風骨、愛心、寬容,這對她日後的處世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因為家裡的孩子中只有丁惟柔一個不愛往外跑,常待在家裡,所以丁母在管理家中大小事務時總帶著她。耳濡目染之下,丁惟柔也學得了一些管家的技巧。

子女

四個孩子,兩男兩女,但長子因在香港得痢疾過世。有兩女一男存世:丁宜世、丁文世、丁經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