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伙舞龍

丁伙舞龍
丁伙舞龍的生成、發展歷史與中國舞龍的歷史基本同步,起源於漢代,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民間傳說揚州東陵聖母廟裡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橫行時用草藥熬湯救治病人,使與丁伙臨近的蔡家莊人轉危為安,後杜、康2人化作白龍騰空而去。為緬懷2女的功德,老百姓用舞龍的方式予以紀念。
漢代以後,舞龍祈雨成為丁伙百姓一直沿襲的習俗。龍之舞為圖騰,具有歡快、誘人的魅力。它喜慶、吉祥,是人們在吉慶和祝福時節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到了清代,丁伙舞龍在民間盛行,多支舞龍隊曾進揚州城參加燈會表演。
民國至“文革”前,丁伙舞龍又有新發展,民間舞龍手超過百人,同時形成草龍、花樹龍、布龍3龍並舞的格局。抗戰勝利和全國解放時,丁伙群龍齊舞,一片歡騰。
“文革”時,丁伙舞龍偃旗息鼓,進入蕭條期。1993年,丁伙鎮政府首次舉辦舞龍會,此後丁伙舞龍又進入復甦期,逐年發展。2001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鎮舞龍會,至2002年全鎮舞龍隊達23支。2003年,丁伙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舞龍)”,2005年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特色文化鄉鎮(舞龍)”,丁伙華倫舞龍隊還多次在全國、國際重大比賽中摘金奪銀。
丁伙舞龍是民眾參與性極強的民族民間文化,它剛柔並濟、活靈活現,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融合於舞龍技巧之中。它奔放、拼搏、協調、創新,展示了龍的精氣神韻,又反映了人們團結合力、奮力開拓的精神面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