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忠

丁亞忠

丁亞忠(藝名 丁一中)中國華東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九州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國際藝術品收藏拍賣(香港)有限公司簽約畫家、世界華商(北京)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簽約畫家、職業畫家、江蘇張家港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著名畫家李助民、薛九州弟子。 善畫巨幅大畫,長期從事山水畫、花鳥畫創作,作品大氣磅礴,渾厚蒼潤,具有強烈視覺力。畫家的潑墨潑彩山水系列、花鳥系列畫得到了專家、行家、藏家以及知名人士的充分肯定,在美術界舉辦的展賽中也頻頻獲獎。丁亞忠閱遍畫理史論,以輔蒙養,旅登五嶽,臨黃山、游三峽、泛五湖,多處寫生,搜盡奇峰,歷練學養,納古收今,中西合璧,獨具匠心,尤以潑墨潑彩勝出,更是艷麗中透古雅,自得天然氣韻,為之一絕。 作品長期在香港藝術畫廊、台灣台北市愛傑畫廊、新加坡藝術院、廣東、深圳、甘肅、四川、山東、南京、上海等地藝術品專業機構展出及個人收藏,常被政府,企業集團,上市公司購買作為珍貴禮品。時下收藏亞忠畫作的藏家遍及北京、山東、廣東、香港、台灣以及馬來西亞、歐美等地區和國家。 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巡展,出國藝術對外大使館交流展並獲獎,全國、省、市展覽並獲獎。藝術成就及作品被收入數十部大型畫集和辭典編錄。 出版有《丁亞忠彩墨山水》、《丁亞忠畫選》等,業內評語為“當代極具潛力的中青年畫家”。

基本信息

成就及榮譽

世界華商國際拍賣公司余夢給丁亞忠頒發證書 世界華商國際拍賣公司余夢給丁亞忠頒發證書
丁亞忠 丁亞忠
丁亞忠潑彩山水欣賞(20張) 丁亞忠潑彩山水欣賞(20張)
2000年,《滿山紅艷》獲中國故鄉情書畫藝術精品大獎賽金獎;
2000年,《高山人家》獲首屆太平洋當代國際藝術家精品大展二等獎,並授於“當代藝術家”榮譽稱號;
2000年被新加坡共和國之新神州藝術院授於“高級名譽院士”聘為高級書畫師;
2001年《雨過晴雲日照紅》,在香港中英拍賣行拍賣;
2002年《空谷流溪》獲中國美協主辦的2002年全國中國畫大展三等獎;
2003年張家港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蘇州日報及張家港電台作了專題報導;
2004年江蘇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新華日報及姑蘇晚報、江蘇衛視作了專題報導;
2005年3月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採訪報導;
2005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雲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
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原江蘇省省長.省
委常委),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原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中共蘇州市常務副市長曹福龍(原中共張家港市委書
記)等在張家港考察時在長江村科技中心展覽館觀看丁亞忠書畫作品展;
2005年11月1日應邀出席《紀念蘇州市政協成立五十周年書畫作品展》開幕式;
2005年11月2日應邀出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長江頌.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開幕式。出席開幕儀式的有: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大為,著名山水畫家李寶林等.
2008年2月5日應新加坡新新神州藝術院邀請在新加坡舉辦《丁亞忠山水畫作品展》;
2008年出版丁亞忠山水作品選。
2008年--2009年8月艱苦功學花鳥畫(紫藤、牡丹、魚系列)終有收穫,9月對外展示。
2009年5月《丁亞忠山水畫作品展江山平遠入新詩》作品在廣東畫院展出,廣東衛視採訪報導;
2010年10月香港出版《丁亞忠畫選》;
2012年7月1日簽約世界華商(北京)國際拍賣有限公司(5年海內外市場宣傳運作,作品海內外拍賣)

常年為台灣台北市、香港藝術畫廊、廣州名家精品畫廊、新加坡藝術院供應書畫作品,作品在海外市場享有很高聲譽。

作品點評

風景這邊獨好

作者:子涵

丁亞忠潑彩山水欣賞 丁亞忠潑彩山水欣賞

認識丁亞忠,是從他的畫開始的。第一次看他的畫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他的畫似乎有種空靈,不食人間煙火,超脫塵根的純淨感。逸筆草草,又似乎在宣揚一種藝術創作的超自由狀態,於 茫茫天地中,為觀者設一方休恬的斗舍。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意在筆先,境生意外,筆斷意連,意斷神牽。他通過有形的筆墨畫出了無形的感覺。或以神動,或以韻動,或以情動,或以氣動,或以理動,或以趣動。揮灑自如,卻融為一體,十分和諧。尤其體現在他的山水畫作品上,具有著強烈視覺衝擊力,畫面張力十足。他筆下的山水,或山勢峻險,或水流湍急,似雲霧若隱若現,又宛如流水的節奏,從疏離的自然柵欄中一丁點一丁點的滲入到人們心靈,無不透射出深邃的藝術氣氛。

忘記是誰說過“江南自古出才子”,丁亞中就出生在那個令人艷羨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水鄉張家港。在這個靈山秀水,得天獨厚的“世外桃源”里,幼小的丁亞中耳濡墨染的被藝術氛圍所薰陶,更奠定了他日後走向藝術之路的堅實基礎,從而破繭成蝶,創造出了一幅又一幅的令人嘆為觀止作品。

丁亞忠潑彩山水欣賞(20張) 丁亞忠潑彩山水欣賞(20張)

拜訪丁老師之前心中還有些許忐忑,但我敢說,和他見過聊過的人都會被 他身上的那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所折服。他為人極為謙和,不沽名釣譽,也不故弄玄虛。說話辦事極為果斷幹練,儒雅不失好爽。

正如人們常說得,畫如其人,確實如此。他的畫,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細膩,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雅和秀美,也有大河落日圓的恢弘的氣勢,兩者相生相剋,控制得遊刃有餘,讓人感覺別有一番韻味和體會。

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有相當紮實基本功。不論在構圖還是用筆上,還是思想意境上,均頗見功力。在他的諸多作品中,如其代表作《峽江秋韻》、《落日滿秋山》、《金沙江畔雲涯暖》、《峽江溪谷有聲晚秋韻》等,均能品味出。丁亞忠的作品在整體上雖以大氣、磅礴著稱,但在細節上,也刻劃得十分細膩。在他的筆下,無論是遠處的樹木,還是近處的溪流;無論是空中的飛鳥,還是陸地的房屋,都顯得很有靈性,皆成情趣。在這"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壯麗山河中,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令得觀者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中,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除了創作大量的山水畫之外,丁亞忠閒來有暇,還偶作一些花鳥畫,他筆下的花鳥畫,生機勃勃、令人耳目一新。

2009年以來,丁亞忠把潑墨墨彩大膽試驗,在抽象中尋求自然的筆墨語言,使作品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畫貴在創新,充滿時代精神的繪畫必然能喚起更多觀者的共鳴。

每當談到他在藝術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時,他總一改以往的豪爽個性,變得略帶靦腆,說自己能取得一點成績除了自己的堅持,應該感謝的人太多,但他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凡夫(李助民)老先生,是老先生慧眼識珠,傾力栽培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當問到他今後的打算時,他仍然誠懇的表示:自己還年輕,以後的藝術道路還很漫長,無論有多坎坷曲折,只要堅定信念,朝著目標,矢志不渝的走下去,他相信,一定會達到理想的彼岸。我不是預言家,但我敢說,丁亞忠,你一定會成為中國的“倫勃朗”,會取得更大成就的,因為你具備了成功潛在的能力和獨特的魅力。

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和丁亞忠一起去體驗那“風景這邊獨好”一般的美妙人生吧!

丁亞忠與他的彩墨寫意山水

在現代繪畫史上,致力於潑墨潑彩的山水畫大家只有張大千、劉海粟二人。張大千成功在前,劉海粟成功於後。張大千中年後專注於北宗兼青綠山水,加之早年取法石濤的文人畫功底,使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山水具有北宗山水的恢弘格局,並以水墨和青綠相融勝出,兼具大筆墨的氣韻高華。相對而言,劉海粟潑墨潑彩黃山的精彩這處,主要表現在中西繪畫融合上,他引西方後期印象派的色彩和線條入畫,大筆潑灑,大膽塗抹,色墨交融,五色六彩強烈、幻化,筆觸生辣,煥爛輝煌。他們這種帶有原創性的潑墨潑彩山水,可謂開一代山水畫之新風。

潑墨潑彩作為創作手段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它的成功率得益於畫家的全面學養和識見,如果沒有極高的筆墨、色彩控制能力和表現力,潑墨潑彩就會淪為野狐禪式的胡塗亂抹。質言之,潑墨潑彩不僅需要深厚的筆墨功夫,還需要一種狂氣和豪氣。如氣質儒弱者是萬難措手潑墨潑彩山水的。因而在現代畫壇、敢於嘗試潑墨潑彩的山水畫家百里難得挑一。

在新世紀之交脫穎而出的山水畫家丁亞忠,就是極少數傾心於潑彩潑墨山水的研究而又不斷取得成就者。十多年來,他以出眾的膽識,知難而進,沿著張大千、劉海粟前輩開創的潑墨潑彩之路繼續前行。他將目光投注到一後繼無人的空曠迷人處,通過自己的解讀深入到這一筆墨文本的自身中,在筆墨中考古思今,在色彩中深研窮究。讓自己的創作思緒一直在色彩與寫意山水間涌動,在雲天和大地間飛揚,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以大量的潑墨潑彩山水,構築一個彩墨輝映的流光溢彩的世界。這當是對丁亞忠山水畫的基本概括與審美理想的評估。

丁亞忠是在“張口黃賓虹,動筆李可染”的復返傳統,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開始思考他的山水畫前途的,也是在水墨山水成為中國畫主流的局勢下,思忖他的山水畫方向的。當他把焦距鎖定在水墨和色彩相結合的潑墨潑彩山水時,正是傳統青綠山水走向式微,水墨山水處於鼎盛之時。在這一時期,具有創造性的畫家幾乎都在山水畫審美客體的表現範圍進行拓展,西北黃土、東北雪原、三山五嶽、江南水鄉、南疆海域、現代都市乃至天體宇宙和夢幻心象,紛紛成了人們探索新的審美空間和確立藝術個性的載體,筆墨的價值雖然被提升到很高位置,無非是“守住中國畫底線”的呼籲,儘管對黃賓虹的“五筆七墨”高度重視以及對李可染“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寫生式創作十分推崇,但對於色彩的冷淡仍然是不可改變的大勢。當代中國的山水世界,仍然是水墨的世界,仍然是水墨的魅力在左右山水畫壇的流變。

眾人關注水墨,丁亞忠關注色彩,這就是丁亞忠的卓犖之處,他認為,這裡是一片沃土,這裡有曾經創造過輝煌的大家,這裡有令當代人回望的迷人景致,這裡沒有繁茂,期待著繁茂,這裡沒有大樹,卻有大樹成長的廣闊空間。於是,丁亞忠以色彩為線索,在對傳統領域細細地檢索中,在對古法的多角度審視後,他重新揚起色彩的風帆,與張大千、劉海粟兩位前輩大師一起航行,讓令人驚艷的潑墨潑彩的表現形式在現代語境下得以延續,重放光彩,再展雄風。

實際上,丁亞忠曾迷戀過傳統水墨畫,並深入地研習過宋人的丘壑、元人的筆墨及明清諸家的畫理畫法,尤對米氏父子、高克恭的潑墨雲山,馬遠、夏圭的闊筆渲染,以至石濤的破墨山水更有興致。但在實踐中感到,傳統中國繪畫特別是文人畫,雖說水墨暢肆,可構建生動之氣韻,墨分五色,能營造出山情水境,但面對五彩斑斕的自然山川,其表現力的有限已是不爭的事實。歷代雖不乏高唱“筆墨當隨時代”的畫家,但基本上還是在筆墨里轉圈,傳統中國畫在繪畫樣式上幾乎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重墨輕色”的傳統理念使中國畫在繪畫樣式上失去了色彩的“半壁江山”,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畫的缺憾。他欽佩劉海粟在山水中進行中國色彩的探索創造,把西方表現的色彩引入到作品中,使重彩與濃墨相互融合,標新立異,自成畫格;他更服膺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是在傳統青綠山水的基礎上,將古代人物畫的潑墨寫意花鳥魚的沒骨法用之于山水創作令人耳目一新。這兩位大師都以自己嘔心瀝血的精神奉獻,開拓了中西融合、彩墨共輝的新天地,不僅啟示著丁亞忠這位後來的藝術探索者,而且為他提供了可以資鑒的範本。

從張大千、劉海粟到丁亞忠,一脈相承的都是對色彩的重視,對色彩語言特徵的關注,並極力發掘色彩的表現性、表現力,因而丁亞忠的山水畫是承繼前輩大師的創造性一路走下去,既然前輩大師的主要成就表現為融合中西的潑墨潑彩風格,那么後繼者便自然而然地朝著這兩個方向探索。由此丁亞忠的山水畫呈現出兩種圖式:其一是以“潑彩”為主,色彩占主導位置,水墨為輔。即潑染大面積的色彩,是建立在寫意山水的基礎上,以水墨為依託,先勾勒積墨,積之不足再潑墨,潑墨不足心意再潑彩,把色彩提升到與中國畫中的線條,筆墨,造型一樣重要的地位。把古典色彩、西方色彩、自然色彩與內心色彩交匯融合,藉助筆情墨韻突出色彩的表現力,頓見千峰疊翠,萬壑生輝。這張大千、劉海粟隨意潑染,從色墨流動的自然形態中捕捉形象,再用皴擦勾勒補充描繪物象具體形態的表現方法有著明顯的不同,丁亞忠的潑彩或染彩不是色墨任意的自然流淌,而是抽象意味,並未徹底走向抽象化的山水形態,這也與前輩大師拉開了距離。另一種山水圖式是以“潑墨”為主,水墨占主導位置,色彩為輔。即依然以傳統水墨為基本特徵,講究用筆、運墨,筆法依然起著主導作用,在使墨的漬染、積染和潑染中透出用筆的性格。丁亞忠憑藉大面積墨色潑在宣紙上的滲化流動而定出大的形勢,或以濃墨破淡墨,或以淡墨破濃墨,或以水墨互破的漸變,顯現出山巒高低起伏、轉折向背形態和雲蒸霞蔚的一種混沌迷濛的意象。潑彩只用於局部,與潑墨的虛實幻化融為一體,帶有空氣般的流動感和透明感,豐富了水墨山水的視覺效果,結構出動人的新境界。

以“潑彩”為主也好,以“潑墨”為主也罷,丁亞忠山水語言的獨特個性就在於把西方的色彩、傳統的色彩融入水墨寫意的山水錶現中,將潑彩潑墨與筆法墨法有機結合,互為交融,以色彩墨韻,以墨顯色輝,創造出一種既有東方美學底蘊又有西方審美情趣的新圖式;既保留著具象架構,又含有強烈的抽象意味,既有唯美的色彩,又有鮮活的筆墨神韻,既有傳統的山水精神,又體現現代審美意味。這種含有多種美學旨趣的山水畫掙脫了單一的中國傳統審美繪畫體系,喚起了春山滴翠,秋山吐艷,滿幅流雲飛泉,金碧斑斕,展現著山水的色彩魅力,活躍於當今中國畫彩墨畫壇。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概括這種潑彩寫意山水所具有的新特點。

特點之一是其融會性。我所以稱他的山水為“潑彩寫意山水”有兩重含義,一是指他的潑彩是寫意的,而不是傳統青綠山水的嚴謹工整的畫風;二是指他的潑彩對於中國傳統寫意山水的融會,也包含潑彩對於潑墨的兼容。當他把對色彩的敏感與大潑墨結合在一起時,改變了先勾後染或層層渲染的敷色法,既有蒼茫雄渾的氣勢,又有光彩躍動的廳譎意趣,而色彩與傳統繪畫的繼續探研和發揚。在布局上,以跌宕起伏的結構,將峰巒層疊、雲濤翻滾、谷深林密的萬千氣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技法上,健筆勾斫,復筆皴擦,青綠設色,水墨漬染以致潑墨,潑彩諸方法,參差互用,虛實濃淡相生相應,不僅寫出自然山川的物理形質特徵,而且富有筆墨色彩深厚滋潤、明潔蘊藉的意韻。融會性還表現在中西畫法、技法直到審美和視覺方式融會。他以調和而不是改造來審視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的關係。在他以鮮明的礦物色和水性色交錯使用時,在他以透明色鋪就大的色調或以濃烈之色潑蓋疊加中,都不乏吸取傳統青綠山水的優長,並結合西方色彩的表現方式在全新的背景與水平上不斷地拓展。

特點之二是其開拓性,體現在三個方向。一是丁亞忠的潑彩山水、以山水意象為載體把情緒、思考、觀念、美感與材質融於一體,推動意象與筆墨向畫外的無限空間延伸,畫面中的山石樹林、溪流雲煙等在水墨寫意與青綠重彩兼容結合中、開拓新意,展示著山水的新境。二是隨著畫家對自然山水的精神本質的重新認識和發現,其山水意象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甚至掙脫了客觀現實形貌的限制,使作品在潑彩潑墨的運用中趨向於抽象性與具象性的新的組合與構架。丁亞忠潑彩山水畫的抽象形態是植根於他純熟優美的具象造型基礎上的,透過那些管乎抽象的形象、我們仍然能強烈地感受到所寫景色的自然美特徵。抽象與具象的結合、寫意與寫實的並舉,既克服了寫山水的刻板,也不至於流於抽象山水的虛無空洞。諸如黃山的奇幻瑰偉、峨眉山的巍峨雄壯、三峽的險峻秀拔、江南水鄉的平淡清麗,種種意境,在他的墨色揮灑下,時隱時現,歷歷可感,表現出了自然山川的真性情,意境更不幽深。三是題材的開拓與意蘊追求的並進。畫家不再像古代文人的畫那樣去畫幾無人煙的觀念性山水,也很少像五、六十年代那樣去畫革命聖地或建設新貌,而是接近了人生與自然的關係,把長林崇岡、文野高山視不當代人的生存環境,把古老的山河當作民族文化生存發展的搖籃,從而開拓出山水內涵與外貌的新天地,創造出足以引發當代觀者愛鄉土愛祖國之情,興文明悠遠之思的宏遠意境。

特點三是其生活氣息之濃厚和時代精神之充溢。石濤的兩句畫語錄“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成就了不少當代畫家,也是丁亞忠喜愛的座右銘。如果說,劉海粟的潑彩山水只限於表現黃山,而張大千的潑彩山水多為抽象山水的話,那么丁亞忠則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他的足跡已遍及大江南北的中華大地,他的作品題材已相當寬泛。從他家鄉江南美景,到長江三峽,從天險華山到黃山煙雲,從峨眉勝景到金沙江畔,都寫入了他的畫幅,畫家對大自然山水的深入體驗遠遠超越於古人和前輩。他所表現的主體都是他自己體驗到的、看到的、直接的、令他感動過的自然景象,既有北方山水 的雄偉蒼茫,也有南方山水的秀麗潤澤,具有原汁原味的鄉土性和明晰的地域特色。他把山水作為民族生存的偉大空間和高昂精神的感情投射,畫中始終涌動著一種崇高的激情和一種對大境界的開拓,他畫大江大河的雄渾博大的氣勢,他畫高山洪谷的蒼茫與沉厚,他畫山石體和面以及它們奇異的重疊和組合,他畫長天大野四季變化的旖旎風光,他似乎在寫這些無聲山石的歷史滄桑和新變,在寫我們民族的深沉與胸懷的寬闊。在堅實的層巒疊嶂間有流動的山氣,有飄蕩的白雲,有葳蕤的樹林,涓涓流水,居住人家,這是充滿生氣的山景,是我們這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棲息的地方,是我們為之動心動情的山河。丁亞忠的作品表現出一種主客相融,理氣合一的物質,同時具有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特徵的現代山水畫大美體系。

近幾年,丁亞忠在潑彩寫意山水的探索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他始終在探索與試驗潑彩山水的同時,沒有或缺傳統筆墨語言的魅力,並有意識地加大自己純寫意山水創作量和對書法的築基,重視線的“平、圓、留、重、變”的錘鍊急中,在施墨的黑白虛實關係中,強調“寫”和“意”的傳達。他善於用水造成豐富的墨色變化,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尤其令人讚賞。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畫如果離開筆墨這一基本語言侈談什麼革新與創造,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無稽之談。西方的色彩再絢麗、再炫目,如果未能和筆墨相融合注入畫面,出就很難成其中國畫,色彩也就失去了意義。在他的潑彩寫意山水畫中,只有充分地保存文人水墨的創作成果,在注重筆法、墨法的基礎上創造色法,才能使自己“筆情”、墨趣、色輝“的探索方向富有實效和成果。

由此看來,優秀的藝術家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觀照民族文化的源頭,發現並保護賴以生存的“根“,不然,他就無法以獨特的毅力和氣度穿越歷史時空,去追尋,去重建,去表現那詩意的歲月沉澱的山河。毫無疑問,丁亞忠的山水畫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但他並不是一位容易滿足的人,他還在尋找新的突破,希冀自己在中國畫壇有更大的建樹。我希望他在新的里程里,以更震撼人心或更引人入勝的精品力作,把已閃耀也希望光輝的潑彩寫意山水推向更高的境地。

“江山覽騰,氣魄恢宏”

丁亞忠中學時代即嶄露繪畫天賦,得美術教師引領,進入繪畫藝術殿堂,學生時代的習作就多次在校、縣、市級賽中獲獎。中學畢業後求學於藝術院校之美術專業,全面而系統地學習素描、速寫、油畫、國畫等相關理論和知識,畢業後一直從事中國畫的創作和研究,在山水和花鳥畫方面用功最勤奮,成就頗豐。

主要有潑墨潑彩山水畫,這些山水畫中既有寫生的水墨習作,也有精心創作的鴻篇長卷,在表現手法上,他多以潑墨潑彩為主,墨彩交融,冷暖諧調,大氣磅礴而又富麗堂皇,在一、二十米長卷畫面上,他大膽潑灑,細心收拾,從大處看,千岩萬壑、百川匯流、萬千氣象而渾然一體;從小處看,小到舟楫上的人物,山巒上的苔點,亭台樓宇、瓦房農舍,一絲不苟,處處見筆。構圖、筆墨、色彩,渾然天成,可謂匠心獨運。我曾求教於丁亞忠,如何選中潑墨潑彩一路畫法?師從何人?亞忠說:“潑墨潑彩頗得世人和藏家喜愛。多元化的物質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這樣才符合‘書畫當隨時代’的要求。墨是中國畫運用的主要原料,而色彩和光色變化則是西洋畫的主要表現手法,潑墨潑彩恰好是中西互用,中外融合的表現形式,符合當代藝術發展的潮流。說到師承,亞忠說主要得益於張大千和劉海粟兩位近代畫壇巨匠,尤對大千晚年之潑墨潑彩畫情有獨鍾;此外對傅抱石、李可染、白雪石的畫作亦十分喜好。對這些大師的作品,他經常賞讀臨摹,心追手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臨池不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古師今師造化,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為了感受大江大河的宏偉氣象。“搜盡奇峰打草稿”,亞忠時常走遍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寫生歷練、化育心靈,胸儲丘壑。

亞忠深知“書畫同源”之理,故於書法學習上亦齊頭並進,曾拜書畫名家習書,以求提高繪畫線條質量,領悟八面出鋒之法,追求題字與畫作的和諧統一。亞忠還酷愛攝影,注重其他姊妹藝術的學習,注重功外功夫的提高。

劍鋒出磨礪,梅馥發苦寒,天道自酬人勤。亞忠的潑墨潑彩山水系列,花鳥系列畫得到了專家、行家、藏家以及知名人士的充分肯定,在美術界舉辦的展塞中也頻頻獲獎。據不完全統計,自1999年以來,他共獲各級各類獎項幾十項。時下收藏亞忠畫作的愛好者遍及北京、山東、廣東、香港、台灣以及馬來西亞、歐美等地區和國家。亞忠的大尺幅畫作遍及國家和省部級機關,酒店、賓館、大企業的會議室、老總辦公室等公共場所,頗得時人好評。從江南走出來的丁亞忠先生如今已是名傳四海和知名藝術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期待著亞忠創造出更多美的繪畫作品,奉獻給社會,傳承於未來!

悟山水靈性 繪自然美景

與丁亞忠相識有幾十個多個春秋,常常在一起賞識所創作作品。從作品中能看到他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頗有建樹。他的絕妙用筆主要是把真山真水的靈性與生機蓬勃的情趣來抒吾意境,以及有深沉、厚實的筆墨功夫,與學習、修養至深的理法巧妙地為熔於一爐、鑄為一體,而創作出一幅又一幅清新壯麗、氣勢磅礴的潑墨、潑彩的山水畫卷。

亞忠的山水畫作品,主要是以祖國大好河山不題材,在技法上他吸取了張大千、劉海粟、宋文治、黎雄才、白雪石、傅抱石等名家的技法,吸取了前輩藝術家不同風格的藝術精華和在大自然的造化下獨具風格、自成一家。

從亞忠精心創作的每一幅作品來看,不管是從選題、構思、還是布局、勾勒、皴擦、點染、著色及題款、鈐印等方面均一絲不苟,畫中草木栩栩如生,山勢雄偉壯麗,遠景朦朧無不生機勃勃,炊煙裊裊,使觀畫者如臨勝境,令人心曠神怡。

從丁亞忠作品中能看出他用筆剛勁多變,墨跡瀟灑豪放,色彩濃生、氣勢撼人,常以水分多或未乾而快速用筆,筆墨交匯渲染形成深遠淺近,層層疊疊,畫中可見墨中透亮,有雄奇醇厚的獨特效果。無論著墨還是設色,都有一種清新朦朧,又有野逸的氣氛,感到有恣肆的動勢,放眼卻又儘是深邃幽冥的寧靜。在動與靜之間,儘是天籟,神秘飄逸、氣勢磅礴,這種藝術境界,不但逾越了寫境層次,而且還進入了造境意識。在他的畫作中處處都是自然與心靈並生、抒吾唯一之情的特殊藝術空間,作品中既有八大山人的豪放、石濤的野逸,也有黎雄才、張大千的蒼潤,黃賓虹的厚重,傅抱石的瀟灑以及潘天壽的霸氣,都交匯在丁亞忠濃重和燦爛的筆墨情境之中。在他的畫中,有頂天立地的浩然氣派,又有醞釀著繼拄開來的無窮生機。從他習畫以來,一直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勤奮探索、既能繼承傳統,又不受傳統技法反束縛,在變革中傳統中不斷創新。亞忠之畫風,具有傳統氣息,卻不為傳統所束,廣臨諸家,博採眾長。

世間能成大器者,必定要有一種寬廣的胸懷,更要有一種包容一切的心境。亞忠雖然頗有建樹,但要腳步穩健,不斷創新變革,更要不停地去感受那些還尚未到過的領域,等待你去繼續開墾。那裡還有不少的名山大川,也還有無邊無際的天涯海角,希你徹悟通靈,不斷地捕捉奇妙的感受,用神奇的筆墨與天地共語,創造出無比獨特又有新奇的更新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