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始於世博會

《一切始於世博會(博覽效應與社會發展)》一書,是“城市發展研究系列叢書”之一。該書以2010年即將舉辦的世博會為主題,通過對世博會歷史的回顧與梳理,分析和研究了世博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該書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基本信息

概述

一切始於世博會

本書作者喬兆紅,女,生於1968年5月,湖北荊門人。主要介紹博覽會起於18世紀中期後英、法兩國國內的商品及藝術品陳列活動,旨在刺激本國工商業的繁榮。博覽會包括各種類型的展覽會、陳列會、勸業會、勸工會等,在近代中國,一般稱為“賽會”、“賽珍會”、“炫奇會”或“賽奇會”。但與古代迎神賽會或廟會有所區別,近代博覽會與商品經濟相聯繫,側重於出品的展陳,兼有促進銷售、擴展市場之意,因此又叫商品賽會或商品博覽會,它是近代文明發展和近代化的產物。

《城市發展研究系列叢書》綜合運用當今城市研究中的最新方法,從城市發展理念、城市發展戰略、城市微觀經濟運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喬兆紅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頁碼:320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42628619

·市場價:¥42.00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叢書名:城市發展研究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博覽會起於18世紀中期後英、法兩國國內的商品及藝術品陳列活動,旨在刺激本國工商業的繁榮。博覽會包括各種類型的展覽會、陳列會、勸業會、勸工會等,在近代中國,一般稱為“賽會”、“賽珍會”、“炫奇會”或“賽奇會”。但與古代迎神賽會或廟會有所區別,近代博覽會與商品經濟相聯繫,側重於出品的展陳,兼有促進銷售、擴展市場之意,因此又叫商品賽會或商品博覽會,它是近代文明發展和近代化的產物。

《城市發展研究系列叢書》綜合運用當今城市研究中的最新方法,從城市發展理念、城市發展戰略、城市微觀經濟運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本書是“城市發展研究系列叢書”之《一切始於世博會(博覽效應與社會發展)》,以2010年即將舉辦的世博會為主題,通過對世博會歷史的回顧與梳理,分析和研究了世博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一切始於世博會(博覽效應與社會發展)》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喬兆紅,女,生於1968年5月,湖北荊門人。2003年6月獲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上海社會科

喬兆紅

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現為經濟史研究室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和經濟理論,對中國社會經濟史、城市史、商人團體、會展經濟、近代商業社會的轉型以及博覽會事業等具有獨到的研究,先後出版相關領域專業學術專著數部,學術論文數十篇,許多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或部分轉載。

目錄

自序 我的“世博”情結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學術史

第三節 思路與資料

第一章交會的空間:世界博覽會之旅

第一節 大國登場:博覽會之緣起

第二節 強國世博:博覽會之歷程

第三節 世博強國:博覽會之影響

第四節 國際合作與博覽會事業的制度化

第二章 博覽會與城市轉型

第一節 歐洲城市轉型與博覽會

第二節 成為城市儀式的博覽會

第三節 博覽會對城市的整合

第四節 博覽會與城市現代化

第三章 博覽會與社會觀念的變革

第一節 博覽會引領新的價值觀

第二節 博覽會與經濟新觀念滋生

第三節 博覽會與國民外交

第四節 博覽會與婦女觀念的變遷

第四章 博覽會誕生市場觀念

第一節 博覽會與商戰思想

第二節 博覽會激發競爭精神

第三節 從傳統走來的世博會

第四節 市場觀念誕生

第五章 博覽效應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博覽會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博覽會與經濟制度的衍化

第三節 博覽會與經濟成長的效應分析

第四節 抓住世博機遇 促進產業發展

第六章 博覽會與創新振興意識

第一節 博覽會與創新意識

第二節 科學技術的擴散

第三節 社會文化的嬗變

第四節 博覽會打造國際大都市

第七章 博覽會與科學展示

第一節 作為媒介的博覽會

第二節 世博會與環境保護的交融與互動

第三節 博覽會與社會和諧

第四節 以人為本 建設科學的世博會

第八章 軟實力與世博軟體

第一節 國外軟實力問題研究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國內軟實力問題的研究情結

第三節 中國的軟實力與經營

第四節 以世博為契機 提升城市軟實力

第九章 世博效應與城市發展

第一節 世博會與城市發展

第二節 拓寬上海世博效應

第三節 協調長三角會展業 服務上海世博會

第四節 上海世博會與長三角區域大聯動

結語 一切始於世博會

附錄

參考文獻

……

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快速發展,尤其是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戰略部署,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走出一條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這已成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上海作為中國的特大型城市,已成為全球城市網路體系中的重要節點和我國對外經濟聯繫的主要樞紐。上海在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發展進程中應努力發揮示範作用。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城市建設所體現的人類文明的最新發展成果,也將啟發世人思考未來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我們可以採取的選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立足上海這一具有國際影響的特大都市,深入地觀察城市、思考城市、研究城市,可謂適逢其時、其地,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對於城市這樣_-』個複雜而又豐富的研究客體,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應當得到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視。

首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研究符合中國國情和未來發展走向的城市化路徑。

文摘

第二節博覽會與經濟新觀念滋生

一個博覽會的成功,創造千萬以上的參觀人潮尚在其次,其重點是呈現出人類未來的展望與方向,引領出新科技、新價值觀、新生活觀,是一個極具教育意義的場所。對主辦國的意義,另有具體展現國力、人民素質、招商、吸引觀光客等意義。其影響更深遠的,則是從博覽會錘鍊、沉澱出國家及城市的再發展性,具有十分珍貴的長遠效益。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風俗習慣,意即我們生活在風俗習慣之中。所謂風俗習慣,主要就是指一個民族(或按地域、職業等劃分的人群)在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長期形成的共同習慣,包括衣著、飲食、居住、生產、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方面的規則、好尚、信仰和禁忌。這些是與我們日常生活絲毫不可分離的。風俗習慣具有傳承性,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聰明的商人利用這種傳承性,在自己的經營活動中有意識地迎合人們在風俗習慣上的各種需求,從而獲得商業上的好處。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適銷對路”。風俗習慣還具有變異性,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更聰明的商人利用這種變異性,在自己的經營活動中推陳出新,以新的商品、新的服務方式促進風俗習慣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領導消費新潮流”。於是便出現了商人的媚俗與創新。

商人的媚俗使商業與風俗習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當風俗習慣發生變化的時候,必然引起商業的消長。所以有人說:“商界貿易,全視社會之意思以為進退也。”①晚清以降,中國社會民俗心理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不符合時代要求的陳舊過時的風俗或自然淘汰,或被革除,使得為這些風俗所需要的商品失去了市場,同時許多新的風尚逐漸興起,導致各種新商品在市場上不斷湧現。

而博覽會是引領世界新潮流的重要方式和場所。通過博覽會,精明的商人能夠窺測社會風尚演變的方向,擅長捕捉市場信息,急流勇退,果斷決策,及時放棄原來經營的商品,改行銷售前景看好的新品種,與時俱進,而不致被擠出風雲變幻的市場行列。

而商業具有強大活力,對經濟、貿易、消費習尚等均具有導向功能,因此它常常利用商品的特殊影響力,主動地引導社會風尚的變異,表現出一種創新精神。

後記

“一切始於世博會"

世界博覽會以諸多的“世界第一”而聞名。“一切始於世博會”,是人們對世博會雲集了各個時代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產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讚嘆。每一屆博覽會,無論規模大小,都使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在考察西方文明的進程中,博覽會是一個重要指標,在中國近代觀察西方的文字當中,博覽會都成為記述的熱點,因此,在被視為政治寓言的梁啓超的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和具有社會批判意識的吳研人的小說《新石頭記》中,博覽會都成為強國和文明的象徵。

“博覽會”一詞由日本傳人中國。首次將“Exhibition”翻譯為“博覽會”的,是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福澤諭吉被稱為日本最大的啟蒙主義者,其啟蒙思想來源於出訪歐美及參觀西方博覽會的經歷。受日本幕府之命,福澤諭吉於19世紀60年代隨考察團多次出訪歐美,在親歷西方文明之後,福澤諭吉受到了極大震動,感覺到東西方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其代表作《西洋事情》詳盡地介紹了西方文明之道,之後的《勸學篇》則累積其對文明的思考,提出以文明之道踐行“從一身之獨立到一國之獨立”的主張。

1867年巴黎世博會,日本首次派出非正式代表團參加博覽會,作為代表團成員,澀澤榮一參觀了巴黎萬國博覽會。新奇的工業產品,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機械設備,西方的工業化程度,讓澀澤榮一大為震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