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級台階》

《39級台階》

《39級台階》(The 39 Steps),原為英國作家約翰?巴肯(John Buchan)的一部冒險小說,出版於1915年,1935年希區柯克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成為他最有影響力作品之一,在英國電影協會(BFI)的“二十世紀100部英國電影經典”中排名第四。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39級台階》《39級台階》

音樂廳中傳來槍聲,觀眾們一片驚慌。一位外國女子(露西??曼娜海姆飾)詢問理察??漢內(羅伯特??多納特飾)是否可以在他家中過夜。次日該女子在被殺之前告訴理察必須阻止間諜組織“三十九級台階”將國家積木偷偷送出英國。漢內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殺人兇手無奈前往蘇格蘭高地尋找線索,在火車上他尋求一位叫做帕梅拉(瑪德琳??卡羅爾飾)的金髮年輕女子幫助,但她卻馬上向警察告發了他。他找到了“三十九級台階”的領導人喬丹教授,但隨即被陷害入獄。僥倖逃脫後又由於帕梅拉的高發被兩位偽裝成便衣警察的人帶走,並且他們還把帕梅拉和他銬在了一起。於是兩人攜手逃脫了出來並取得了互相的信任,然後他們再次回到音樂廳,漢內看到了上次就見過的表演。他向號稱可以回答任何問題的“記憶先生”(懷特??沃森飾)提問:“什麼是三十九級台階“,於是……

詳細介紹

《39級台階》《39級台階》

歌劇院裡,雜耍表演結束的舞台上,報幕員走上舞台,隆重介紹“記憶先生”梅里克。借驚人的記憶,梅里克回答著觀眾各種刁鑽古怪的問題。嘈雜的人群中,加拿大男人漢納提問了一個有關加拿大地理方面的問題,“記憶先生”準確地給出答案。槍聲!兩聲槍響,讓原本嘈雜不堪的歌劇院頓時陷入混亂。人群湧向出口,一個陌生而漂亮的女子緊跟著漢納,在擁擠的人群中擠出歌劇院,隨漢納來到他租住的布蘭特公寓。
女子自稱施密斯,受僱於英國間諜機構,因保護英國空軍防空機密而遭到陌生人的追蹤。施密斯的任務是前往蘇格蘭,與一個右手小拇指缺一截的男人接頭。男人是秘密間諜組織“三十九級台階”的負責人。透過窗簾,漢納確實看到窗外的牆根下站著兩個神秘的男子。入夜,施密斯突然闖進漢納的房間,丟下一句“快走!下一個將是你”後,倒地死去,背後插著一把尖刀。
施密斯小姐的死,讓漢納感到恐懼,接著又覺得疑惑。懷著恐懼而疑惑的心情,漢納逃出旅館,搭上火車,前往蘇格蘭。火車上,漢納從報紙上看到警察已經發現了施密斯的屍體,自己卻成了兇殺犯正被警方通緝。陌生女人的告密,讓警察聞訊而至。漢納機智的甩開警察的追捕,跳下火車,來到蘇格蘭的一處農莊。
警察尾隨而來。貪財的農夫將漢納出賣給警察,好心的農婦卻給了漢納一條生路。翻山、越嶺、涉水、斬棘,漢納依然遭到警察的追捕。此時,漢納按照施密斯臨死前留下一張地圖,找到喬納教授的山莊。適逢酒神節。喬納巧妙地支走警察,露出“廬山真面”。漢納發現,喬納竟然就是施密斯說的那個小拇指缺一截的接頭人,而施密斯的真名叫安娜·貝拉。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撲朔迷離,漢納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當漢納從撲朔迷離中發現空軍機密與“三十九級台階”秘密間諜組織有關時,已經是在回到倫敦後的歌劇院。“記憶先生”的回答,提醒了漢納。原來,間諜組織是想利用“記憶先生”驚人的記憶,將空軍機密帶出英國。真相在最後一刻揭露,清白在最後一刻洗清,喬納教授在最後一刻現形,“記憶先生”卻在最後一刻用生命保護了國防機密。  

同名話劇

話劇《39級台階》話劇《39級台階》

話劇《39級台階》的導演楊世彭籠統地提到了一個“劇場主義”,去繁就簡,就是舞台假定性的運用。在英國倫敦西區劇場久演不衰的《39級台階》就最大程度地運用了這個劇場主義,螺螄殼裡做道場,把希區柯克的電影解構為話劇舞台上一幕幕妙趣橫生的場景。火車逃生、荒野奇遇、騎窗而逃、失足落水、一扇門裡的舞台縱深感……還有邊演邊出現著的道具,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想到哪裡就演到了哪裡,教人忍俊不禁。
《39台階》的舞台劇本上,4個演員,飾演48個角色,除了男主角漢耐先生雷打不動由王勇飾演,謝承穎因性別所困只演三名女性角色外,其他2位演員,包辦40多個配角人物,忽老忽少,忽男忽女,忽善忽惡,忽然非人,舞台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
假想和快樂,是戲劇從一開始帶給人類的愉悅。這份愉快,這個戲裡全有,暌違已久的“劇場效應”這個戲裡也有,台上台下,互動著把劇場氣氛從“微笑”推到“大笑”再到“拍著大腿笑”最後到“跺著腳笑”,收場在“鼓掌大笑”之中。

不同的版本

希區柯克最先改編電影希區柯克最先改編電影

電影製作者們決定不忠實於原著也許並不令人驚訝。巴肯的故事太過於深奧,無法拍成一部好電影,它主要集中在漢耐在荒涼的高原上如何躲避追捕,焦點只在他一個人身上,其他人物都不超過幾十頁,尤其書中沒有女性人物,也就沒有了戀愛情節。像總被狡猾的大反派愚弄的漢耐偶爾靈光一閃看清他們真面目這種藝術性的高潮,寫在紙面上可以很精彩,在大螢幕上就沒有那種吸引力了。
三部電影中的第一部,也應該是最好的一部,就是1935年,傳奇的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黑白電影版了。電影與原著幾乎完全不同,但精彩的離奇性卻沒怎么減少。許多人都把它看做希區柯克最好的電影之一,或者就是最好的,因為這是他導演生涯的早期作品,是他去好萊塢前,在高蒙不列顛時的作品。這部影片確實是他最有影響力作品之一,不過,他對故事的徹底再造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拍出的電影完全與台階,39級什麼的沒有一點關係。就如喬治·佩里說過的“這就是希區柯克的風格,完全不管片名是什麼,只在片尾稍加解說”。
這部電影捧紅了“最優雅的演員”,30歲的羅伯特·多納,劇中他扮演的主角理察·漢耐,因獲悉了一個間諜組織的計畫,而在蘇格蘭被追捕。不過,原著和電影的共同點到這就結束了,希區柯克給人們帶來了一部扣人心弦的驚險喜劇片,故事情節出色合理又危機四伏。與原著發生在遼闊荒原上相比,希區柯克的作品受攝影棚制約,卻沒有受到什麼不良影響。電影中出現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佩琪·阿什克羅夫特和約翰·勞里扮演的夫婦與漢耐相遇;馬德琳.卡羅爾出演的潘美拉,被反派與她的情人漢耐銬在一起,移動困難,卻幫助了漢耐逃離,還有韋烈亞力·華生扮演的“記憶先生”,這位掌握了間諜組織關鍵信息的舞台演員。當然你還能看到具有希區柯克特色的場景,像前面提到的連鎖動作一幕,幾乎是驚險片中最有影響力最出名的一幕。為了使他們入戲,希區柯克綁住他們,之後就離開了,當有一人意識到他是真的綁住自己時,場景就非常精彩了。
約翰·巴肯非常高興自己寫的故事被拍成電影,他看完了整部電影,並宣布它的故事比自己的好。不過,對第二部電影《39級台階》他會怎么看,就不好說了。1959年拉爾夫·托瑪斯翻拍的那部是電影界少有的實例,證明了好故事和大牌明星並不意味著就有好電影,同時也證明了一個天才導演的價值。托馬斯的電影就是一幕幕地重複希區柯克的作品,只不過是用了彩色膠片而已。也許製作者們認為用了彩色膠片就會有優秀電影出來。但結果只是一部單調枯燥而沒有任何懸念的驚險片。然而兩部電影的故事是完全一樣的,後者還有著大牌明星——肯·默和塔尼亞·埃爾格主演。照哈利韋爾電影指南說的,這部電影就是“一個教我們別怎樣拍驚險片的指南”。

《39級台階》劇照《39級台階》劇照

這兩部電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結果,《39級台階》這一個標題講訴了兩個不同的故事。熟悉小說的人了解的是一個故事,而看過這兩部影片中某一部的觀眾了解的是另一個故事。那么離現在最近的這部電影是依照前兩部影片劇情,還是回歸巴肯原著中的故事呢?
實際上它糅合了這兩個故事。1978年的多恩·夏普版是最忠實於小說的一部。不同於前兩部,故事發生在書中的年代,出現了書中描寫的大部分角色,並且是全明星陣容,主演漢耐的羅伯特·鮑威爾,還有約翰·米爾斯,埃里克·波特,凱林·多特里斯,大衛·華納,羅納德·皮卡普,喬治·貝克,提摩西·韋斯特,安德魯·基爾等。而這部影片也有一些怪誕驚險的場景,比如失控的輪椅,還有那個經典的高潮——漢耐在大本鐘上危險地鬆開手去阻止炸彈爆炸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當然,我們知道這不是他能擔心的)。這在書上是找不到對應部分的——實際上原著中從沒有這樣激動人心的情節。諷刺的是,正是這一場景使現代觀眾對《39級台階》產生了共鳴。羅伯特·鮑威爾如此完美地塑造了一個漢耐,以至於他80歲時出演的一部電視派生劇中,角色名字也是漢耐。
那么最後的問題就是不同版本中,“39級台階”這個詞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小說中很明確,它指的是反派在德國懸崖頂藏身時,藏身之處在落潮時到海面的階梯數。希區柯克沒有使用這個說法,而把它作為間諜組織的代號(在書里,它被叫做黑寶石),而在1978年的影片中,它指的是大本鐘的39級台階。

評價

《39級台階》連環畫《39級台階》連環畫

1915年,英國人約翰·巴肯完成了他最具標誌性的小說《39級台階》,一出版就在英國境內引起轟動,一版再版,深入人心。1935年,電影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把“39級台階”的故事搬上大銀幕。他是個講故事高手,也是電影技術派的代表,他在影片裡嘗試探索了快速剪輯的手法,看得觀眾目不暇接,欲罷不能。口碑之好,使得他的電影同行們在70年間,將這部影片接連翻拍三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