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大記憶》

《1978大記憶》

《1978大記憶》是蘇峰編著的紀實類作品,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在2008年8月出版。1978年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本書圍繞1978年前後的歷史情境與問題,訪談了十位前北京市高級官員,並對十個普通人在 1978年前後的人生轉折作了簡要記述,通過訪談加記錄的方式,本書以多角度呈現出1978年的場景,並在生動再現的複述之中,使一些歷史真相得到了補充,得到了證實,得到了澄清。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封面封面

1978年,作為一個代表著新舊交替的時代符號,不僅包括1978年這一年。它是一個特殊的時段,上可溯及1976年10月6日的“四人幫”倒台,甚至可溯及1975年鄧小平抓全面整頓時期,下可溯及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甚至可溯及整個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理論的1992年黨的十四大。這是一個探索中國向何處去的時間段,日後的很多探索,在1978年就有了伏筆,就定下了基調。
本書所講述和記錄的人物和事件,不僅限於1978年。本書從一人一事談起,從一個年代切入,想要說明的是一個特殊時代的性格和特徵,想要呈現的是一種時代和命運交相呼應的社會形態。

作者簡介

蘇峰,湖南人,法學碩士。現供職於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曾參與編著《北京記憶》(北京口述歷史叢書第一輯)、《村官說村史》、《北京改革開放簡史》、《北京改革開放三十年》、《改革開放話北京》、《中國共產黨北京市重要會議概要》等。

文章目錄

內頁內頁

訪談篇:我們這一代的追憶和反思
劉導真理標準討論在北京必須補課
劉涌這一年,我回到北京市公安局
柴澤民從駐美聯絡處主任到首任駐美大使
王笑一我們也要走出去
劉冰解鈴還需系鈴人——兩封信引發的政治地震
李昭平凡與不平凡
張廉雲我們這些民革老黨員們
王大明1978年的變與不變
王雅琪歌劇重演,我們必須重新排練
記錄篇:命運在這一年發生改變
楊西光公道有鐵證,私慾存是非
葛佩琦我是胡耀邦平反的兩千零一人
楊顯東第一個揭開大寨蓋子的洋博士
裴定一1978年首批公派留學生
李冬民“文革”結束了。冤案仍在繼續?
張曉山胡風的兒子終於可以上大學了
陳景潤1978年的全民偶像
張揚人民才是最終裁判者——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平反
汪國真一抹淡淡的詩意
黃帥小學生的昨天和今天

文章摘要

“1978年4月,楊西光到《光明日報》上任後,首先考慮對《光明日報》進行改版,以擴大影響。這時,剛好看到胡福明寫的《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一文。他知道這篇文章的分量。
孟凡後來回憶:楊西光同志到《光明日報》以後,我同他經常有往來,有時他上我這兒來,有時我到他那兒去,在他家吃飯。有一次,楊西光同志找我,說要同我商量一個問題。他說,最近胡福明投來一篇稿子,是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他告訴我,對這篇稿子,在編糪-部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這篇稿子要是發表了,會引起一場風波,不能發表,慎重點好;另外一種意見認為,這稿子很重要,主張發表,主張發表的人中有理論部負責人馬沛文。他問我,這事怎么辦?我說,可以發。楊西光同志說,要發,有政治風險,我們《光明日報》太小,承擔不了,影響也比較小。你看,《理論動態》能不能給先發一下。我這個人的水平有限,你是知道的,你們那裡有吳絓-,秀才比較多,還有耀邦把關。這件事你老孟幫助疏通疏通。”——(楊西光:公道有鐵證私慾存是非)

媒體評價

1976年到1978年,短短的一一年多時間裡,人們好像一一下子成熟了。所看的,所想的,幾乎都是相同問題的相同認識。這是一種新的歷史現象。這種現象使人想起了馬克思的一段話:“由於判斷的盲日,甚至最傑出的人物也會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後來到了一定時候,人們就驚奇地發現,從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到處都露出自己的痕跡。”
——孫長江
1978年就是這樣一個年代,你的耳畔還縈繞著八個樣板戲震耳欲聾的鼓點子,從海峽彼岸卻傳來了鄧麗君半喘著氣綿綿軟軟可又挺中聽的流行曲,你剛剛聽到了。條大河波浪寬十八歲的哥哥呀細聽我小英蓮,又不能不迷戀上了梨花開遍天涯晨霧裊裊如紗峻峭的河岸上站著的喀秋莎……恢復高考是新時期帶給青年的第一個狂喜,而77級的大學生是最先享受了這狂喜的幸運兒。他們中間,又有誰能沒有命運轉機的喜悅和自得?
——陳建功
興奮的事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1978年,我考上中央美院,到了北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美建交,《今天》創刊……突然一下子,可以表達自我了。
——陳丹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