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

大調曲子是流傳於河南及其鄰近地區的的一種曲牌體的說唱音樂形式,其形成的時間未見史料記載,一般認為是在明中後期至清乾隆年間。

布朗族民歌新世紀初發展變異狀況的調查研究

文章的作者通過近期對布朗族民歌現狀進行調查,得出結論為:1.民歌文化的發展有賴于于“活水般的”文化生態環境;2.對於民歌文化發展的變異性,必須從政府、學界、民間等不同層面給予充分的重視;3.必須針對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二者的文化性質及特點,給予區別性對待;4.“文革”及歷次政治運動前後,布朗族地區幾代民間文化傳承人對於布朗族民歌的生存現狀所起到的,並不止於以往所說的保護、傳承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復興”或“重建”民歌文化傳統(如曼夕村的例子)、續接布朗族音樂史的重要作用。

大調曲子《碼頭調》與《借雲館曲譜·馬頭調》之比較

這種自娛的說唱音樂形式主要保存在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帶。文章從《碼頭調》名稱的由來以及古代文獻中的《碼頭調》、《碼(馬)頭調》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存在形式、大調曲子中的《碼頭調》、《借雲館曲譜》中的《馬頭調》、《借雲館曲譜·五瓣梅》中的《馬頭調》與大調曲子《碼頭調》的比較等方面對大調曲子中的《碼頭調》與《借雲館曲譜·馬頭調》進行了比較研究。

論南陽漢畫像的樂舞形態及音樂文化特徵

漢畫像是在漢代貴族墓葬中廣泛存在的,兼具建築材料與美術作品二重性質的石、磚質構件上刻制的形象,其中有很多音樂、舞蹈形象。我國有幾個漢畫像的集中區域,南陽的漢畫像數量最多,刻繪清晰,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已經引起音樂界的重視。本文以畫像中的樂舞形象辨識為基礎,進而論述樂舞形式和樂隊排列,並著重論述其音樂文化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