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法則》

《黃金法則》

《黃金法則》收錄了拿破崙·希爾在1919至1923年間撰寫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在次之前從未集結出版,但其中表述的觀點乃是希爾整個理論框架的基礎。儘管這些文章是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寫就,但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及時在今天也毫不過時。希爾總結出來的成功秘訣,不論對在過去還是對今天在職場奮鬥的白領人士,都同樣適用。

基本信息

背景資料

拿破崙·希爾:全世界最早的現代成功學大師和勵志書籍作家,曾經影響美國兩任總統及千百萬讀者的成功學大師; 《黃金法則》:一部失落的勵志經典,收錄了眾多成功人士獲得成功的秘密,所有見到過它的人們都會如獲至寶將其收藏,但又因一己私念不願與更多的人分享,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它被口碑相傳卻又秘而不宣......
拿破崙·希爾:一個被“過度開發”的名字。
他最耀眼的身份是全球6000萬冊暢銷書《思考致富》的作者;他有著勵志大師最為常見的經歷:逆境求生;他遍訪成功者、結交權貴,也體嘗普通人的平常心。百年來,“拿破崙·希爾”被人們不斷引用和評說,這本《黃金法則》揭示了年輕的希爾在遭遇和我們今天同樣處境時最真實的感悟,那時那地,那些令人驚嘆的思想,是希爾後來諸多輝煌著作的靈感之源。

受用一生的資本

希爾於1883年生於維吉尼亞州懷斯縣的偏遠山區,早年家境貧窮。他的母親在他10歲時去世,父親於一年後另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希爾的繼母瑪莎。瑪莎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寡婦,父親是一位醫生,她的到來可謂是希爾一生中的幸事。瑪莎很快喜歡上了這個精力旺盛、時常搞些小惡作劇的繼子。瑪莎的教育和鼓勵對希爾的影響很大,令他受益終生。希爾回憶起繼母的時候,曾經引述過林肯評價自己繼母的話:“我所成就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她。”13歲時,希爾在繼母的幫助下,用一支手槍換回了一台打字機,從此開始了寫作生涯。
讀了兩年高中之後,希爾考取了一所商學院,畢業後為維吉尼亞州首席檢察官魯弗斯·艾爾斯(RufusAyres)工作了一段時間。艾爾斯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曾任南軍指揮官,也曾參加過參議員競選。他在銀行、林業和煤礦業方面都有自己的投資項目,希爾認為他是整個地區最有錢的人。工作期間,希爾對法律發生了興趣,於是說服弟弟維維安·希爾(VivianHill)一起去喬治敦法學院(GeorgetownLawSchool)就讀,兄弟兩人的學費都用希爾的稿費支付。維維安順利從學院畢業,希爾則中途退學,在《鮑勃·泰勒雜誌》(BobTaylor’sMagazine)找了一份工作。雜誌社的老闆是羅伯特·泰勒(RobertTaylor),一名出身田納西州的參議員,他安排希爾採訪各界成功人士,撰寫關於他們成功經歷的故事。希爾採訪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時,兩人一見投機,原本短時間的採訪計畫延長到整整三天。卡內基建議希爾總結眾多成功人士的經驗,開創自己的“成功哲學”,然後再把成功的方法教給其他人。這一建議徹底改變了希爾的人生。
通過卡內基的引薦,希爾認識了亨利·福特、托馬斯·愛迪生、喬治·伊斯曼(發明家、柯達公司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等著名人物。這些成功人士的真實見解成為了拿破崙·希爾一生的資本。

出版商的隱秘世界

《黃金法則》一書的內容來源於希爾在近一個世紀前為《成功》雜誌所撰寫的專題文章,這在希爾的第一本著作問世之前已經出版發行。這個失落的傳奇故事就從《成功》雜誌說起。

1897年《偉大的勵志書》作者奧里森·馬登創辦《成功》雜誌,誰也無法預知這本薄薄的雜誌居然將歷史上最著名的幾位勵志大師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了十年高速發展,雜誌內部開始分裂,後來又因為得罪權貴而被告上法庭。1911年,《成功》雜誌倒閉。但一直試圖東山再起的馬登將拿破崙·希爾納入了自己的視線,7年後,《新成功》創刊,以拿破崙·希爾為主要編輯的《新成功》試圖重拾輝煌。

雜誌首次向世人公開眾多知名人士在各方面獲得成功的秘密。逆境生長的拿破崙·希爾將自己對於成功的認識以及取材於他眾多成功朋友的思想結晶注入雜誌,希望所有普通大眾都可以通過閱讀與學習而獲得成功與財富。當時爭相購買雜誌的人用各種方式將其收藏,人們甚至因為一己私念,只在小範圍內分享故事,不想更多人染指其中的奧秘。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內容在近一個世紀裡被口碑相傳卻又秘而不宣。

無論如何,拿破崙·希爾讓《新成功》再次崛起,甚至,有無數讀者從此脫胎換骨,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巨大成就。拿破崙·希爾那些令人驚嘆的真知灼見影響了眾多同行者,依託小小的雜誌,實力派作者相繼加盟,諸如克萊門特斯通(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總裁和創始人、暢銷書《信念與成就》作者)、奧格·曼狄諾(《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羊皮卷》作者)等等這些叱吒風雲半個多世紀的人物赫然在列。

這本成功雜誌流傳至今,繼續影響著千百萬的人們,而讓這本雜誌起死回生並指導眾生的真理今天也終於集結成書。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神秘的文章,讓《黃金法則》更富傳奇色彩。 或許你已經是拿破崙·希爾千百萬讀者中的一員,又或許你正打算初次拜讀希爾的著作。無論如何,這本《黃金法則》都是不應該錯過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拿破崙·希爾在1919至1923年間撰寫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在此之前從未結集出版,但其中表述的觀點乃是希爾整個理論框架的基礎。
儘管這些文章是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寫成的,但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即使在今天也毫不過時。通過與卡內基、福特、愛迪生等著名成功人士的面對面交流,希爾總結出了他們的成功規律,這些規律無論對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的人們都同樣適用。
這些文章內容引人入勝,文筆生動鮮明,在心理暗示、培養自信、說服力、吸引力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論述。如果你覺得這些概念似曾相識,那你的確是對的:幾十年來,無數成功學書籍的作者都是以這些概念為基礎,來演繹他們自己的著作。然而,對這些概念理解最透徹、認識最深入的,還是最先總結出它們的拿破崙·希爾。認真讀這本書吧,因為它將改變你的一生。

作者簡介

拿破崙·希爾(1883-1970),是世界最早的現代成功學家和勵志書籍作家,在世界範圍享有盛譽,其著作幾十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希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思考致富》(ThinkandGrowRich!)自出版以來總銷量已逾6千萬冊,直至今日仍然在改變千百萬人的生活。

專家推薦

法則即智慧,它不會讓你因為選擇的機遇過多而倉惶,它也許會在某一刻讓你怦然心動。事實上,每個成功人士都在用一生的歷練完成一次不可複製的解讀。這也是《黃金法則》闡述的道理。
——王輝耀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語言是生活必需品,文字如同日常用品,而《黃金法則》這樣的經典著作則是真正的奢侈品。
——北京大學奢侈品管理項目總監、意國時尚CEO

書中精彩內容

法則1:自我暗示——“對你而言,我有我價值”

任何目標,無論大小,都要通過自我暗示,才能在你的意識和潛意識中同時紮根。

書摘案例:20美元人格

我在麥克勒格公司(芝加哥最大的書籍和文具經銷商)商場乘坐電梯的時候,管理員在操作電梯門時操作失誤,把我夾在了電梯門和外壁之間。這場事故不僅給我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還扯破了我的外套袖子,損壞非常嚴重,讓我覺得整件外套都報廢了。我把事故情況告訴了商場經理瑞安先生,他客氣地對我說,我所遭受的損失一定會得到賠償。沒過多久,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就趕到了,他檢查了我的外套破損情況,決定賠給我40美元。一切搞定之後,我把外套拿到裁縫店,結果裁縫把破損的地方修補得非常利索,根本看不出來袖子曾經撕破過。裁縫只收了我2美元的修補費。

我還剩下38美元,這筆錢並不屬於我,但是保險公司對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很滿意了,因為畢竟他們賠給我的錢還不到一件新外套價值的一半。麥克勒格公司方面也很滿意這樣的結果,因為賠錢給我的是保險公司,他們自己並沒有掏一分錢。

但是還有一個人不滿意,那就是我!我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那多出來的38美元。從法律上講,那的確是我的錢,是我的私有財產,沒人能質疑我擁有它的合法性,以及獲得它的途徑。如果保險公司的人從一開始就知道那件外套還能修好,或許就不會賠給我這么多錢了,但在當時,從袖子破損的情況看來,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為了這38美元,我跟我自己的良心展開了一場辯論,結果良心贏了。我不能收下這筆錢。經過考慮,我最終決定把20美元退還給保險公司,這樣多出來的18美元就算是那件外套的折舊費,以及我自己的辛苦費吧。即使這樣,我仍然花了一番工夫才說服自己相信,我確實應該收下這18美元。

當我再次找上門,麥克勒格公司的人建議我最好還是把錢揣起來,然後忘掉這件事情。我的回答是:“這就是問題所在,我也很想收下這筆錢,但我不可能忘掉這件事!” 我之所以要退回那20美元,並不是出於道義或是誠信方面的考慮,也不是為麥克勒格公司或者保險公司著想,而是另有理由。事實上,在整件事情中,我從來就沒有為麥克勒格公司或者保險公司考慮過,因為最初的處理方式已經讓他們很滿意了。我所考慮的是我自己的性格,以及這樣一件事情會對我造成的影響。我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是他各方面習慣和既往行為的總和。要是我允許自己留著那20美元,那就跟一個蘋果商人明知道一大桶蘋果里混著幾個爛蘋果,卻還是把整桶蘋果存進倉庫一樣。我需要防微杜漸。

我退回那20美元就是為了說服我自己,我絕不會因為物質上的引誘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哪怕是在雞毛小事上也不行。這次事件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可以檢驗自己的立場,看看自己究竟是個真正誠實的人,還是個故作誠實博取別人尊敬的偽君子。

我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夠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訂定出切實可行的人生計畫,並且用誠實的態度去推動這些計畫,絕不昧著良心損人利己,那么他(她)一定能吸引和聚集起足夠的力量,衝破一切阻撓,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儘管在今天,能夠理解它的人還相當少。要想最大程度發揮你各方面的長處,必須藉助自我暗示的機制,因為只有通過自我暗示,你才能把自己的才能、情感、智力、理性和生理機能統合起來重新分配,讓它們諧調一致,共同為你的人生大計服務。

那些主導你意識和潛意識的想法和念頭,必然會主導你的生活。任何目標,無論大小,都要通過自我暗示,才能在你的意識和潛意識中同時紮根。

法則2:暗示他人——“我信任你,你需要我”

不動聲色,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念頭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輸送給對方,讓他覺得這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主意,可以收到比試圖說服對方更好的效果。
書摘案例:
“25%的意外收穫”
一位能力非常強、管理效率非常高的車間經理,他從來不批評手下的任何一名員工,而是經常表揚他們,誇他們的工作做得出色。他常常在車間裡踱步,不時停在一名員工身邊,夸那人又取得了什麼樣的進步。就算員工的工作其實做得一塌糊塗,他也絕不會責怪。就這樣,他通過暗示在員工們心中建立起了這樣的信念:“我們一直在進步。”這也是他手下的員工能夠保持高效率工作的原因。
有一天,這位經理在一名叫吉姆的員工身邊停了下來,該員工的工作是計件制,績效記錄表明,他的每日工作量一直在下滑。這位經理把手放在吉姆肩上說:“吉姆,我覺得你這星期的工作質量比上個星期提高了不少。你已經成了整個車間的榜樣。我很高興,我永遠支持你!”
他說這話的時間大約是下午1點鐘。那天晚上,吉姆的績效記錄表明,他當天的總工作量比前一天提高了足足25%!
你有沒有注意到,那些友好、熱情、話多、願意跟所有人打成一片的人,總是比那些性格內向、缺乏活力的人更適合擔任領導職務。那些總是滿腹牢騷、悶悶不樂、不願跟人交流的人,則更是難以讓別人聽命於他們。這其實也是暗示的機制在發揮作用。暗示的原理同引力定律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對周圍的人們發出暗示,用我們自己的思想精神去影響他們,即使我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一個心懷不滿的人,會在周圍的一群人中製造不滿的氣氛。一個故意調皮搗蛋的人,會讓周圍的一群人都不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反之亦然,一個積極樂觀、開朗活躍、忠誠能幹的人,可以鼓舞身邊所有人的士氣,提高整個集體的工作效率。
我們所表露出的一切思想感情,都會影響到周圍的人。
要利用暗示的機制去影響和控制別人的思想,你必須要控制住自己的表現欲望,不要嘗試去說服對方,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暗示,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並且以為這觀點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一個蹩腳的推銷員,可能會用“史密斯先生,有些事情你可能還不知道,現在就讓我來告訴你”作為開場白;一個優秀的推銷員,則一定會以“史密斯先生,你肯定已經知道”這樣的話開場。

法則3:回報定律——“我愛者,愛我”

按照回報定律,我們會吸引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善待別人者為人善待,欺人者受人欺。
書摘案例:
小孩子間的回報
為什麼那些喜歡抱怨的人,總能找到抱怨的理由?為什麼那些整天哀嘆自己不幸的人,總會遭遇新的不幸?為什麼那些喜歡挑釁的人,總是成為眾矢之的?
你對外界表現出什麼樣的態度,就會把什麼樣的人吸引到你身邊。
這是一件不久前發生的事情,主角是我兩個年幼的兒子,詹姆斯和小拿破崙。
那天,我帶著孩子們去公園,給小鳥和松鼠餵食。小拿破崙用我給他的零錢買了一包花生,詹姆斯則買了一包餅乾。詹姆斯看到小拿破崙的花生,想嘗嘗味道,於是就直接伸出手,想把花生搶過去。他這一把沒能抓中,小拿破崙立刻“回報”了他——左手握拳,一拳打在詹姆斯的下巴上。
我告訴詹姆斯:“兒子,要是你想嘗嘗弟弟的花生,這么做可不是個好方法。讓我告訴你究竟該怎么做。”其實,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我並不知道究竟該對詹姆斯說些什麼,於是我就一邊故意賣關子,一邊緊張地思考究竟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起了之前關於回報定律所做的一些實驗,於是對詹姆斯說:“把你的餅乾分給弟弟一點兒,看看會發生什麼。”我勸了他好一會兒,他才同意照我說的去做。結果立竿見影——也給我上了一堂非常寶貴的銷售課!小拿破崙在接過餅乾之前,把大半包花生都倒在了詹姆斯的口袋裡,這就是他的“回報”!在這場簡單的實驗裡,我得到的收穫比任何一堂管理學專業課都多。同時,我的兒子們也開始學會了對回報定律加以利用,這讓他們避免了許多“正面衝突”。
若想讓別人為你做某件事情,或是用某種態度來對待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回報定律。
我們對別人所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無論是否公平,最終都會“回報”到我們自己頭上。人的思想會對一切外來的印象做出反應,所以我們要想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就必須給他(她)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法則4:控制環境——“我需要這樣的你”

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暗示的機制來破舊立新,但這需要我們集中精力,並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書摘案例:
你可以改變環境
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看到的每一幅場景,感受到的每一個印象,都會對你的思想產生影響,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毋庸置疑。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選擇正確的環境,接受積極的外來影響,跟能夠理解你、鼓勵你的人交往,究竟是多重要的一件事情?
你的意識和潛意識都在不停地接納來自周圍人們的想法、觀念、行為和態度。連你所穿的衣服都會影響到你,所以它們也是你生活環境的一部分。
既然說到了著裝這個話題,我就來講講我自己的經歷。一位研究文化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邀請我拜訪他的實驗室。在那裡,他說服我脫下全身衣服,接受一次免費的簡單治療。治療結束之後,他的助手帶我回到他的辦公室,當時我除了一條短褲之外,身上什麼都沒有穿。我那位學者朋友坐在桌子對面,身上是筆挺的西裝,一塵不染。我們兩人之間的對比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我非常不好意思,就像一個有近視的人不小心把擁擠的舞廳當成是存衣間,光著身子從更衣室里邁進舞廳中央一樣。
事實上,我的感覺並不是偶然,因為我那位朋友對套用心理學也頗有造詣。他知道我有可能會報名參加他的課程,所以才故意安排了這樣的場面,讓我處於“不利境地”。
結果是,我很容易就答應了他開出的學費條件。等到我重新穿上衣服之後,立刻就意識到他收的學費很貴,要不是因為心理上的弱勢,我本來不會那么容易答應的。
乾淨典雅的衣服,會從兩個方面影響我們。首先,這樣的衣服能增加我們的勇氣和自信,即使只因為這一點,我們也應該為自己準備至少一套體面的衣服,即使這意味著犧牲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質量。其次,這樣的衣服可以讓別人對我們產生更好的印象。外貌是我們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而穿著打扮是外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有機會開口介紹自己之前,別人就會根據我們身上的衣裝,形成對我們的最初印象。
此外,外部環境是“效率顧問”們最應該考慮的因素。要想做一個合格的“效率顧問”,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心理學家。
我小時候曾在農場上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我需要別的男孩子們幫我乾農活時,總會先在附近包下一家棒球場,或是準備好其他男孩子喜歡的娛樂手段,當我們幹完一部分工作時,就會去棒球場好好放鬆一下。
有這樣的“福利”機制,每個男孩子都會在工作時更加全力以赴,並且更不容易感到疲勞。而說到底,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長大了的孩子而已。如果只有工作,沒有合適的休息娛樂,男孩子們就會很快對工作內容喪失興趣,這是已經為科學所驗證的事實。

法則5:拯救記憶力——“我記得你”

注重相關事物之間的聯繫,集中注意力,反覆重複——這是培養良好記憶力的三大法寶。
書摘案例:
記住最最重要的事
具有優秀記憶力的人,不僅可以輕鬆回憶起接觸過的人的名字和長相,哪怕他(她)跟這些人只有一面之緣,而且可以在腦海中保留潛意識所形成的感覺印象,也就是通常所謂的“經歷”。
你的記憶力並不比任何人差。如果你覺得難以記住某些東西,那是因為你不夠注意那些“無關的細節”。培養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把你需要記住的內容和觀察到的細節聯繫起來,不要滿足於對事物一知半解的狀態。
“記住那些對你至關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那些與你所努力的領域有關係的事情。不要讓那些沒有用的無關信息占據你的大腦空間。人的腦細胞數量有限,不可能把各行各業所有方面的信息都儲存下來。不要浪費寶貴的腦細胞去儲存垃圾信息。只有那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的信息,才值得你去記憶。”
人們已經發明出了許多種“科學記憶法”,用來增進記憶力。這些“科學記憶法”的本質,都是通過在不同的記憶條目之間建立聯繫,使回憶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也是這樣。優秀的教師懂得如何在新概念與學生已經掌握的概念之間建立聯繫,從而讓學生更容易記住這些新概念。
例如,教師會把遙遠陌生的事物與學生生活中的事物相比較,利用後者讓學生對未知的事物產生直觀的印象。解釋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時,教師或許會問:“要是有人從太陽上瞄準你開了一炮,你應該怎么辦?”如果學生回答“立刻躲開”,教師就會告訴他:“沒有必要。你完全可以回房間睡覺,不去理會那發炮彈。等到你長大成人,自力更生,成家立業,到了我這把年紀的時候,炮彈才會飛到地球附近,那時候你再躲開也來得及。這就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法則6:補償定律——“你失去的,我補償”

補償定律的作用往往不會在朝夕之間體現出來。一代人所遭受的懲罰,會轉化為下一代人的褒獎。一個人的損失,會成為他子女後代的收穫,或是全人類的福祉。補償定律絕不作弊,也不容許任何人作弊。它要求每個人都把欠下的債毫釐不差地還清。它從一個地方取走多少,就必然會在另一個地方還回來多少。
書摘案例:
自我懲罰
補償定律既能帶來獎勵,也能帶來懲罰,並且懲罰的形式也像獎勵一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無論採取何種形式,該來的懲罰遲早會到來。有些時候,對犯罪者作出懲罰的,乃是他們自己的良知。
曾有一名銀行職員,偷了銀行的錢潛逃,一直到18年後才回到美國。他已經老了,再也承受不起在異鄉漂泊的困苦。最終,他決定重歸故里,為他的行為付出他應付的代價。
一天早晨,他走進故鄉的警察局,對警長說:“我就是比爾·瓊斯。”
“很高興認識您,比爾·瓊斯先生。”警長平靜地回答。他驚訝得目瞪口呆。
“我能為您做些什麼?”警長看他久久沒有開口,就帶著和藹的笑容問。
“你難道不明白嗎?”比爾·瓊斯說,“我就是你追捕了這么久的那個傢伙呀!”
“我可沒有,朋友。”警長覺得自己看到了一個瘋子。
“或許你不了解,你肯定是在那件事過去很久之後才上任的。”比爾·瓊斯擦了擦眼睛,“是這樣的,我從商業貸款銀行偷了3000美元。”
“那又怎么樣?”警長告訴他,“那家銀行已經倒閉10年了。”
比爾·瓊斯頓時感到一陣頭暈目眩,跌坐在身後的椅子上。他在那裡一動不動地坐了很久,絲毫不理會警長關切的眼神。他的心中正進行著一番激烈的交戰。
“你們有沒有在逃罪犯的名單?”他問警長。
“有。”
“能不能幫我個忙?”
“沒問題。”
“那就請幫我查一下,18年前的7月,有沒有一個叫做比爾·瓊斯的人因為偷了商業貸款銀行的錢而被列入追捕名單?”
警長仔細查閱了當年的記錄,發現根本沒有任何相關的記錄。進一步的調查表明,銀行並沒有透露出任何現金失竊的訊息,這或許是因為銀行經理覺得,這樣的訊息會影響銀行在客戶心中的信用度。比爾·瓊斯在世界各地漂泊了18年,而追捕他的只不過是一個幻影。其實,他當年如果搬到鄰近的縣城去生活,即使不故意隱姓埋名,也不會有任何人去找他的麻煩。
“這么多年,我一直在自己懲罰自己!”他撫摸著自己斑白的頭髮,喃喃說道,“我忍受了無數的苦痛——為了一個並不存在的理由。”
“我一直在自己懲罰自己!”
任何由人所編纂的法律都可以被違背,並且違法者只要足夠機靈或是足夠幸運,就可以逃脫法律的懲罰。然而,沒有任何人能夠逃脫補償定律的作用,即使他再機靈、再幸運都不行。補償定律是一種基本的自然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