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的故事》

《黃浦江的故事》

《黃浦江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HUANGPU RIVER)是魏鶴齡、張伐、周諒量、稽啟明等人主演,黃佐臨導演的彩色劇情片,1959年上映。

基本信息

黃浦江的故事 (1959) (THE STORY OF THE HUANGPU RIVER)

《黃浦江的故事》《黃浦江的故事》

導 演:黃佐臨
編 劇:艾明之 陳西禾
主 演:魏鶴齡 張伐 周諒量 稽啟明 譚雲 (更多)
上 映:1959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團隊

黃浦江的故事 (1959)製作團隊 職員表
黃佐臨 .... 導演
艾明之 .... 編劇
陳西禾 .... 編劇
許琦 .... 攝影
丁辰 .... 美工
王雲階 .... 作曲
陳錦榮 .... 錄音師(收音)
俞仲英 .... 副導演
徐進 .... 製片主任
張淳 .... 剪輯
姚永福 .... 化妝
張殿雲 .... 特技設計
馬永華 .... 特技攝影
上影樂團 .... 伴奏
陳傳熙 .... 指揮

演員表

黃浦江的故事 (1959)演員表
魏鶴齡 .... 常信根
張伐 .... 常桂山
周諒量 .... 楊招弟
稽啟明 .... 方振海
譚雲 .... 信根妻
陳述 .... 朱阿財
陽華 .... 孫廠長
盧柯 .... 馬富林
張翼 .... 李德發
李保羅 .... 沈永昌
劉非 .... 王大勇

故事梗概

黃浦江的故事 (1959)故事梗概
1908年正是光緒末年,黃浦江兩岸是滿目瘡痍,帝國主義的兵艦商船在黃浦江里橫行霸道,船民常信根的小舢板被英國客輪撞毀。常信根無法生活,只得經人介紹到造船廠工作,受到外國把頭的欺壓。黃浦江水日夜流,轉眼改朝換代到了民國。常信根的兒子常桂山長大成人,他也在造船廠當上了造船工人。不久,北伐軍逼近上海,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配合北伐軍與軍閥展開鬥爭。常桂山在共產黨員李德發的引導下,積極參加了工人運動,受到革命教育。同時,他認識了中共區委領導方振海和共產黨員、青年女工楊招弟。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李德發沒有來得及告訴常桂山與黨組織聯絡的辦法,就犧牲了。常桂山非常苦悶,他終於與方振海、楊招弟接上了聯繫,繼續忠實地為黨工作。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人民民眾義憤填膺,要求抗日。但國民黨反動派卻倒行逆施,調動軍隊大肆剿共。國民黨政府命令造船廠生產三艘炮艇,開往江西蘇區圍剿共產黨,造船廠老闆欺騙工人說是為了打日本。常桂山讓工人兄弟罷工,卻因不善於發動民眾而失敗。他總結了教訓,自己在鬥爭中得到成長。他與楊招弟在鬥爭中建立了感情,成為了一對革命伴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鬼子占領了上海,常信根不願為鬼子幹活,憤然離去。常桂山接受黨的指示,堅持留在工廠里。常信根以為兒子心甘情願為鬼子幹活,對他十分不滿。夜晚,常桂山偷偷進入工廠,破壞敵人的炮艇。常信根了解真相後,十分感動。常桂山和戰友完成沉船任務後,遭到敵人的追捕,常信根化裝成三輪車夫,將他們救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常信根高高興興地來到船廠上班。但換湯不換藥的國民黨反動派勾結美帝國主義,照樣騎在工人頭上,物價飛漲,工人們已經無法生活。常桂山帶領工人鬧罷工,楊招弟組織女工們前來支援,被反動派逮捕。工人們堅持進行鬥爭,迫使工廠主接受了條件,罷工取得了勝利,楊招弟也被黨營救出獄,送到了解放區。解放前夕,國民黨企圖把工廠的重要設備運到台灣,將船廠炸毀。常桂山和工人們拼著性命保護了工廠,使敵人灰溜溜地從黃浦江上逃跑了。解放了,常桂山一家變了,工廠變了,一條條新船下水了。當一條萬噸輪船舉行下水典禮的時候,觀禮台上的人群歡聲雷動。常桂山多年來的願望,也是中國人民的願望,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

編劇介紹

《黃浦江的故事》《黃浦江的故事》
編輯本段艾明之,編劇、小說家,1925出生,廣東番禺人。少年時的他當過報童、飯館的學徒、網球場的揀球小工等,並利用工余時間,去圖書館學習,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藝作品。1938年終於考取了一所救濟會辦的中學。在校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幾個短篇小說都被一些報刊發表。1944年,他到重慶,並發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說《上海24小時》,接著又陸續發表了《幼芽》等數部短篇小說。
抗戰結束,艾明之回到上海,在生活書店編輯部工作,發表了長篇小說《霧城秋》和短篇小說集《飢餓的時候》 。1948年,轉香港生活書店編輯部工作。1949年回到北京。
1949年7月,艾明之以代理副廠長的身份來到上海第三鋼鐵廠,三年的工廠生活為他以後創作工人生活題材的小說、電影劇本提供了素材。
1952年,艾明之調任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第二年就創作了他的電影文學劇本處女作—偉大的起點》,這是一部反映鋼鐵工人生活和工作的電影,三年間的鋼鐵廠生活,大量的生活素材,使他得心應手,較好地塑造了勇於革新、刻苦學習的鋼鐵工人陸忠奎。 《偉大的起點》於1954年獲文化部電影局頒發的電影文學劇本獎。
在以後的幾年裡,他以平均每年寫成並拍攝一部影片的創作速度向前邁進,這其中有許多影片都受到國內以及國外觀眾的好評,如《幸福》 、《護士日記》等。
六十年代初,艾明之醞釀並開始創作他的宏偉計畫:以百萬字的長篇小說來描繪1918至1949年的中國工人運動。並於1963年出版了這部《火焰三部曲》的第一部,《火種》。得到了文藝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正當他準備繼續創作時,“文化大革命”開始,創作被迫中斷。 
粉碎“四人幫”後,艾明之又開始了創作,先後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一刻千斤》《月到中秋分外明》 、 《小金魚》、《海上生明月》等。這時,他的創作已不僅僅只限於工人題材,有反映失足青年問題的,有以音樂為主線的劇本,題材的多樣,風格的多樣,反映了創作者的高水平,也反映了創作者勇於探索的精神。

演員簡介

編輯本段張伐 。中國電影演員,生於黑龍江哈爾濱。1940年入上海劇藝社任演員。後相繼入上海職業劇團、苦幹劇團、上海藝術劇團任演員。演出話劇《蛻變》《阿Q正傳》《夜店》《雷雨》等。1947年起任文華影業公司演員,在《母與子》《太太萬歲》《夜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後在啟明影片公司、中電二廠參加拍攝《雞鳴早看天》、《街頭巷尾》等影片。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在《翠崗紅旗》、 《偉大的起點》 、 《幸福》 、《黃浦江的故事》 、《金沙江畔》 、 《紅日》 、《 家庭問題》等十幾部影片中扮演主角和重要角色。其表演深沉、穩重、質樸,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http://www.cnmdb.com/title/79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