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美元與經濟學的故事》

《魚、美元與經濟學的故事》

《魚、美元與經濟學的故事》是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彼得·D·希夫,安德魯·J·希夫 著 胡曉姣,呂靖緯 譯。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魚、美元與經濟學的故事》《魚、美元與經濟學的故事》
《經濟為什麼會崩潰》=《經濟學原理》+《經濟學概論》+《國富論》!沉悶枯燥的科學竟然如此通俗易懂,上至90歲下至9歲都喜歡得不得了!本書告訴你,經濟學本身根本就不複雜,是經濟學家們的解釋太複雜了!千萬讀者驚呼:經濟學竟然可以這樣解釋!全球讀者瘋狂搶讀,瘋狂傳播!

如果你只有十幾歲,閱讀這本書會讓你從童話般的寓言故事中獲得經濟學的啟蒙教育!

如果你是二十幾歲,閱讀這本書可以讓你再度溫習一遍你在大學經濟學課堂里讓你迷糊的經濟學天書,不過,這一次保證你再也不會迷糊了!

如果你是三十幾歲到五十幾歲,這本書可以糾正你思維中所滯留的的所有有偏差的經濟學常識,經濟學家已經把你的大腦固化了,現在該是你清醒的時候了!

如果你已經退休了,沒關係,這本書既可以讓你衡量你以前的經濟學人生是否完美,也可以讓你在孫輩面前有了培養他們智慧人生的最佳讀物。

不信,你就試試看。

內容簡介

如何對經濟領域的各種細節和現象進行整體性分析,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在很多專家似乎不可能承擔這項任務時,它便顯得尤為艱巨。但是,當你開始切實接觸到經濟學的基本要素時,就會發現這項任務比你想像的容易得多。《經濟學原來這么簡單!》一書運用插圖、幽默口吻以及講故事的平實手法,將經濟學從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來,放回到廚房的餐桌上,它本就該屬於那個地方。

這個關於魚、漁網、存錢、借錢的故事揭露了全球經濟對話中暗藏的眾多漏洞。希夫兄弟以機智幽默的手法闡釋了經濟成長的根源、貿易、儲蓄及風險三者的重要性,滯漲的根源、利率的影響及政府的刺激機制、消費信貸的破壞性本質等問題。兩位作者還談及其他許多經濟原則問題,這些問題經常被討論,卻常常被誤解。

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竟然能激起這么多人的閱讀狂潮?想弄明白,還是翻開讀一讀吧!

作者簡介

彼得·D·希夫,著名經濟學家,暢銷書作家,其著作《美元大崩潰》成為超級暢銷書。本書是他與弟弟安德魯·希夫首度合作,安德魯·J·希夫是經濟學與融資學方面的知名專家。彼得·D·希夫和安德魯·J·希夫的父親歐文·希夫曾經在20多年前出版了類似版本著作,當時就成為風靡美國的經濟學普及讀物。

·查看全部>>媒體評論在我讀過的經濟學書籍中,這本是最好的。翻開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對這種“連環漫畫冊”的寫作形式不大認可,覺得這些材料過於簡單了。但是,我錯了。讀過此書後,我對經濟學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我只是嘆服於本書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他們能將一個晦澀難懂、枯燥乏味而又極為複雜的主題以輕鬆愉快、旁徵博引而又通俗易懂的方式闡釋出來,真不簡單。然而,後來我發現,本書真正的見地在於,它認為經濟學本身根本就不複雜,是經濟學家們的解釋太複雜。人們經歷過數次深刻的“心理矯治”,確信政府可以入不敷出,經濟不需要雄厚的生產基礎,預算和貿易赤字不打緊,消費量空前(卻無法埋單)是繁榮發展的途徑。讀讀這本書吧,這樣你就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處境,就會比大部分“專家”更清楚我們該何去何從。

——美國讀者莫里斯·柏南

這本書應當成為所有高中生的必讀書目和經濟學的入門讀物。它是如此簡單!如此容易理解!

——美國讀者約翰·柯蘭

我從彼得·希夫的新作《經濟為什麼會崩潰》中學到的東西,比我在MBA學校和數年的華爾街工作經歷中學到的東西還要多。這是怎樣的一筆交易啊(這本書只需要花幾美元,而一個正規大學學位或充滿錯誤信息的MBA學位卻要花成千上萬美元)!本書也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因為它以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廓清了一個主題。不幸的是,現代經濟學被一些所謂的“專家”歷經數年搞得十分神秘,其各種簡單的原則已經喪失,以致人們都不願費心去學習這些原則了。《經濟為什麼會崩潰》一書應當成為每所學校和每個公民的必讀書目,因為這本書中提倡的原則是所有社會成功的基礎。

——美國讀者安德魯·尼特

自高中時代以來,我就對經濟學十分感興趣。於是,滿懷期待地來到大學,希望對貨幣和經濟政策有所了解。可是我的天啊!我簡直不知道他們在學校里都教了我們什麼,那些莫名其妙的術語讓人覺得極端無聊,某位古怪糊塗的教授滿嘴專業辭彙喃喃自語,除了這些,我回憶不起來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當我看到《經濟為什麼會崩潰》一書時,非常興奮。迄今為止,還沒有哪本經濟學入門讀物能超越這本書。所有人都能在兩小時內讀完它,都能明白當今世界的貨幣政策和政府財政政策中的謬論,都清楚這些謬論正把我們引上毀滅之路。

——熱心讀者史蒂夫·梅西

這真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好書(上至90歲下至9歲皆適合閱讀)。新版一推出,我就立即訂購了一本。新書一到就引發了我們家的戰爭,因為我那個15歲的孩子總是把書從我10歲的兒子那兒偷走。於是,我又買了3本(一本給我15歲的孩子,一本給我83歲的母親,還有一本給我侄女),現在人人皆大歡喜。我甚至在凌晨三點就起來讀這本書,那時人們都還在睡夢中呢。所有人都喜歡書中的主題思想和幽默手法。如果你總是覺得經濟學枯燥,這本書會顛覆你的想法!

——美國讀者保羅

我真的太愛這本書了。我買了一本,度假的時候讀的。讀完之後,我還在度假,於是就打算再讀一遍。書中用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解釋了很多經濟學概念,措辭簡練。真是本愉悅身心的好書,適合不同知識層次和不同年齡的人讀,強力推薦!

——美國讀者格雷漢姆·丘吉利

公立學校在給我們的孩子普及金融知識的時候做得很差勁兒,因此如果有人想成為金融通,本書必讀。讀過它,你就會明白財富究竟是怎么創造出來的。我會在我的侄女以及其他所有孩子過生日時送他們一本,太有必要了。

——美國讀者蓋瑞

·查看全部>>

目錄

專家推薦時寒冰

寫在前面XIX

序言XXI

第一章一個好點子出爐了

第二章把財富分享給別人

第三章信用卡的多種用途

第四章經濟到底是如何發展的

第五章在魚被指定為貨幣之後

第六章為什麼會有儲蓄

第七章基礎設施與貿易

第八章一個共和國就這樣誕生了

第九章政府的職能開始轉變了

第十章不斷縮水的魚就像貨幣一樣

第十一章中島帝國:遠方的生命線

第十二章服務業是如何崛起的

第十三章“魚本位”的破滅

第十四章房價是如何漲上去的

第十五章快了!快了!房市要崩潰了

第十六章情形怎么變得如此糟糕

第十七章無魚不起浪

後記

致謝

·查看全部>>

前言

序 言

在過去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很多研究成果向人類呈現了科技進步的巨大成就,涵蓋所有研究領域-只有一個領域除外。

憑藉數學及物理這兩大武器,科學家們將一艘宇宙飛船發射到距地球幾億公里之外的土星的一顆衛星上。而“經營慘澹”的經濟學界卻找不到一個類似的成就。

如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師們具有與我們那些頂級經濟學家相同的預測能力,“伽利略號”探測器的結局也許會截然不同。不但衛星脫離了其土星軌道,而且火箭在升空過程中轉而向下俯衝的可能性極大,甚至有可能衝破地殼,衝到岩漿層去。

2007年,當世界聚焦幾十年來最大的一次經濟災難時,絕大多數經濟學家並沒有意識到棘手的問題已然顯露端倪。此後三年里經濟一片混亂,經濟學家們拿出的補救方案令大多數人瞠目-為了解決債務危機,我們必須負債更多;為了經濟繁榮,我們必須花錢消費。過去,他們缺乏遠見,而今他們的解決方案又如此違背常識,究其原因,是因為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學家明白他們的學科如何發揮作用。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造了許多被普遍接受的理論,其中就包括上述那些荒謬的建議。凱恩斯是20世紀早期非常有頭腦的英國學者,但他卻提出了一些非常愚蠢的理論來分析經濟成長的現象。從根本上說,凱恩斯只不過是玩了一個聰明的把戲而已,他把一件簡單的事情搞得極其複雜。

在凱恩斯時代,物理學家們首次提出了量子力學的概念。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認為宇宙是受兩套截然不同的物理規則制約的:一套規則對極小的粒子產生作用,如質子和電子;而另一套則對其他所有事物產生作用。也許是覺得經濟學理論太枯燥,需要加點新鮮手法,於是凱恩斯提出了一個類似量子力學的經濟學研究視角,創造了兩套經濟規律,一套作用於微觀層面(與個人及家庭生活相關),另一套作用於巨觀層面(與國家和政府相關)。

凱恩斯的理論提出時,適逢全球歷史上最大的經濟繁榮期即將結束。從經濟角度來講,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西方世界的產能增長與生活水準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而此次經濟繁榮的中心就是實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美國,這個國家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維護個體權利,限制政府權力。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權力分散,因此這一體制在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對原有的僵化權力結構形成了威脅。此外,資本主義的擴張導致明顯的貧富兩極分化,促使一些社會學家和進步人士開始尋求他們眼中的公平正義,以取代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體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凱恩斯在看似不公平的市場經濟中引入現代科學的概念,這種做法無意中迎合了國家權力中心和社會理想主義者的心態,使他們相信經濟活動的確需要凱恩斯式的規劃思路。

凱恩斯的核心觀點是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大貨幣供給和財政赤字來緩和自由市場的波動。

20世紀20~30年代,凱恩斯的追隨者(即凱恩斯主義者)們嶄露頭角,與支持路德維希o馮o米塞斯等經濟學家觀點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產生了衝突。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衰退是經濟繁榮期所作出的錯誤決定的必要補償,經濟迅猛發展過後必然會有一個相應的衰退期。他們認為,政府利用低利率“刺激”經濟的做法向各個企業發出了錯誤的信號,這才是經濟繁榮的首要原因。

因此,凱恩斯主義者力圖減輕經濟蕭條,而奧地利經濟學派則尋求避免虛假繁榮的途徑。

在兩者的經濟決戰中,凱恩斯主義者有一個關鍵優勢。

凱恩斯主義使人們以為可以拿出解決經濟危機的無痛方案,因此立刻受到政治家們的追捧。凱恩斯倡導的各項政策承諾提高就業率,在稅收不增加、政府服務不減少的前提下推動經濟發展,這些政策與那些無須節食、無須運動的神奇減肥計畫一樣具有魔力。儘管這些願望不合常理,但卻令人頗感慰藉,因此成了競選活動中慣用的手法。

凱恩斯主義允許政府擺出一副有能力提高人們生活水準的模樣,只要印鈔機開動起來,什麼都可以做到。

因為具有親政府的傾向,凱恩斯主義者們比奧地利經濟學派更有可能接受政府的任命。那些培養出數位金融大臣和財政部長的大學的聲望明顯高於沒有這些成績的大學,各大學經濟系也不可避免地會青睞那些支持凱恩斯主義的教授,而奧地利學派則不斷受到排擠。

同樣,那些大的金融機構和眾多經濟學家效力的大僱主也都對凱恩斯的主張青睞有加。大銀行和投資公司利用凱恩斯主義者創造的低息貸款和寬鬆貨幣政策等經濟條件,賺得盆滿缽滿。另外,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政策應當鼓勵投資,這一理念也幫助金融公司把手伸進了很多頭腦發熱的投資者的錢袋。因此,這些金融公司更傾向於雇用那些支持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

與呆板守舊的競爭對手相比,凱恩斯主義者有著明顯的優勢。於是,一個自我實現、相互吹捧的社會很快催生了一大批熱衷於凱恩斯主義原則的頂級經濟學家。

這些經濟學家將凱恩斯政策奉為真理,認為它可以結束大蕭條的局面。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必需的軍費),我們永遠也無法從經濟衰退的絕境中恢復元氣。事實上,此次大蕭條是現代歷史上歷時最長、程度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凱恩斯政策在這次經濟衰退中首次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運用。至於這些政府干預措施究竟是不是經濟蕭條得到遏制的原因,這個問題至今為止仍然充滿爭議,但是所有正統的“經濟學家”都認為這種爭議沒有什麼價值。

如果我們允許凱恩斯主義者們牢牢控制著多個經濟部門、金融部門以及投資銀行,那跟我們委託占星家而不是天文學家去測量天體的運行速度是一樣的。(是的,衛星曾經撞擊過小行星,但那只是一次不期然的偶遇,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這種情形讓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在於,無論這些經濟學家多少次徹底搞砸了自己的任務,無論有多少支火箭還沒有離開發射台就爆炸了,這些責任重大的人物沒有一個質疑過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普通人慢慢明白了,其實這些經濟學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是大多數人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因為經濟領域的確太大了,並且充滿風險,毫無邏輯可循,即便是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也不可能擁有預知一切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凱恩斯主義者們所推崇的經濟二元性根本就不存在,會怎樣?如果經濟學比他們所說的簡單得多,會怎樣?如果對母鵝有益的東西對公鵝也一樣,會怎樣?如果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不可能靠花錢實現繁榮,又會怎樣?

很多人熟知我曾對2008年的經濟衰退作過精準的預言,他們認為我的智慧決定了我的遠見。我可以向你保證,大多數經濟學家連自己身邊的資產泡沫都看不到,而我並不比他們聰明。我有的,是對經濟學基本原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我的確具有這個優勢。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親就為我準備了一個簡單的工具包,裡面的工具可以幫助我認清經濟的真實面目。這些工具以故事、寓言以及思想實驗的形式出現,本書就是以其中一個故事為基礎展開的。

我的父親歐文o希夫是個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與反對聯邦所得稅的全美運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堅持認為所得稅的強制實施違反了美國憲法中與稅收相關的三項條款、憲法第16修正案以及《稅收法》的有關規定,並在35年多的時間裡持續不斷地反對美國國稅局的這一做法。他曾經就這個主題寫過很多書,也曾在法庭上公開挑戰聯邦政府。因為這些舉動,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到82歲高齡時,他還被關押在聯邦監獄中。

但是在將自己的關注點轉向稅收之前,歐文o希夫已經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經濟學家了。

歐文o希夫於1928年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一個下層中產階級家庭,是家中的第八個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名工會會員,整個大家庭都是羅斯福新政的狂熱支持者。1946年,歐文進入康乃狄克州州立大學學習經濟學,以他的家庭背景和性格,沒有人相信他會摒棄占統治地位的正統經濟學觀念,轉而堅決支持過時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但是他卻實實在在這樣做了。

歐文總是有獨到的想法,加上對自己充滿信心,他總感覺自己所學的東西與現實生活有些脫節。他深入研究了所有經濟理論,廣泛涉獵了亨利o赫茲利特(HenryHazlitt)與亨利o格雷迪o韋弗(HenryGradyWeaver)等自由思想家的著作。儘管歐文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經歷了1950年到1960年整整10年的時間),但他最終成為健全貨幣、有限政府、低稅收和個人責任的狂熱信仰者。1964年,歐文滿腔熱情地支持巴里o戈德華特競選美國總統。

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國說服了全球很多國家支持美元取代黃金的做法。由於美國保證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這個計畫得到了廣泛贊同,美國也因此擁有了世界上80%的黃金。

然而,聯邦儲備委員會中的凱恩斯主義者造成的長達40年的通貨膨脹導致與美元直接掛鈎的黃金價格嚴重下跌。這種錯位的現象造成了眾所周知的“黃金外流”,1965年,由法國牽頭,許多國家紛紛以美國聯邦兌換券(即美元)兌換黃金,以1932年的金價從美國手裡買走了大量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迅速減少。

1968年,林登o詹森總統的幾位經濟顧問聲稱,那次黃金外流並非因為低價出售的誘惑力所致,而是因為外國政府擔心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足,無法支持本國所持有的流通貨幣,也無法與外幣進行兌換。為解決這個令人焦慮的問題,詹森總統的眾位金融專家紛紛獻計,建議將法定用於支持本國美元的25%的黃金儲備轉為外國美元持有者的備用儲備。他們認為,這項額外的保護措施將會安撫外國政府,阻止黃金的繼續外流。當時的歐文只是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一個年輕的生意人,他對政府這種做法十分不解,覺得他們的觀點非常荒唐。

歐文給德克薩斯州的參議員約翰o托爾(JohnTower)寫了一封信,托爾當時是黃金問題評估委員會的成員。歐文在信中說,美國政府面臨兩種選擇:要么強行摧毀現行的價格結構,將金價恢復到1932年的水平;要么調高金價,與1968年持平。換句話說,要調整凱恩斯主義導致的長達40年的通貨膨脹,美國政府必須作出選擇,要么緊縮通貨,要么讓美元貶值。

儘管歐文認為通貨緊縮或許是重振美國經濟最有效的做法,因為通貨緊縮可以使美元恢復購買力,但他覺得經濟學家們錯誤地將價格下滑當成了災難,而政府天生具有通貨膨脹的偏好(本書將對此進行論述)。出於這些考慮,他認為當權者至少要承認此前的經濟下滑,並且降低美元對黃金的價值。在這樣一個方案中,歐文覺得黃金的價格必須達到每盎司105美元。

歐文還擔心另外一種可能性更大也更危險的選擇:政府不作為(其實這也正是政府的選擇)。當時的選擇是,究竟是面對現實解決問題,還是將問題留給下一代人。當權者選擇了將問題留給下一代人,而我們,就是那下一代人。

托爾對歐文論證問題的基本邏輯印象深刻,他邀請歐文為黃金問題評估委員會全體委員作報告。在這次聽證會上,來自聯邦儲備委員會、美國財政部以及國會的高級貨幣專家們都證實,與黃金脫鉤將會增強美元的購買力,降低金價,引領美國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

在其證詞中,歐文卻堅持認為,美元與黃金脫鉤會導致金價飛漲。更重要的是,他還警告說,一種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的貨幣會導致大規模通貨膨脹以及無法持續的政府負債。但在當時,這種少數派的意見完全被忽視了,美國政府取消了金本位制。

與經濟學家們的預期相反,額外的儲備未能阻止黃金的外流。最終,美國總統理察o尼克森於1971年徹底切斷了美元與黃金的聯繫,從此以後,全球經濟體系完全建立在沒有任何價值的美元之上。接下來的10年裡,美國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黃金價格直逼每盎司800美元的天價。

1972年,歐文在其著作中展開了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首次全力攻擊。在書中,他指出凱恩斯經濟學將美國引向了一條不可持續的經濟之路。這本題為《最大的騙局:政府是怎樣欺騙你的》(TheBiggestCon:HowtheGovernmentIsFleecingYou)的著作贏得了廣泛的讚譽,銷量也相當可觀。書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講到了三個人在一座小島上徒手捕魚的事。

這個故事是一次全家自駕游時為了消磨時間講的。當時堵車,歐文就想給兩個年少的兒子講點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任何男孩子都會對此感興趣)。為了讓兩個兒子開心,他總會講些有意思的故事。這次講的就是“魚的故事”。

這個故事構成了《最大的騙局》一書中其中一章的主要內容。大約8年之後,由於眾多讀者反映非常喜歡他的故事,歐文決定將這本書改版為有插圖的書,並命名為《經濟成長模式與停滯的原因》(HowanEconomyGrowsandWhyItDoesn't)。這本書於1979年首次發行,受到了奧地利經濟學派追隨者的狂熱追捧。

30年後,我看著美國經濟垂死掙扎,看著美國政府不斷重複和加深過去的錯誤,此時,我的弟弟和我覺得要為新一代修改和更新“魚的故事”,現在正是最佳時機。

當然,現在人們最需要的是了解經濟的真實情況,而這個故事是我們所知道的最佳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是什麼在推動我們的經濟運行。

我們這個版本的故事在很多方面比我們的父親歐文30年前的那個版本更富有雄心。我們的視野更寬,為使故事與歷史脈絡銜接自然,我們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事實上,我們的故事應該說是在父親那個故事基礎上的即興發揮。

聽到經濟學家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與現實生活看似毫無關聯的概念時,有些人會不知所云。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吸引這些讀者。我們打算證明凱恩斯主張的經濟模式-政府相信沒有價值的貨幣可以作為有效的經濟潤滑劑並不加證實地採納了這個模式-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

可惜,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忘記了他們正戴著玫瑰色眼鏡,當你摘下他們的眼鏡時,就會清晰地看到我們的國家正面臨著很多嚴重的問題,而我們非但沒有使形勢好轉,反而使它變得更加糟糕。幸運的是,如果我們重新理清思路,我們至少還有機會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本書的主題非常嚴肅,但在這個壓力巨大的時代,我們選擇了一種幽默的方法來闡釋這個主題-這也是我們的父親歐文的願望。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一個好點子出爐了

從前,有三個人—艾伯、貝克和查理—他們住在一座島上。這座小島地處熱帶,卻不是天堂,這裡生活艱苦,沒有任何奢侈品,而且食物的種類極少,他們的選單上只有一道菜:魚。

幸運的是,小島周圍有數量可觀的魚,但奇怪的是,這些魚全部屬於同一種類,每一條魚都很大,足夠一個人吃一天。然而,這個地方很閉塞,人類先進的捕魚技術這裡一樣都沒有。他們能做的只有跳進水裡,用手去抓住那些又黏又滑的傢伙。

運用這種低效的技術,每人每天只能捕到一條魚,只能幫他們挨到第二天。捕魚成了小島經濟的全部。他們每天的活動就是醒來、捕魚、吃魚、睡覺。雖然生活不算愜意,但總好過忍飢挨餓。

因此,在這座生活超級簡單、只有生魚片可吃的小島上……

沒有存款!

沒有借貸!

沒有投資!

所有的產出全都消費掉了!沒有未雨綢繆,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以出借。

雖然這座小島上的居民過著一種原始的生活,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愚笨遲鈍,或者沒有追求。與所有人一樣,艾伯、貝克和查理也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每人每天捕魚的數量就必須超過一條。不幸的是,由於他們只能徒手捕魚,而那些魚又很機敏狡猾,三個人只能勉強餬口。

一天夜裡,仰望著繁星點點的夜空,艾伯開始思索自己生活的意義……“難道我的日子就這樣了嗎?肯定有比現在更舒心的日子。”

除了捕魚,艾伯還想做點別的事情。他想做幾件更好、更時尚的棕櫚葉衣服;他想要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當然,他還想執導幾部故事片。但他每天淨忙著捕魚餬口,這些夢想又如何成真呢?

他的大腦飛快運轉著……突然他想到了捕魚器……這個物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人手可觸及的範圍,並且使魚溜掉的機率大大縮小,只要一下捉住它,它就很難逃脫。有了這個新裝置,他就能在較短的時間裡捕到更多的魚了!而那些餘下的時間,他就可以用來做更好的衣服,建個住所,最後再拍部影片。

艾伯在頭腦中勾勒著捕魚器的輪廓,想著想著就激情澎湃,他構想出一個不再受捕魚之累的未來。

他決定給自己的捕魚器取個名字,叫做“漁網”,然後開始找材料來織這張網。

第二天,貝克和查理注意到艾伯沒有捕魚,而是站在沙灘上用棕櫚樹皮搓繩子。“你乾什麼呢?”貝克問,“難道在減肥嗎?你要是老坐在那兒弄那些繩子,會挨餓的啊。”

艾伯解釋說:“我突然有個靈感,想做個捕魚器,這樣就可以嘗試捕魚的新方法了。有了這個捕魚器,捕魚的時間就會縮短,再也不會挨餓了。”

查理驚得眼珠直轉,他想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瘋了。“你瘋了,這樣做,我告訴你……瘋了。要是你這捕魚器不好使,可別哭著來跟我要魚吃,一片也別想。我頭腦清醒,但這並不表示我會為你的瘋狂做法埋單。”

艾伯沒有被查理的話嚇倒,仍然繼續織網。到這一天結束時,艾伯終於織完了自己的漁網。通過自我犧牲(挨餓),他創造了資本。

故事引申

在這個簡單的任務中,艾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基本的經濟原則,這個原則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消費不足,敢於冒險!

消費不足:為了織網,艾伯那天就不能去捕魚。他必須放棄當天的所得,放棄那條本來可以捕到吃到的魚。他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不需要魚,事實上,他愛吃魚,而且如果那天沒有捕到魚,他就會餓肚子。他對魚的需求與兩個朋友沒有什麼不同。他選擇暫時延遲消費(吃魚),是為了將來消費更多的產品(捕到更多的魚)。

冒險:除了消費不足,艾伯還需要冒險,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捕魚器到底好不好用,自己花費了一天的時間餓著肚子辛苦勞動,卻不知道這東西究竟能不能補償所失。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只剩一把繩子和一個餓癟的胃。如果這個想法失敗了,艾伯不能指望貝克和查理給自己任何補償,因為他們倆早就警告過他這樣做很傻。

經濟學術語中,資本指的是一種設備,這種設備的建設和使用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其意義在於利用設備建設和製造其他需要的東西。艾伯想要的不是那張網,而是魚。這張網或許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魚。因此,這張網就是一種資本,是有價值的。

那天晚上,當貝克和查理吃飽睡大覺時,艾伯卻只能在腦海中想像著美味的魚肉來對抗難忍的飢餓。然而,飢餓帶來的痛苦並不能動搖他對未來的希望,他希望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希望自己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希望那時有吃不完的魚。

第二天,貝克和查理對艾伯的發明好一頓嘲笑。貝克說:“嘿,這頂帽子看上去不賴啊。”查理說:“就是戴著打網球有點熱,你說呢?”“你們就笑吧,”艾伯回應道,“等著瞧吧,等我的魚多得沒處放時,看看那時笑的是誰。”

艾伯拿著漁網朝海浪衝去,他對如何使用這個奇怪的漁網還不得要領,因此不斷遭到兩個朋友的嘲笑。但是幾分鐘後,他找到了竅門,很快就捕到了一條魚。

貝克和查理不再笑了。在接下來的一小時裡,艾伯又捕到了第二條魚。兩個夥伴驚嘆不已。畢竟,他們通常一整天才能抓住一條魚!

從這樣一個簡單的行動開始,這座小島上的經濟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艾伯提高了生產力,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好事。

艾伯現在還在考慮他突然間得到的恩惠:“既然我一天捕到的魚就可以吃兩天,我可以利用隔天休息的時間做點別的事情。能做的事情太多啦!”

故事引申

艾伯的生產力提高了一倍,現在他生產的東西多於自己需要消費的東西。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許多的益處。

在艾伯孤注一擲去編織漁網之前,小島上還沒有什麼儲蓄之所。他決定冒險挨餓製造的這張網成了小島上的第一件資本設備,這件設備接著會帶來儲蓄(為了讓這個故事講下去,我們假設這些魚不會腐爛變質),而這種剩餘產品就是健康經濟的命脈。

現實連結

對所有物種而言(我們人類除外),經濟學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日常生存活動。食物短缺、天氣惡劣、食肉動物的威脅、疾病困擾、發明相對較少、忍飢挨餓地活著(有一點剩餘時間進行再生產),這是所有動物的生存常態。所幸我們人類擁有兩樣東西:我們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否則我們的命運跟那些動物不會有什麼分別(在不太久遠的過去,我們跟它們是一樣的)。靠著大腦和靈巧的雙手,我們製作了工具和機器,改造環境的能力大大提高。

經濟學家托馬斯?伍茲(ThomasWoods)喜歡用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來考驗學生:如果所有的機器和工具都不復存在,我們的經濟會是什麼樣子?汽車、拖拉機、煉鋼爐、鏟子、獨輪(手推)車、鋸子、斧頭、長矛等,如果這些東西真的全都消失了,我們所有的消費品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獵取、去採摘、去種植、去製作,那會是什麼樣子?

毫無疑問,那樣的生活肯定很艱苦。如果我們必須用牙齒、拳頭和指甲去擊敗獵物作為食物的話,想像一下那該有多艱難吧。以我們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逮住大傢伙,兔子或許還有可能—但你總得先抓住它們啊。如果我們必須用手去種菜、摘菜,如果我們連盛糧食的麻袋都沒有的話,又會怎樣?構想一下,如果沒有工廠,我們必須自己縫衣服、做家具,而且連最起碼的剪刀和釘子都沒有,那又會怎樣?

儘管我們有智慧,但我們過得可能並不比黑猩猩和猿猴好多少,至少從經濟方面來看是這樣。

工具改變了一切,使經濟的出現成為可能。長矛幫助我們擊敗獵物,鏟子幫助我們種植莊稼,漁網幫助我們捕魚。這些工具提高了我們的勞動效率。我們生產的東西越多,可以消費的東西就越多,我們的生活也就變得越美好。

努力使有限的資源(每種資源都是有限的)產生最大的效益以儘可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就是經濟這一概念最簡單的定義。工具、資本以及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牢記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經濟成長的原因:找到了生產人類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種經濟最後變得多么強大,這個原因是不會改變的。

……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