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中國生意》

《高盛的中國生意》

令人警醒之餘,高盛中國故事的正面意義還在於,催促中國企業從不斷的挫折、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壯大自身,提高競爭力和對抗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這也正是商業的真諦之一。為敘述的方便,同時也為儘量還原高盛在中國的歷程,追尋其變化之始末,本書以時間為線索,穿插國內外背景,試圖把高盛在中國的業務一一交代清楚。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國家債務危機,投資銀行倒閉,巨型企業併購,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爆炸性財經新聞,都離不開投行的神秘身影!而高盛以其百年歷史和在金融危機中的持續贏利,在投資銀行中“一枝獨秀”。

高盛在中國也是“星途閃亮”。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進入中國以來,它先是在國有企業改制上市中賺得“盆滿缽滿”,後又在收購、運作明星民營企業上市中凌厲兇狠,屢屢成為財經大事件的主角。

本書正是通過梳理高盛在中國二十年的經營脈絡,以豐富的故事和案例,還原一家國際投行在中國的真實故事,同時也展現了二十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歷程。

媒體推薦

《中國經濟周刊》:與其他同行相比,高盛是中國市場中的姍姍遲來者。但是,高盛進人中國市場後,迅速創造了令國內外同行羨慕不已的眾多“第一”,甚至是“唯一”。

《21世紀經濟報導》:事實證明,高盛曲線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策略非常高明,不僅取得了一家中國投行的管理和財務控制權,而且一舉奠定了高盛在中國境內大型投行項目的主導地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平安保險、中興通訊、交通銀行、中國石油(後續股票發售)、中國銀行、中海油海外上市等具有全球影響的皇冠級lPO融資項目悉數被高盛收入囊中。

《中國企業家》:高盛“對中國業務的參與意願是非常強烈的”,卻在投資銀行的合資一事上一直處於謹慎甚至保守的狀態。無論國企重組、金融改革還是製造業,高盛在中國的策略都是“獵大象”。

《中國青年報》:和許多金融巨頭一樣,高盛進入中國所瞄準的目標是儘可能地獲得中國企業的控制權,然而,由於中國許多行業和企業的股權都設定了最高的轉讓許可權。因此,儘管外資投行機構手握巨資重金,最終還是英雄氣短。然而,這一看上去似乎無法跨越的政策難題在高盛手中已經不止一次地被悄悄化解。

作者簡介

程志雲,2002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後進入《經濟觀察報》,從業八年,現為該報資深記者,主要從事金融領域報導,已公開發表相關報導近百萬字。

寫作背景

若干年後,當人們回顧2010年的時候,一定不會忘記高盛在這一年引起的喧囂。

實際上,沒有任何事情比醜聞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當醜聞和一家頗負盛名的百年老店聯繫起來的時候,常常會像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一般,引發經久不衰的討論,以及綿長、痛苦且充滿矛盾的思考。而這一年,高盛,恰恰就是這枚石子,激起無限漣漪。

從年初開始,負面新聞便開始纏上這家公司。當華爾街的美林證券、雷曼兄弟各自舔舐傷口時,紐約百老匯大街85號的褐色大樓仍舊如往日般低調神秘。玻璃幕牆的另一面,高管們坐立不安,絲毫沒有所在的這棟建築那么鎮靜。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那時的報紙,就會發現,他們成了醜聞的主角。根據媒體披露,在剛剛過去的金融災難中,這群人分享了超過200億美元的財富;同一時期,他們供職的高盛公司還在接受美國政府的救助。

美國《滾石》雜誌把高盛比作“一隻吸血大烏賊”:“纏繞在人臉部,無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聞起來像錢之物”。很快,關於高盛在金融危機期間違規操作、涉嫌內幕交易的訊息傳播開來。《紐約時報》等媒體甚至以高盛前任執行長、時任美國財長的保爾森與高盛高管頻繁通話為由,懷疑其曾提供保護傘,私助高盛。隨著調查的深入,高盛在金融危機期間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被披露出來,引發對其的劇烈聲討。

歐洲金融界也是風聲鶴唳,高盛被指責為引發危機的始作俑者,它和希臘政府簽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直接導致了希臘債務危機,並在歐洲各國引發連鎖反應。一夜間,高盛成為最不受歡迎的投行。紙終於包不住火。2010年4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下,高盛在金融危機中的種種欺詐行為浮出水面。聯繫到危機過後的表現,這個金融危機最大贏家不得不面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審判。高盛最終繳納了5.5億美元罰款,以了結“欺詐門”。然而,其受損名聲卻非金錢可以彌補。當醜聞紛至沓來,圍繞這家投行,指責、爭議和謾罵也撲面而來。其中,一個聲音引起人們關註:高盛在國際上的行徑雖然惡劣,但最嚴重的問題卻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