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福布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
.

作者:(美)柯維王亦兵等譯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49038
出版時間:2008-05-01
版次:8
頁數:286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成功學
印刷時間:2008-05-01
紙張:膠版紙
印次:36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29.00

編輯推薦

《首席執行雜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類書籍》。 在全球70個國家以32種語言暢銷發行。 出版20年,穩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亞馬遜書店、中國各大書店等書籍排行榜,長銷不衰。企業領導都知道:只有每一個員工都成為高效能人士,企業才會真正成為高效能企業。 最新版本維持“七個習慣”主題框架不變,每一個章節增加了更豐富的內容含量,匯集了柯維博士10多年來對世界變化的新思考,與舊版簡介的翻譯風格相比,新版事例和分析語言更詳盡、更直接、更透徹、更流暢。 全球金牌暢銷書,美國成年人最具影響力的書!美國政府機關公務員裝備書!美國公司員工裝備書!美國軍隊官兵裝備書!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61折超低價搶購>>·《愛在左,管教在右:金韻蓉的親子書》熱賣中>>

內容簡介

“一本能改變你命運的奇書!”(湯姆·彼得斯語)企業領導人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員工都成為高效能人士,企業才會真正成為高效能企業。這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領域。最新版本維持“七個習慣”主題框架不變,每一個章節增加了更豐富的內容含量,匯集了柯維博士10多年來對世界變化的新思考,與舊版簡潔的翻譯風格相比,新版事例和分析語言更詳盡、更直接、更透徹、更流暢。

作者簡介

史蒂芬·柯維(StephenR.Covey),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他是柯維領導中心的創始人,也是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的聯合主席,曾協助眾多企業、教育單位與政府機關培訓領導人才。柯維博士曾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併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本書自出書以來,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七十個國家以二十八種語言發行共超過一億冊。富蘭克林柯維公司是為組織和個人提供培訓和管理諮詢的世界頂尖級公司,與財富(Fortune)500強中80%以上的公司和成千上萬個中小型企業以及政府職能部門都有建設性的合作關係。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的服務與產品遍布全球,在全球38個國家設有44個分支機構。

媒體評論

一本能改變你命運的奇書。——湯姆·彼得斯自從1996年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引進摩托羅以來,數千名員工參加過該培訓,從而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對摩托羅拉在中國的發展和成功起了重要作用。現在該課程依然是摩托羅拉領導力發展項目的常設課程。——摩托羅拉亞太區人才管理及摩托羅拉大學總監 劉輝《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不僅使我獲益良多、更是我帶領著公司所有員工由內而外地傳承和發揚公司文化的法寶。如何在公司提倡的“心到”“智到”“人到”“力到”四個方面做得更好,我想在七個習慣中都能找到答案。——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大中國區總裁 麥子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非常精彩和實用。我相信史蒂芬·柯維倡導的原則,不僅對我,而且對我們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都有非常深刻的觸動、大家的思想境界更高了,並將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去思考和感悟,這種思考和感悟將持續改變我們,並且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實踐。——大唐電信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周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門課程在我們的管理人員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新的挑戰中,每個人都需要秉持原則,由內而外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人而使組⒒幼畲蟮男堋?——中國建設銀行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 馮麗英如果你是一個胸懷遠大的人,就一定要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學軍博士福布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首席執行雜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類書籍”在全球70個國家以32種語言暢銷發行出版20年,穩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亞馬遜書店、中國各大書店最暢銷書籍排行榜,長銷不衰。

目錄

新版前言 變化的世界 不為的原則舊片前言 如何善用本書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第二章 七個習慣——概論第二部分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第四章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第五章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第三部分 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本質第七章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第八章 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第九章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第十章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第十一章 再次由內而外造就自己附錄一、你是哪種類型的人——生活重心面面觀二、第四代時間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一天答讀者問

前言

在正式討論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前,我想建議讀者先建立兩個新觀念,這將使你閱讀本書的收益大為增加。首先,我建議各位不要對本書等閒視之,大略讀過便柬之高閣。當然,你不妨從頭到尾瀏覽一遍,以了解全書梗概。不過我希望在你改進自我的成長過程中,本書能時時與你為伴。本書在編排方式上分成幾個循序漸進的章節,便於讀者隨時參閱並付諸行動。即使你已對書中的原則觀念得心應手,還是可以不時翻閱,或許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收穫。其次,我建議你改以老師的角色來閱讀,除了吸收還要能複述。在閱讀過程中,應有心理準備,預計在48小時以內,與人分享或討論讀書心得。我相信心態不同,閱讀的成效就會兩樣。比方你知道將要在48小時內,向別人講解本書提到的產出/產能平衡原則(P/PCbalanceprinciple),你的閱讀成效定會有所不同。現在你就可以假定今天或明天,要趁記憶猶新之際,把本章最後一節的主旨告訴家人、朋友或同事。然後試著比較一下,感覺有何差別我保證,這種閱讀方式可以增強記憶、加深體會、擴大視野,而且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去運用本書所講述的原則。同時,開誠布公地與人分享讀書心得,可以改變形象,贏得友誼,甚至為你帶來一群實踐七個習慣的同伴。你將收穫什麼我要借用美國作家佛格森(MarilynFerguson)的一段話: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倘若你已決定打開“改變之門”,接納本書所闡揚的觀念,那么我保證,你會得到以下的收穫。首先你的成長過程雖是漸進的,效果卻是革命性的。你將會認同,僅產出/產能平衡這一項原則,如果得到充分套用,就會使大多數個人和企業發生變化。前三個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自信。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以及個人獨特的才幹與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產生自尊自重與自制力,並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旁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與別人是否發現海南無關。你還會意外地發現,當你不再介意別人怎樣看你時,反而會去關心別人對他們自身、他們所處環境以及與你關係的看法。你不再讓別人影響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為你發現有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為支柱。至於追求公眾成功的三個習慣,能夠幫助你重建以往惡化、甚至斷絕了的人際關係。原本不錯的交情則更為鞏固。習慣七可加強前面六個習慣,時時為你充電,達到真正的獨立與成功的互賴。不論你的現況如何,都請相信你與你的習慣是兩碼事,你有能力改變不良舊習,代之以意味著高效、幸福和互信的人際關係的新習慣。我真心地希望你能打開自己的“改變之門”,在學習這些習慣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對自己要有耐心,因為自我成長是神聖的,同時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規模的投資。雖然這需要長時間下功夫,但是必定會有鼓舞人心的直接收益。誠如美國開國初期政治思想家佩因(ThomasPaine)所說:得之太易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價,萬物始有價值。上蒼深知如何為其產品訂定合宜價格。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我第一章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沒有正確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戴維·斯塔·喬丹(DavidstarrJOrdan)美國生物學家及教育家你離卓越的人生有多遠?你有以下困惑和苦惱嗎?◆我的事業十分成功,但卻犧牲了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不但與妻兒形同陌路,甚至無法肯定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是否了解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很,確實很忙,但有時候我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有價值。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能對世界有所貢獻。◆我上過無數關於有效管理的課程,我對員工的期望很高,也想盡辦法善待他們,但就是感覺不到他們的忠心。我想如果我有一天生病在家,他們一定會無所事事,閒聊度日。為什麼我無法把他們訓練得獨立而負責呢?為什麼我總是找不到這樣的員工呢?◆要做的事太多了,我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用,覺得壓力沉重,終日忙忙碌碌,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參加過時間管理研討班,也嘗試過各種安排進度計畫的工具。雖然也有點幫助,但我仍然覺得無法像我希望的那樣,過上快樂、高效而平和的生活。◆看到別人有所成就,或獲得某種認可,表面上我會擠出微笑,熱切地表示祝賀,可是,內心卻難受得不得了。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我個性很強。比乎在任何交往中,我都能控制結果。多數情況下,我甚至可以設法影響他人通過我想要的決議。我仔細考慮了每種情況,並且堅信我的建議通常都是對大家最好的。但是我仍感到不安,我很想知道,他人對我的為人和建議到底是何態度。◆我的婚姻已變得平淡無趣。我們並沒有惡言相向,更沒有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愛的感覺。我們請教過婚姻顧問,也試過許多辦法,但看來就是無法重新燃起往日的愛情之火。◆我那十來歲的兒子不聽話,還打架。不管我怎么努力,他就是不聽我的話,我該怎么辦呢?◆我想教育孩子懂得工作的價值。但每次要他們做點什麼,都要時時刻刻在旁監督,還得忍受他們不時地抱怨,結果還不如自己動手來得簡單。為什麼孩子們就不能不要我提醒,快快樂樂地料理自己的事呢?◆我又開始節食了——今年的第五次。我知道自己體重超標,也確實想有所改變。我閱讀所有最新的資料,確定目標,並採取積極的態度激勵自己,但我就是做不到,幾周后就潰敗了。看來我就是無法信守諾言。這些都是我在任職諮詢顧問和大學教師期間遇到的一些普遍而又深層次的問題,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幾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就為類似的問題大傷腦筋。我們的一個兒子學習成績很差,甚至看不懂試卷上的問題。他與同學交往時也很不成熟,經常弄得周圍的人很尷尬。他又瘦又小,動作也不協調。打棒球時,他往往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揮動了球棒,招來他人的嘲笑。我和桑德拉覺得,若要十全十美,首先要做完美的父母。於是我們嘗試用積極的態度來激發他的自信心:“加油,孩子,你能辦得到!我們知道你行!手握高一點,看著球,等球快到面前再揮棒。”只要他稍有進步,我們就大誇一番以增強他的信心:“幹得好,孩子,繼續。”儘管如此,還是引來了嘲笑,我們對此大加斥責:“別笑,他還在學習呢。”而這時我們的兒子卻總是哭著說:“我永遠也學不好,我根本就不喜歡棒球!”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勞無功,那時我們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來這一切反而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開始我們總能對他加以肯定、鼓勵和幫助,可是一再失敗後,還是放棄了,只能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後來,在講授有關溝通與認知的課程中,我對思維定式的形成,思維定式如何影響觀點,觀點又如何左右行為等問題深感興趣,並進一步研究了預期理論(expectancyTheory)、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和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dionEffect)。從中我意識到,每個人的思維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僅僅研究世界是不夠的,還要研究我們看世界時所戴的“透鏡”,因為這透鏡(即思維定式)往往左右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跟桑德拉談到這些想法,並藉此分析我們的困境,終於認識到我們對兒子往往言不由衷。自省後我們承認,內心深處的確覺得兒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不論我們多么注意自己的態度與行為,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為表面的言行終究掩飾不住其背後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護。”此時我們才開始覺悟: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當時我正潛心研究自1776年以來美國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我閱讀或瀏覽過的論著不下數百,論題遍及自我完善、大眾心理學以及自我幫助等等。對於愛好自由民主的美國人民所公認的贏得成功的種種關鍵因素,已算得上了如指掌。從這200年來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個令人詫異的趨勢。前150年的論著強調“品德(CharacterEthic)”為成功之本——如誠信、謙虛、忠誠、節慾、勇氣、公正、耐心、勤勉、樸素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個人如何努力進行品德修養。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PersonalityEthic)”,即認為成功與否更多取決於性格、社會形象、行為態度、人際關係以及長袖善舞的圓熟技巧。這種思潮朝兩大方向發展:一是著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二是鼓吹積極進取的心態。由此衍生的行為和習慣,有些的確是金科玉律,例如“態度決定成敗”、“微笑比皺眉更能贏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另一些卻顯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騙性的。例如運用技巧贏得好感,假裝對他人感興趣以套取情報,或虛張聲勢,甚至以威脅手段達到目的。因此,近50年來討論成功術的著作都很膚淺,談的都是如何樹立社會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徑。但這種用“阿斯匹林”和“創可貼”來治療心靈痛苦的方法,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而不治本。有時似乎取得了暫時的效果,但是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不時又會重新浮現。我終於了解,過去我與桑德拉潛意識裡都受到這種速成觀念的影響,才會對兒子採取上述做法。在我們心目中,這個孩子有失顏面,我們重視成為模範父母,維持良好形象,更甚於對孩子的關切,這種心態也影響到了對孩子的看法。的確,在看待與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偏重許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與快樂。一方面,因為好面子,我們給予孩子的不是無條件的關愛,造成了他自我評價的低落。所以我們決定從自身下功夫,不再講究技巧,而是著重調整內心的真正動機和對孩子的看法。我們不再設法改變他,轉而從客觀的角度去發現和了解他的特色、個性與價值。另一方面,我們也自覺地改變了自己的動機,培育了內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現來判斷自己的價值。一旦擺脫了過去對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於價值觀的動機,我們頓時感到一種新氣象——不必再拿孩子與旁人比較,不必把固定的社會模式強加在他身上,這樣反而能夠平心靜氣地欣賞他的優點。我們相信他有能力應付人生的種種挑戰,也就不急於保護他免受外界的嘲笑。可是孩子已習慣於接受保護,因此一開始表現得相當畏縮。他向我們求援,但我們只是認真聆聽,不一定如他預期地回應。這無形中傳達了一個信息:“父母不用保護你,你沒問題!”幾個月過去了,他漸漸有了信心,也開始肯定自我價值,終於以自己的速度與步調發揮出了潛能。不論在學業、運動場還是社交場合上,以一般社會標準來衡量,他的表現都是相當傑出的。這一切都發生在轉念之間,遠遠超過了所謂的自然發展速度。後來他還當選學生社團領導、州運動員,門門成績優秀。另外,他還鍛鍊出了坦誠、熱心的性格,走到哪兒都能與人融洽相處。我和桑德拉都相信,這個孩子“出人頭地”的成就中,自動自發因素的作用要多於外在影響。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對我們教育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啟發作用,也使我們體驗到憑藉品德和個人魅力成功的天壤之別。讚美詩中唱得好:努力探尋你自己的心靈吧,因為生活源自於此。光有技巧還不夠從教育兒子的經驗、對人們認知過程的研究以及成功論著的閱讀中,我頓悟了品德的強大影響力,也認清了自己從小所學並目,深植於心的價值觀,其實與現在流行的追求捷徑的速成哲學相去甚遠,而這種差異經常被有意地忽略。多年來我一直向他人傳授七個習慣,自信十分有效,卻總是發現這些知識與流行的思潮不同甚至相逆,現在終於對箇中原因有了深一層的領會。我並非暗示個人魅力論所強調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個人成長、溝通技巧方面的訓練,積極思維和影響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時確實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於次要,而非主要地位。或許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施展個人能力時,太過注重造就自己,卻忽略了前人基礎的支撐;也或許我們習慣坐享其成,遺忘了耕耘的必要。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為我賣力,因我發奮,和我“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虛情假意,就無法獲得長遠的成功。因為言不由衷難免遭人懷疑,任何行事都會被視為別有用心,就算所謂的人際關係技巧也無濟於事。任憑你巧舌如簧,動機純良,只要沒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說什麼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賦予人際關係技巧以生命。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臨時抱佛腳,縱使有時順利過關,甚至成績還不錯,但沒有日積月累的付出,絕對無法學得精通。試想如果耕種也臨時抱佛腳會有多荒謬。春天忘了播種,夏天忙著享樂,秋天能收穫什麼呢?耕種是一個自然體系,必須付出代價,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捷徑可循。人類行為和人際關係也是基於收穫法則的自然系統。在暫時性的人際交往中,你或許能摸清並操控“人造”法則,按“規矩”辦事,暫時矇混過關;你也可以憑藉個人魅力八面玲瓏,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賺取好感。但在長久的人際關係中,單憑這些次要優勢是難有作為的。倘若沒有根深蒂固的誠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戰遲早會讓你真正的動機暴露無遺,一時的成功就會被人際關係的破裂所替代。許多人具備這些次要優勢,是社會所認可的人才,但是缺乏基本的品德,長期來看,他們與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孩子的人際關係早晚會出現問題。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齒”,正如愛默生(Emerson)所說:“大聲喧譁反而難以入耳。”當然,也有品德有餘卻溝通技巧不足的人,但即便人際關係質量因此受到影響,也是瑕不掩瑜。歸根到底,我們的本質要比言行更具說服力,這個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們絕對信任的,因為我們了解他的品德,不論他是否能說會道、擅長交際,我們就是信任他們,而且能夠與之合作順暢。威廉姆。喬治·喬登(WilliamGeorgeJordan)曾說: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思維定式的力量本書包含人類效能的許多原則,是基本而首要的,可永葆成功與幸福,放之四海皆準,不過,我們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思維定式以及如何實現思維定式的轉換,才能真正理解這七個習慣。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論與個人魅力論就是兩種典型的社會思維定式。“思維定式(Paradigm)”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最初是一個科學名詞,現在多用來指某種理論、模型、認知、假說或參考框架。但廣義上是指我們“看”世界的方法,這種“看”和視覺無關,主要指我們的感知、理解與詮釋。它是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與現實相符。它是一份地圖,而非領域本身,是由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經驗及選擇打造而成,我們會透過它來窺探萬事萬物。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把思維定式比作地圖。我們都知道地圖不代表地域,只是對地域的某些方面進行說明。思維定式就是這樣,它是關於某種事物的理論、詮釋或者模型。假設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區的某個地方,地圖本應該幫助你到達目的地,但是由於印刷問題,你得到了一張標註為芝加哥,實際上卻是底特律的地圖。你能想像無法到達目的地的那種沮喪和無助嗎?你可以改變行為,比如更努力,更勤奮,更迅速,但是這種努力只會讓你更快地到達錯誤的地點。你還可以改變態度,比如更加積極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確的地點。或許你並不在乎,因為你抱著積極的態度,不管到了哪裡你都高興。但關鍵是,你還是走錯路了。根本問題不在於你的行為和態度,而在於那張錯誤的“地圖”。我們每個人腦中都有很多地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依據世界本來面目繪製的地圖,反映現實情況;另一類是依據思維定式繪製的地圖,反映個人價值觀。我們用這些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從來都不懷疑地圖的正確性,甚至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就是真實的世界。我們的態度與行為皆源自這種假定,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決定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現在來做一個智力和情感的小測驗,請花幾秒鐘觀察下面的圖1—1和圖1—2,並仔細描述所看到的形象。你是否看到了一位女士?她的年齡大約多少?長相如何?衣著如何?身份又如何?或許你認為這位女士是個可愛的摩登女郎,鼻子小巧,時尚靚麗。如果我說你看走眼了,這位女士已經六七十歲,而且面帶愁容,絕非模特兒,或許過馬路時還需要你扶她一把,你會有何反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