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魂女》[電影]

《香魂女》[電影]
《香魂女》[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魂女》獲德國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根據周大新原著同名小說改編,謝飛編劇導演,斯琴高娃、伍宇娟、雷恪生、陳寶國主演,於1993年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

《香魂女》《香魂女》

精明、潑辣、能幹的香二嫂在香魂淀經營一家香油坊,並因所出的香油味好質純而,聞名於十里八村。但香二嫂有個最大的心病就是傻兒子墩子的親事。她看中了窮困戶環環家漂亮、善良的姑娘環環。因青年金海是環環的戀人,二嫂為讓兒子能得到這門親事,將金海支配進城,並以加工錢為誘餌令他答應了二年內不在農村找對象的條件。二嫂又暗示信用社社長去環環家催要欠款,環環家為解燃眉之急,無奈答應了這門親事。婚宴當晚,二嫂看見環環在河邊擦洗身子,身上滿是被墩子抓出的傷痕。二嫂的婚煙也非常不幸,她與任忠實相好,向他哭訴遭丈夫毒打的委屈。二嫂的瘸腿丈夫突然回來,任忠實匆忙從後窗逃走。環環看到了這一切,卻沒有聲張,並對二嫂表示理解。二嫂受到了很大震動,前思後想,勸告環環與墩子離婚,環環掩面痛哭,“誰還會要我啊”的悽厲聲音久久迴蕩在香魂淀的上空……

影片簡介

描述香魂湖畔有一家香油坊,女老闆香二嫂精明能幹,但生活不快樂,因為瘸腿丈夫是個只知吃喝玩樂的酒鬼,兒子又天生呆傻,她用盡心計才以重金買來漂亮勤快的環環當兒媳婦。與此同時,香油坊引起了日本廠商投資,在鄉間大大出了名。但是,香二嫂跟老相好任忠實偷情的秘密卻被環環發現了。環環的理解與善良使香二嫂震撼,她在自慚自悔中主動提出讓環環解除婚約,但環環並不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編導一方面反映大陸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也以現代化觀念來刻劃傳統婦女悲劇,較謝飛七年前的同類主題作品《湘女瀟瀟》踏前了一大步。

影片評論

《香魂女》是一部是表現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生活題材的影片。在這部影片中,謝飛的目光又一次回到農村,影片中講述了一個已經成了母親童養媳的故事。在中國電影導演文化人的心目中,童養媳或小女婿現象最能表明中國社會封建制度的存在,是識別封建主義的明確無誤的代碼,是衡量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重要標尺。特別有趣的是,影片的故事發生於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80年代。影片的故事結構及其背景的這種設定最能表明歷史進步的艱巨

《香魂女》《香魂女》

性和曲折性。這部影片和謝飛的其他幾部影片相比,內容充實,含義豐厚,人物形象也更為豐滿,思想傾向具有多義理解的廣闊空間。

該片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進步的觀點,還是從基督教關於博愛的觀點,都能得到比較深入的理解。恩格斯說過:有了人我們便有了人的歷史。由此可見,歷史是人的歷史。歷史進步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覺悟和進步。謝飛的作品關心人,研究人,表現人。謝飛曾提到,"《香魂女》是以寫人物為主,戲劇性比較強","到了《香魂女》,人家雖然覺得不錯,但是是不是太傳統了,各方面沒有什麼創新的光彩。"我認為,創新毫無疑問也包含著對歷史進步的理解。

馬克思說過: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香魂女》恰恰表現了謝飛對於歷史的這種理解,同時也表達了謝飛的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的歷史進步觀,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從經濟角度來看是如此,從精神文化角度來看更是如此。這些問題都是我國當代社會乃至當代世界的現實中提出來的。謝飛也自己說:"社會的發展是非常複雜的。

"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在謝飛的作品中,歷史不是兒戲,歷史是沉甸甸的。影響香二嫂和司機之間愛情關係的障礙之一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暫時還不能解決的城鄉差別問題。影響香二嫂作出自主選擇的原因,既不是政治上的,也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思想觀念上的。這部影片可以看成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階級鬥爭路線的某種反思,同時也可以看成是對80年代後期中國社會普遍躁動的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思想的某種反思。

《文論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苦難與愛》的文章,該文從基督教的觀點來分析《香魂女》,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為影片的故事表達了基督教的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即一個不幸蒙受了苦難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但蒙受苦難並不能使一個人有任何理由來製造新的苦難。影片中的香二嫂是不幸的,但是,就在她自己尚未擺脫不幸之時,她卻在製造新的不幸。

影片最令人感動的是,她終於覺悟了,她決定停止製造新的苦難。據該文作者自己說,他還有一個觀點,未能發表,這一觀點是,在影片的故事中,香二嫂過去的苦難是由於貧困的原因造成的,但後來她在經濟上的富裕不僅沒有改變她的苦難,而且也沒有改變別人的苦難。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改變,是人自身的覺悟改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