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讀書經驗》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讀書經驗》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讀書經驗》精選了中外各界名人關於讀書的76篇精彩文章,這些有關讀書的經驗都是歷經時間洗禮,千錘百鍊後積澱下來的生命養料,是大浪淘沙後遴選出來的閃光的金子。

基本信息

簡介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讀書經驗》《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讀書經驗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讀書經驗》內容豐富,既有如何讀書的心得,也有如何選書來讀的經驗;有讀書的樂趣,也有關於書的記憶和讀書的往事……

打開本書,在名人的啟迪陪伴下,相信我們定能發現書的妙處,培養起讀書的興趣,開啟充滿書香的人生旅程。

作者簡介

湯吉夫,山東青島人。青年時期曾就讀於上海第一師範學院(今上海師範大學),畢業後長期在河北省工作。曾擔任廊坊師專(今廊坊師範學院)校長、河北省文聯委員、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發表各類文體的作品近360餘萬字。20世紀80年代末,調入天津師範大學任教,任文學院教授。曾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獎,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目錄

第1輯把閱讀當做人生大事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把閱讀當做人生大事
讀書改變命運
讀書給我
我存在我讀書
書是我最可靠的階梯
談讀書
黃金屋
成功,就是多讀一本書
第2輯我的精神家園
我的精神家園
執著閱讀
憶讀書
童年讀書
姐弟讀書樂
童年讀書
漫話讀書
書的蠱惑
書與你
借書舊憶
大寫的“人”字
雨夜的中的一本書
第3輯有書趕快讀
春天不是讀書天
閱讀經典
經典是什麼
讀書苦樂
讀書=幸福
有書趕快讀
話說書緣
.....

書摘

第1輯把閱讀當做人生大事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天下”而又“第一”,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麼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麼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閒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麼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麼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於胡底”(出自《詩經•小雅,小曼》:“我視謀猶,伊於胡底?”意為:到什麼地步為止,形容結局不堪構想)。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劉項原來不讀書”。“秀才”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閒”,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後代留下了什麼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把閱讀當做人生大事
一、儘早把閱讀當做一件人生大事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么今後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几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後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兒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
二、先找一些名著墊底
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點,因而先要做一點兒墊底的工作。
墊什麼樣的底,就會建什麼樣的樓,因此儘量要把底墊得結實一點兒。時間少,要尋找一種省儉方式。最省儉的墊底方式,是選讀名著。
名著因被很多人反覆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產生嚴重障礙。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們好像軍事上的制高點,占領了它們,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話下了。對於專業之外的文化領地,我們沒有時間去一寸一寸領,攻取幾個制高點就可以了。
三、名著讀不下去也可以暫時放下
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師長很有針對性地為我們開了一份必讀書目,書目里的名著也有讀不下去的時候。
讀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讀。這就是非專業閱讀的瀟灑之處。
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為你與它沒有緣分,或許說暫時無緣。
再有針對性的書目也只考慮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無法考慮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謂可能,不是指閱讀能力,而是指興奮系統,這是你的生命秘密。別人誰也不清楚。
四、有一兩個文化偶像不是壞事
在選讀名著的過程中,最終會遇到幾部名著、幾位名家最與你情投意合。你著迷了,不僅反覆閱讀,而且還會尋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羅他們的傳記,成為他們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說他一聽到辛棄疾的名字就會臉紅心跳,我在讀大學時對法國作家雨果也有類似的反應。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偶像。
偶像的出現,是閱讀的一個嶄新階段的開始。能夠與一位世界級或國家級的文化名人魂魄與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問題在於:你為什麼與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於他的學問、藝術和名聲。有很多比他學問更高、手法更精、名聲更大的人物卻沒有在你心底產生這樣強烈的感應。根本的理由也許是:你的生命與他的生命有某種同構關係,他是你精神血緣上的前輩姻親。暗暗地認下這門親,對你很有好處。
五、要把閱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
閱讀專業書籍當然必要,主要是為了今後職業的需要。魯迅說:“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埋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痛苦,很可憐。”
生命的活力,在於它的彈性。大學時代的生命彈性,除了運動和娛樂,更重要的體現為對世界整體的自由接納和自主反應,這當然是超越專業的。
現在很多大學都發現了學生只沉陷於專業,並因此開設了通識教育課,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作為一門課程,通識教育也保留著某種難於克服的狹隘性和被動性。因此不管功課多重,時間多緊,自由的課外閱讀不可缺少。更何況,時代的發展使每門專業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都很難學好。
六、讀書卡片不宜多做
讀書有一個經常被傳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奮地做讀書卡片。讀到自己有興趣的觀點和資料,立即抄錄在卡片上,幾個月之後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門別類地存放好,以後什麼時候要用,只要抽出相關的一疊,自己也就可以獲得一種有論有據、旁徵博引的從容。
這種方法,對於專業研究、論文寫作是有用的,但不適合青年學生的課外閱讀。從技術上說,課外閱讀的範圍較大。又不針對某個具體問題,卡片無從做起,即使做了也沒有太大用處,白白浪費了許多閱讀時間。如果要摘錄雋語佳句,不如買一本現成的《名人名言錄》放在手邊。
但技術上的問題還是小事。最麻煩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貯藏取代了整體感受,得不償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即使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靈魂。
我不主張在課外閱讀中做很多卡片,卻贊成寫一些讀書筆記,概括全書的神采和脈絡,記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種讀書筆記,既在描述書,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長,以便將即時的感受提煉成見識。
七、青年人應立足於個人靜讀
青年人讀了書,喜歡互相討論。互相討論能構建起一種興趣場和信息場,單獨的感受就流通起來了。
但是總的說來,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體會,很多最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閱讀的程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線索來連線。而細若遊絲的生命線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打理和維護的。這一切,都有可能被熱鬧所毀損。在同學問高談闊論易生意氣,而一有意氣就會墜入片面。膚淺變得更加膚淺。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一個善於吸收的觀眾,總喜歡獨個兒靜靜地走一會兒。慢慢體味著一個個鏡頭。一句句台詞,咀嚼著藝術家埋藏其間的良苦用心,而不會像有些青年那樣,還沒有出電影院的門就熱烈談論開來了。在很多情況下,青年人競爭式的談論很可能是一種耗散,面對越是精深雅致的作品可能越是這樣。
八、有空到書店走走
大學生的閱讀資源,主要來自圖書館。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書店走走。書店當然比圖書館狹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當代人的精神勞作有什麼走向?這些走向與社會走向有什麼關係?又被大眾接受到什麼程度?解答這些疑問的最好場所是書店。
嶄新的紙頁。鮮亮的封面。誇張的宣傳,繁忙的銷售,處處讓你感受到書籍文明熱氣騰騰的創造狀態。而創造,總是給人一種愉悅的力量。這種力量對讀書人是一種莫名的滋養,使你在長久的靜讀深思之後舒展筋骨,渾身通暢。
你可以關注一下暢銷書排行榜,判斷一下買書的人群,然後,也準備為自己選幾本書。在書店選書與在圖書館有所不同,對於重要的書,你會反覆考慮永久擁有的必要性,於是在書架前進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問。你也許會較少猶豫地購買幾本並不重要有趣、可愛的新書,由此你對自己與書籍的奇異關係產生了某種疑問,這種疑問的每一個答案都讓人開心。
讀書改變命運
成長在“毒草”中
我看書比較早,八九歲就開始看比較大的書而不是小人書。我小時候也比較怪,一方面非常饑渴,特想看書;另一方面,當時的政治環境特影響你,一看就是“毒草”,看了覺得受不了。我記得看了《鐵流》以後就感到特別納悶,蘇俄紅軍怎么是這樣的,跟叫花子似的?跟我想像中的紅軍相差太遠了,覺得不可思議,而且這書是魯迅推薦的,就“啪”一下把書合上了。但還是想看,再翻過來,一個晚上就把它看完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搞到一本好書很不容易,所以都是如饑似渴地看,我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在小朋友中間,看書分幾個檔次:大多數人既然課不上了,什麼都不看;還有一些人就是看《林海雪原》、《烈火金剛》、《平原槍聲》等。這些書我也看,但很快就感覺不過癮了。
我所在的黑龍江農場的中層幹部大都是發配來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讀書人,家裡有一定的藏書,我父母也是這個層次的人,家裡也有點書,記得好像主要是蘇聯小說。有的家裡被抄查之後,書還放在那兒,因為是邊疆,政治運動沒有搞得那么嚴酷。我們這些愛看書的小孩就把家裡的書拿出來換著看,記得有個小孩的父親原來是造反派頭子,專抄人家,書都拿到他家去了。後來他也被抓走,我們就拿一點吃的東西,跟他家小孩換書看,因為他家書特別多。但是,當時我們看的書大多都沒有皮兒,也不知道書名和作者。到後來改革開放以後,才發現《安娜•卡列尼娜》、《獵人筆記》,什麼《紅與黑》,我都看過了。到現在我還養成一個毛病,就是不大關心書名是什麼,作者是誰。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是“文革”後期上中學看的之外,其餘的三部都是“文革”正熱鬧的期間看的。可以說,看世界名著為我打下了基本的文學底子。
沉醉在亂讀書中
大了一點之後,有幾部書對我影響特別大。一個是林漢達的《東周列國故事新編》。作者也寫過《中華兩千年》。他是寫通俗史的,但是很真實,文筆也很好。那時我十三四歲,在一個山溝里的中學讀書,半天勞動,半天上課。那時的課也上得稀里糊塗,課本薄得可憐,也沒有考試。我們老師大部分是知青,他們從北京和上海搞了很多舊書,其中就有這個。《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在我那裡放了很長時間,我讀得很仔細。所以後來看《左傳》很輕鬆,因為大部分故事在《東周列國故事新編》裡面都提過了,很多典故和成語都是從那裡來的。接著又讀了《楚辭》、《漢賦》等古典文學著作。這些書老師都不大會看。
我們語文老師家裡有一套《沫若文集》,我向他借出來了。除了看他的詩集,我覺得他的戲劇也挺好看。什麼《琥珀》,什麼《孔雀膽》,什麼《秦始皇》啊,都挺好玩的。這期間也看過高爾基的書,三部曲。中學的時候我特別想當作家。編過話劇劇本,寫過相聲、快板書,而且都在學校演出了。我寫的詩歌也時常在學校朗誦,覺得自己很不得了。社科院編有一本《中國文學史》,中學後期我有計畫地按照這裡面的脈絡自修。從漢賦開始,到唐詩、宋詞、元曲,到駢體文都看了。中國古代文學,我基本上都過了一遍。那時候書少,少得可憐,搞到一本書,只要有工夫,就抄。中學時,我還抄過一本翻譯過來的《美國政府機構》,大約30萬字。同學們都抄小說,如張揚的《第二次握手》,還有什麼梅花黨之類的,因為讀過名著,我對這些書看不上眼,覺得這是什麼玩意兒呀。我看了《美國政府機構》這本書才第一次知道,美國政府的保衛工作是財政部負責的,國務卿是外交部長,大吃一驚。
刺痛在魯迅作品中
真正對我產生很大影響的還是《魯迅全集》。看這套書的時候是1974年,我已經高中畢業,在農場放豬。因為沒書看,難受得要命,我自己訂閱了剛復刊的《歷史研究》,還有上海的《學習與批判》,幾乎看見有字的東西就不放過。《學習與批判》是“四人幫”的刊物,但是當時,我挺欣賞裡面的文字。再後來,我發現我們連隊還有圖書室,圖書室沒什麼書,但有一套20本豎排的《魯迅全集》。開始,管閱覽室的人只讓我一本一本借,後來,我感動了上帝,管理員允許我把它全部搬回,放在我那兒。
開始,我讀的是魯迅的小說,如《吶喊》、《彷徨》等。接著又看雜文,雜文看完了,後來又看《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什麼的,最後又看他的譯作。反正時間非常充裕,沒有東西看,我就反覆看魯迅。放豬是在草甸子裡面,四面是水,把豬趕進去,就可以看書了,誰也不來管你。就是髒一點,活兒不是太累。

評論

書籍就像難得的朋友,在你不需要的時候,你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在你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是及時地來到你的身邊,忠誠地守候在你生命的左右,隨時寬解、充實你的靈魂。

我所認識的偉大的領袖幾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博覽群書。讀書不僅開闊思想,鞭策自我,而且能使大腦活動,得到鍛鍊。今天坐在電視螢幕旁如醉如痴的青年人,成不了明天的領袖。看電視是消極的,讀書是積極的。
——理察·尼克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